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罗马教廷官方称其为“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更有尊称为“圣奥古斯丁”。他是罗马帝国末期,也即基督教传播早期的神学家与哲学家,对于基督教教义有着卓越的贡献,曾担任北非城市希波的主教。他主张的“三一论”“救恩论”“圣礼观”等思想都成为了后来教会重要的思想源泉。

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北非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脑中满是世俗的普通罗马税吏,他的母亲却是一位基督教徒,不过奥古斯丁却并未早早皈依基督教。年少的奥古斯丁十分聪慧,年少有为,很早便精通了雄辩术与修辞学。19岁时,奥古斯丁开始信仰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并一直持续了约10年时间。摩尼教由波斯先知摩尼创立于公元三世纪时,吸收了袄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教义,独创“二宗三际论”为其神学系统,即“善、恶二宗,过去、现在、未来三际”。

奥古斯丁在29岁时前往罗马教书,也因缘际会开始对摩尼教产生疑惑,并于次年开始跟随时任米兰主教的安波罗修学习基督教信仰与神学,直到33岁正式受洗皈依。从此,他开始猛烈攻击包括摩尼教在内的其他宗派,并成为基督神学届的核心人物。43岁的奥古斯丁出任希波的主教。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最初属于犹太教的异端,不过鉴于其包容性更强,所以发展扩张极为迅速。在夹缝中熬过了数百年的被迫害与清除之后,基督教终于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随着罗马帝国慢慢一分为二,基督教也慢慢分裂出东西两大教会,即西方的“天主教会”与东方的“东正教会”,两大教会之间的分歧也是越来越大。16世纪时,在德国神父马丁·路德等人的强力推动下,发起了影响遍及欧洲的宗教改革,并在简化天主教教义与信仰的基础上创立“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但是,今天中国普遍所称的“基督教”一词,其实是指“新教”。而奥古斯丁时所信仰的基督教,应该是指天主教派。

《忏悔录》是一部忏悔形式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大约创作于奥古斯丁升任主教之后。全书共13卷,概述了奥古斯丁对其一生罪过的忏悔及皈依基督的心路历程,内容包括赞美天主、少年事迹、母亲病逝、思想斗争、信仰转变、一心皈依等要素。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1至9卷为自传的部分,第10至13卷为第二部分,其中第10卷审视著书时的思想状况,第11至13卷则为对《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一章的个人诠释。本书两个部分的内容之间并非十分连贯,所以有学者推测,奥古斯丁的本意可能是创作一部逐章诠释《圣经》的伟大作品,却因为种种原因只完成了《创世纪》一章,而第一部分的自传内容则类似于为这部书所作的“序”。这种假说十分合理。

忏悔,是基督教的仪式之一,是忏悔人向神父、牧师或耶稣基督真诚告解自己的罪过,祈求上帝宽恕。圣人奥古斯丁则在书中用文字向世人诠释了何为真正虔诚的忏悔,而当人们坦诚悔过之后,也必将得到上帝的谅解与搭救。《忏悔录》中的文字平白真诚、通俗易懂、强劲有力,而这种直抒胸臆、全篇心理独白的忏悔文体,直接开启了西方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回忆录类型,影响了一众文学大师,包括托尔斯泰与卢梭等(他们两人也同样各自著有一本《忏悔录》)。当然,我们会怀疑奥古斯丁是否在书中夸大了自己年少时的罪过,也许他并没有自己文字里写的那么罪恶,至少他对自己母亲的尊敬与孝顺是遮掩不住的。他对自己往昔经历的憎恨,应该大多源于那段年月里的心无信仰及10年的摩尼教异端。直到他遇到领路人安波罗修,进入伟大的基督之门,他真的开始用全新的价值观审视自己过去的一切,然后回归正途。他将自己贬入微尘,是对基督最大的尊敬。

通过品读奥古斯丁喃喃自语般文字,希望读者能够体会他的精神思想,这种虔诚其实无关宗教,是每个人对自己心灵的净化。

柴尔 toG+Qs9zFqx2BMONyW7QTLIjNpsghjuhbnR/xYE3eiG9zQWR4zf/s+FiF1qKq7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