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佩里戈尔的贵族家庭,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曾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当过国王的侍从,游历欧洲各地,还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在法国陷入宗教战争的大背景下,蒙田辞去在法院的工作后回到乡下隐居。蒙田的隐居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闭门读书、写作,于1572年开始撰写《随笔录》(Essais)。此后20年蒙田对这部作品不断扩充、修改、再版,终其一生成就一部著作,留名后世。

蒙田以博学著称,三卷随笔用古法文写就,以对人类感情的冷峻观察和对西方文化的冷静研究,旁征博引许多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论述,其中大量引用拉丁语等多种语言,主题繁杂,包括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宗教战争、教育问题等。他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行描写和剖析,观察自我、观察内在。书中有多处前后不一致的观点,反应了蒙田不断变化的想法,他本人亦对此作了说明。

1580年,《随笔录》初版上市,大获成功;17世纪,蒙田的名声就已远播海外。但是《随笔录》的文章结构松散,洋洋洒洒,并不怎么符合17世纪上半叶的人们的口味,直到18世纪才重获欣赏,经历四百余年考验,最终证明了这是一部不朽的杰作。这部著作融汇了16世纪各种知识和百家思想,开创了随笔文学形式的先河,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在《随笔录》的百篇作品中,《论友谊》撷取7篇,供读者品读。

“论友谊”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蒙田在在波尔多法院任职期间与拉博埃希结为莫逆。但几年后挚友不幸离世,令蒙田大受打击。蒙田对完美、神圣的友谊进行了赞颂,认为自古以来的四种爱——自然之爱、社会之爱、好客之爱和性欲之爱,都达不到这样的友谊。至于为何如此爱自己的挚友,蒙田的回答是:“因为这是他,因为这是我。”

“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来判断是非那简直是疯了”认为要深刻认识我们自己的无知与软弱,轻易相信与轻易不信一样都是愚蠢的行径。对于大自然的力量和教廷教规必须怀有敬意,虚荣心和好奇心都对思想有害。

“论谈话艺术”指出比起范例,从反例中能学到更多东西,“每天我都会从某人愚笨的行为举止中得到告诫和建议”;同理,谈话中的反对意见应正视,勇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谈话要有条理,如果做不到恰如其分地说话,就不要愚蠢的强辩。

“论闲散”简要描述了思想不能专注而带来的危害。思想并不是处在闲散状态就能令人带来轻松自在,恰恰相反,会令人颓唐,心境沉重,“当灵魂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心灵便迷失方向”。

“论父亲对孩子的感情”提出父亲应以美德、能力、善行、谦和赢得孩子的尊敬,为培养孩子明智地使用财富,作出奉献,而不是一毛不拔,令孩子不得不有求于他。蒙田认为创作者对作品一样作出了奉献,其关系好比父子,甚至认为智慧的产物比肉体孕育的产物更为高尚。

“论适度”认为做任何事都要适度,好事做过分了就不再是好事了。然而为了达到适度的目的,人过分压抑精神和肉体合理的需求,“用来减损自己快乐的数量和质量时,人类的智慧真是一种愚昧的聪明”,正所谓过犹不及。

“直到死才能断定是不是幸福”给出了最终判定是否幸福的时限——一生。世事变幻无常,命运的力量顷刻间翻覆天地,在生命中的哪个时刻都无法下定论,除了死亡时刻。“当评价人的一生时,我始终看其生命是如何结束的”,是否死得其所决定了一个人身后名声好坏。

蒙田随笔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弗朗西斯·培根、莎士比亚、卢梭等诸多作家和思想家。尼采谈到蒙田时这样说道:“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蒙田的随笔思想内涵丰富,富有哲理,平实易懂,不加雕饰,至今仍为世人所喜爱,源源不断地为现代人输送精神给养。

秦瑞宇 5I1puUtXNxRF7xOO8Mm2D+5SzaWebWikMeyYyKkrbv5xSG0YcFqwoaujROu4pi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