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墨翟

墨子真心想把天下治理好,即使求之不得,即使累得形容枯槁,也决不放弃。

他是一个谜。

两千多年来,无数的人都曾费尽心思勾勒他的轮廓,可是直到今天,他的形象仍然模糊不清。甚至连他叫什么名字,我们也不十分肯定。

后人称他为墨子。

据说,他出生在公元前四七九年。这一年春天,孔子去世。

据说,他出生在鲁国,他有一个朋友——鲁班。

鲁班,公输氏,名般,也是鲁国人,他是木匠的祖师爷,比墨子年长二十多岁。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相处得并不愉快,偶尔还有一些争执,互相都有点不以为然。

公输般用竹和木片做了一只鹊子,往天上一抛,飞了起来,而且一飞就是三天。整个鲁国都轰动了,人人仰着头看,既惊骇又赞叹。墨子也来了。公输般很自得,毕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啊。别人不住地恭维他:“这是至巧。”

墨子冷冷地说:“这算什么巧?我看做这样一个没用的鹊子,还不如做一个车辖。车辖虽小,却能担负起五十石的重量。对人有利的,才算巧。对人无利的,再新奇,也是拙。”车辖是插在车轴两端孔里的车键,插好了,轮子才不会脱落。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物件。公输般不理他。

公输般已经习惯不被人理解。

有一年,鲁国执政季康子的母亲去世。葬礼相当隆重。下葬的时候,要四个人背着长绳,随着鼓点,把巨大的棺材放入墓中。公输般觉得这样太吃力,就发明了一种机关,轻易就能吊起棺材。谁知道,公输般的机关不仅没被采用,还被指责不合礼仪。

当时的公输般很年轻,虽然受到打击,却没有气馁,依然我行我素,一样一样地创造各种奇巧的机械,名声也是越来越响。

终于有一天,楚惠王派了车马来请他。这是荣耀,也是机会。楚国是天下强国,到了那里,英雄就有了用武之地。公输般收拾行装,毫不迟疑地去了。

迎请公输般的楚惠王,此时正遇到巨大的难题。

楚惠王的父亲是楚昭王,爷爷是楚平王。楚平王是个昏聩无耻的人,他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伍子胥九死一生,逃到吴国,多年之后,率领吴军打了回来,攻陷了楚国的都城。此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在位的楚昭王仓皇出逃。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楚昭王才复国。楚昭王曾经很赏识孔子,听说孔子来到楚国,想封给他“书社地七百里”,却被令尹子西劝阻了。当年秋天,楚昭王去世了。孔子终于没得到重用,满心怅然地离开了楚国。不久之后,季康子派人来请他。孔子结束了十多年的流浪,回到鲁国安享晚年。

楚昭王去世,楚惠王即位。此后,越国与吴国展开了一场场血腥的厮杀。最终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称霸。这时候中原大乱,晋国一分为三,齐国的田氏正在夺取国君的宝座,诸侯之中,最有实力的,就是楚、越二国。楚惠王的母亲是越女,本是亲戚之国的楚、越两家,为了争霸,不可避免地又成了敌国。

楚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与越军水战。越军从下游逆流而上迎战。楚军如果作战顺利,追击越军很容易;可是如果作战不利,往回退就很困难了。越军与楚军战,如果作战顺利,就继续攻击;如果作战不利,一掉船头,轻易就能摆脱战斗。所以楚、越水战,楚国总是败多胜少。

楚惠王无计可施,有人向他推荐了公输般,说他是非同一般的能人,一定有办法对付越国。楚王于是厚礼请他来楚国。

公输般果然厉害,很快为楚国水军造出了“钩拒”。这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实用,威力巨大。越军如果兵败逃跑,就用“钩拒”钩住他们的船,把他们彻底击溃。楚军作战不利要退兵了,越军追击,就用“钩拒”推开越船,让他们没法攻击。有了这样利器,楚军进退自如,很快就转败为胜。楚惠王大喜,下令全力进攻越国。楚军一直打到泗水边上才住手。这已经相当深入了。

此时越王勾践已经去世,王位传到曾孙朱勾。朱勾是一个凶狠残暴之人,他杀了父亲不寿,抢到王位,后来又用武力连续灭了滕国、郯(tán)国。威风八面的朱勾,没想到因为一个公输般,竟然一败涂地,于是也开始广纳贤才。有位名叫公尚过的人应召而至,朱勾与他一番深谈,立即予以重用。公尚过是墨子的学生。朱勾早闻墨子的大名,知道唯一能对付公输般的,就是他,于是让公尚过到鲁国去聘请墨子。

公尚过带着马车五十乘,浩浩荡荡来到鲁国,兴奋地对墨子说:“我用先生的学说游说越王,越王很欣赏,现在派我来请您去越国。越王说,如果您肯去教导他,他将从原先吴国的国土里,分封五百里给您。”

五百里,几乎是一个小国呢。越王算是很有诚意了。

这位公尚过,是墨子十分欣赏的学生。墨子曾经向别人夸赞说,公尚过很能够洞察事物的精微之处。墨子问他:“你看越王会听我的道义吗?”

公尚过很迟疑,没有回答。墨子说:“他如果用我的道,我就去。有饭吃,有衣穿就行,我不用他分封。如果他不能行我们墨家之道,我到越国去,就是为了利而出售我的义。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做的。”

墨子当然知道,越王在意的是他的技艺,是希望他去对付楚国。对战争,墨子是坚决反对的。他朝公尚过摆摆手,你回吧。

楚国因为公输般新发明的武器,一举打败了越国,更加踌躇满志,又盯上了宋国。宋国是商朝遗民的国家,周天子担心它造反,分封了许多诸侯国,把它团团围住。多少年来,宋国城下一直是战火不断。为了自保,宋国把自己的都城建得高大坚固,城中的储备也是十分充足。楚国虽然强大,劳师远征,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

楚王请公输般想办法。公输般于是造出了“云梯”。有了云梯,城墙再高,也不是障碍了。楚王下令多多打造云梯,一旦准备完毕,立即进军。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出发,直奔楚国的都城。他要去阻止这场战争。

墨子一连走了十天十夜,鞋子走得破烂不堪,不能穿了,他就撕下衣裳,裹上脚继续走。终于,在楚军出发前,他赶到了郢(yǐng)都。

他先去拜访公输般,毕竟彼此算是熟识之人。

听说墨子来访,公输般礼貌地把他迎请进来。

“先生您这么远来,有什么吩咐吗?”

“北方有个人欺侮了我,我想请您帮我杀了他。”墨子说。

公输般一听,很不高兴。墨子说:“不让您白干,我给您十镒(yì)黄金。”

公输般气得脸色都变了:“我奉行的是义,我是不会杀人的。”

听公输般这样一说,墨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隆重的拜礼。墨子说:“我从北方来,听说您建造了云梯,要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不足的是人口。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去掠夺有余的土地,这样做明智吗?宋国没有罪却去攻打它,这不能说是仁。明知如此,不去向楚王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您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现在却要去杀害成百上千的百姓,请问这是为什么?”

公输般无言以对。墨子说:“先生,请您停止进攻宋国。”

公输般叹了口气说:“不行啊,这事楚王已经定了。”

“那请您把我引见给楚王。”

公输般点点头。

楚惠王早就听说过墨子,得知他来了,立即召见。

墨子行过礼,坐下来,问楚王道:“有这样一个人,他丢下自己华丽的丝绸,却想着去偷邻居一件粗布的短衣。他放下自己的美食佳肴不吃,却要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怎样一个人呢?”

楚王听了,十分好笑,回答说:“这个人大概是得了偷窃病吧。”

墨子接着说道:“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犀、兕(sì)、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yuán)、鼍(tuó)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绸缎与粗布短衣相比。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不是一样吗?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不仅伤害了道义,而且也不能占有宋国。”

楚王道理上讲不过墨子,可战争是没有道理可言的。他说:“公输般已经给我造好了云梯,我是一定要攻取宋国的。”

墨子摇摇头说:“云梯也攻不下宋国。”

他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请吧。”他对公输般说,“你来进攻,我来防守。”

墨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般也摆出众多攻城武器。公输般的进攻机巧多变,而墨子每次都有办法抵挡。等到公输般攻战用的器械都用尽了,墨子守御的战术还绰绰有余。

公输般停下手来,大有深意地看了看墨子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可是我不说。”

楚王看了看公输般,又看看墨子,不明所以。

墨子哈哈一笑,回头对楚王说:“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想把我杀了。杀了我,就没人能帮宋国守城了。这个,我早就想到了。我已经派我的弟子禽滑(gǔ)釐(lí),带着两百多人,拿着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着了。”

楚王与公输般面面相觑。

道义上讲不过,现实中又攻不下城,这个仗还怎么打?算了。

战争停止了。公输般也松弛下来,请了墨子过去,两人重又坐下来,一番叙谈。三句不离本行,公输般拿出他发明的钩拒来:“发生舟战时,我有钩拒。你是宣扬义的,不知道你的义里面有没有钩拒。”

墨子说:“我义的钩拒要比你的钩拒强多了。我用爱为钩,使人亲近。我以恭敬为拒,让人不会相互轻慢。我的钩拒,让人们相亲相爱而不离散。你呢?你用钩拒来伤害别人,别人也能用来伤害你。结果就是相互残害。”

公输般沉默不语,过了半晌,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见到先生之前,我一心想攻下宋国。现在见了您之后,就算给我宋国,如果是不义所得,我也不要。”

墨子说:“你已经得到宋国了,它就在那里,它就等着你去实行义呢。不仅如此,你如果以义行事,我还要送给你整个天下。”

公输般被墨子的义深深折服。他不再替楚国或者什么国家去制造杀人的利器了,而是把精力转移到了做有益的实事上。他发明机械,钻研建筑,特别是在木匠的工具方面,他有着天才的创造。他一口气发明了曲尺、刨子、钻、凿子、墨斗、锯子等等,这些都是极为称手合用的工具,过了两千年,还在被人们使用。后来的人们把曲尺叫成“鲁班尺”,墨斗称为“班母”,并且尊他为木匠的祖师爷。

楚、宋的战争被阻止了,与公输般又成了知心的好友,墨子的心情很愉快。不过他没在楚国过多停留,很快就走了。他要赶回鲁国。回来的路上,经过宋国的都城,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墨子想到城门里去躲一躲。守城的人哪会为一个陌生人开门呢?他们大声呵斥,让他赶紧离开。

墨子什么也没说,默默走进无边的大雨之中。宋国人不知道,正是这样一个看上去落魄潦倒的人,刚刚替他们挡住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不过墨子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能不能给天下人带来安宁。他的人生使命,就是为陌生人奔波劳碌。

经过止楚攻宋这件事,墨子对自己的学说、对楚惠王,都抱有了希望。如果楚王能采用自己的主张,也许天下就能太平了。墨子开始写书,他想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这是关乎子孙后代、天下百姓的事。

墨子再次来到楚国。谁知道楚惠王不肯见他,让人对墨子说:“我老了,没有精力接见先生。”

楚惠王是老了,他在位已经整整五十年。可是连见墨子的精力都没有吗?他是不想见。上次进攻宋国的事,就是因他搁置的。这件事,一直还梗在心里。这回又来做什么?不见虽不见,面子也还要给一点。楚王让大臣穆贺去见他,客客气气把他打发走,也就罢了。

见不到楚王,那就跟穆贺谈吧。几番言语下来,穆贺越听越佩服,他朝墨子点点头说:“您的主张是很好。可是您一个普通百姓的主张,我们大王恐怕不会听从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提出这个主张的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作为高高在上的楚王,是不屑于听从的。不过这只是一个托词。上次墨子来阻止楚国攻宋,也是一介百姓,他的主张就被听从了。另一层意思呢,就是墨子的主张,其实代表的是普通百姓的想法,是百姓的立场。而这个立场,楚王是不会认同的。

墨子说:“不管是谁的主张,能行之有效就行。比如药吧,只是一把草根,大王吃了就能治病,难道会因为是一把草就不吃吗?再说,老百姓缴税纳粮给贵族大人,他们用来酿美酒、造祭品祭祀神鬼,难道因为是老百姓做的,就不享用吗?当年商汤曾用奴隶出身的伊尹为相,并且把他比作治国的良医,难道楚王就不能采用百姓的主张吗?”

墨子的书终于呈送到楚惠王的面前。惠王翻了翻,请墨子过来。

“先生的书我读了,是好书。我虽然不能照您书里的道义去做,不过您是贤人,希望您能留在我们楚国。”

墨子叹口气:“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您不用我的书,请允许我告辞。”

墨子走了。

墨子献给楚王的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本书散失了一部分内容,大部分留了下来,一直传到今天,书名就叫《墨子》,现存五十三篇。也正因为这本书,我们才记住了墨子,才对他有所了解。

墨子是一位神秘人物。《史记》上对他的记载,只有短短二十四个字。后来的学者们经过一代代的考据,才慢慢拼凑出他的大体轮廓。

顾颉刚先生认为,墨子其实是宋国公子目夷的后代。目夷是宋襄公的哥哥,宋襄公曾经要把国君之位让给他,他不肯接受。目夷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以目夷为氏,名叫墨夷须,是宋国的大司马。“目夷”改成了“墨夷”,后来“墨夷氏”又简化为“墨氏”。

墨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如同孔子一般,某一辈祖先从宋国迁到了鲁国。墨子出生在鲁国。到了他这一代,不只已经完全失去了王侯、大夫的身份,连贵族最低一级“士”的身份也没有了,成了一个贫贱的手工匠人。钱穆先生甚至认为墨子已经沦为奴仆,据他考证,墨子出生在孔子去世的公元前四七九年。

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四散于诸侯之间,他们广招门徒,讲学传经。鲁国更是成为儒学的重地,“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使得墨子这样的贫贱之人也能入门求学。

墨子师从孔子的哪位弟子,史籍上没有记载。不过墨子精通儒家的“六艺”却是事实。据统计,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引用《诗》有十二处,引用《尚书》三十二处,引用《春秋》四处。然而,在钻研了儒家学说之后,墨子却成了儒学的反叛者。

据《汉书》记载,墨子的学术其实另有传承:“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而儒家出自负责教化的“司徒”之官。两家渊源大不相同。

春秋初年的鲁惠公,曾向周天子请求派一位大师来鲁国指导祭祀。周天子派了史角过来。鲁惠公就把史角留在了鲁国,为“清庙之守”。清庙是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因为要保持肃穆清静,所以叫清庙。清庙之守,就是掌管祭祀之人。祭祀之学,代代相传,现在,传到了墨子手中。墨子将它发扬光大,变成了一个学派。

祭祀祖先时,要简朴庄重,不能奢华,以示不忘初心。所以清庙的屋顶是茅草的,屋里面的椽子也不讲究。周天子庙堂的椽子可以用工具稍稍打磨一下。诸侯庙里的椽子,只把树皮去掉就行,不用打磨。大夫之家,树皮也不要去掉。至于士人,家庙的椽子从树上锯下来直接就用了,大的枝丫去掉,小的枝枝节节都不用管。春秋时的鲁庄公为了迎娶新娘,把庙里的柱子漆成了红色,还把屋顶的椽子雕刻上花纹。大臣就指责他奢侈,不符合礼,是“恶之大也”。由这个传统而来,墨子于是提倡“节用”“贵俭”。

清庙出自明堂。原先天子诸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明堂举行。而明堂又出自更古远的“射”。“射”也就是“榭”,四周环水,中间一个亭子。周朝时,人们在这里举行“射礼”。长者在这个典礼上会受到隆重的对待,国君甚至要向他们行大礼。国君还通过举行射礼来选拔德行好、能力强的良士。墨子“兼爱”“尚贤”的思想,显然与这个古老的传统有关。

当然,清庙最重要的功能是祭祀,墨子由此又提出“天志”“明鬼”。他说:“应当相信鬼神是能够赏贤和罚暴的,这是治理国家、有利万民的大道。”

“清庙之守”,只是对墨子理论来源的一种推测。事实上,墨子是利用这些传统来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他安定天下的理想。

此时,猛烈的战争此起彼伏。百姓不是战死,就是因为贫困饥饿而死。惨痛的现状,让墨子痛心不已。他认为,发生这一切是因为人们彼此之间不相爱。人人只顾自己的私利,所以国与国战争不断,家与家相互掠夺,人与人彼此残害。要停止这一切,就要“兼爱”。所谓兼爱,就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他说:“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就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就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就会损害他。”所以,兼相爱就会天下大治,相互憎恶就会天下大乱。

有了“兼爱”的思想,当然就要反对战争,就要“非攻”。墨子说:“如果发动战争,官员就会无暇治理政事,农夫不能耕种,妇女不能纺织,国家就会失去法度。士卒会在道路上散亡,役徒们辗转死在沟壑中的,会多得不可胜数。像这样为害天下、残害百姓的事,王公大人们竟然乐于实行,难道不是极为荒唐吗?”

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就是人们的欲望太多,欲壑难填。所以要“节用”“节葬”“非乐”。

在这方面,墨子身体力行,可谓自苦到了极点。

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摩顶的意思是秃顶,或者是为了便于劳动,特意剃短甚至剃光了头发。放踵,是说他穿的鞋子没有系带。墨子穿的是麻做的鞋,很轻便,走起路来方便。而贵族穿鞋很讲究,鞋上是有绳子系着的。墨子生活艰苦,没有车。所以止楚攻宋时,他那么着急赶路,也还是步行。结果鞋子走坏了,只得撕下衣裳把脚裹上。他的衣裳也只是粗麻葛布的短衣。

住呢,墨子和弟子们的房屋很简陋,又低又矮,弯着腰才能进屋。屋里的梁椽都还带着树皮,屋顶的茅草也没有经过修剪,能遮风挡雨就行。家里几件盛饭菜的器皿,也都是泥土烧制的粗笨家伙。平常的主食就是糙米粗饭,加上一点用灰条或者豆叶煮的野菜羹。墨子认为,因为财富不足,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所以要节用。节用了,百姓才能生存。

活人节用,对于死人,就要节葬。王公贵族们厚葬成风,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都讲究厚葬。墨子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普通百姓承受不了这样的负担。所以葬礼要简朴。墨子说:“对于死者,衣服只需要三件;棺木只要三寸厚,能够使死者的肉体朽烂在里面就行。挖掘墓穴,深度不要到泉水,不至于让腐气散发出来就行。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服丧哀悼。”他认为“如果由那些主张厚葬久丧的人主持政务,国家必定贫穷,人民必定减少,刑法政治必定混乱”。

对于儒家提倡的礼乐,墨子也是反对的。此时的乐,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用来操练军队;二是用来祭祀,明确等级;还有就是贵族之间相互应酬时,用来讲究排场。这几样,都是墨子反对的。他认为,不能为了贵族的“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而抢夺百姓的衣食之财。

可是他提出来的这些主张,怎么推行呢?

墨子提出“尚同”。由一个至善的君上,自上而下来推行。一个人推行不了,所以还要里长、乡长来协助。这些人,都应该是贤人。所以他又提出“尚贤”。贤人就是义人,他们不问出身,不分贵贱,都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贤人们有力量的就帮助别人;有财富的就分给别人;有道德学问,就教化别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的理想,是建立在一种对贤人的道德期待上的。如果这些人不行义怎么办?那他的整个理想框架就崩塌了。于是,墨子又提出了“天志”“明鬼”,他想用鬼神来吓阻那些不肯行义的人。他首先雄辩地论证了天地间确实有鬼神,然后说,人若为善,不论他的地位多么微贱,鬼神也必定会赏赐他;如果为恶,不论他地位多么尊崇,也必定会受到惩罚。

这是他最后一手了。仔细分析墨子的学说,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实在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墨子没有把墨学变成宗教,没有为在世间受苦的人们打造一个美好的来世,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受够了苦,死了,灵魂也没有一个天堂可以去。人们不肯白白受苦,他的学说也就不能长久地推行下去了。

庄子感慨地说,墨子让人活着的时候那样勤苦,死后又是如此瘠薄,这是天下人不堪忍受的。“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

然而这是墨子的理想,他要用他全部的生命去践行。如果没有这样的君上,不能自上而下来医治这天下人的痛苦,那就自下而上吧。于是他广收门徒,开始用另一种手段,来与这可恶的世道对抗。

总还有人追随墨子,《吕氏春秋》上说墨家“弟子弥丰,充满天下”。他的追随者都是些什么人呢?

是贫困的百姓,甚至是囚徒和奴隶。因为他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后来的人们,称他为“墨翟”。而这个称呼里,包含了墨家的真相。

对此,钱穆先生有着细致的考据。

古时候,往往会在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用墨染过,这些人被称为墨者,他们没有能力赎罪,就成为贵族之家的奴仆。《荀子》上记载:“刑余罪人之丧……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这不正是墨子“节葬”里所提的葬礼标准吗?墨子提倡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刑徒奴仆的日常生活。那不是美好的憧憬,只是现实的描绘。

至于墨翟的“翟”,是野鸡的意思,其实是指人们戴在头上的野鸡的尾羽。不过那时候,这是下等人、“野人”的装饰。子路起初是个粗鄙之人,曾喜欢“冠雄鸡”,也就是以翟为冠。后来拜孔子为师了,他才穿上文绉绉的儒服。多年之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曾经戴着这样的帽子上朝。在后世,这又变成武将们竖在头顶的威武标志了。以“翟”为名,同样揭示了墨子的身份。所以“墨翟”这两个字,也许是他的名字,也许,只是别人对他的一个称呼。

墨翟总是和这些卑贱的人在一起。他们是如此贫困和艰难,只有互相救济的“兼爱”,才能存活。而战争,就意味着他们的死亡,他们必须要求“非攻”。至于“尚同”“尚贤”,则是他们美好的期盼。他们要的不多,只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生活在最底层,可是他们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此时,“焚书坑儒”的大一统还没有来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言堂也还没有建立,所以他们还能够说出话,他们推出了自己的代言人,他们甚至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行动起来。

墨子是个组织者,也是行动者。他着力培养弟子,然后让他们前往各个诸侯国,把他的学说和理想,推广到全天下。

他早期的弟子公尚过去了越国,受到越王的重用。虽然越王没有采用墨家之道来治国,墨子也没有去接受五百里的封地,但墨家在越国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

墨子最有名的弟子是禽滑釐。禽滑釐跟着墨子学习,“手足胼胝(pián zhī),面目黧(lí)黑,役身给使”,手脚磨出老茧,脸晒得黝黑,干着仆役的粗活,却从来不敢向墨子提自己的要求。过了三年,墨子准备了酒和干肉,带着禽滑釐去登泰山。两人走到一个空阔的地方,在地上垫了些茅草,坐了下来。墨子问他,你有什么心愿吗?禽滑釐起身行了拜礼,然后说:“我想学习守城的方法。”墨子这才教他守城的方法。这是一整套学问,后来收在《墨子》一书中,包括“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等等,的确神奇精巧。当楚国计划进攻宋国的时候,他就派了禽滑釐去宋国。与禽滑釐同去守城的,有两百多人。楚王不敢出兵,而宋国也因此成了墨学的重地。

墨子的学生当中,官位最高的,是高石子。卫国国君任用他为卿士。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陈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是卫君不肯采纳。高石子就辞掉了职位。他回来对墨子说:“我抛弃了优厚的俸禄,离开卫国,人们大概会认为我是疯了吧。”

墨子说:“你离开卫国,假如符合道的原则,承受发疯的指责有什么不好!”高石子说:“老师您曾说过:天下无道,仁义之士不应该处在厚禄的位置上。现在卫君无道,我如果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就是我只图吃人家的米粮了。”

墨子把禽滑釐和其他弟子召过来,对他们说:“违背义而向往俸禄的事,我是常常听到的。现在,我又从高石子这里见到拒绝俸禄而向往义了。你们都来听听他的话。”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高石子这样。墨子另外一个学生,名叫胜绰,在齐国跟随齐将项子牛。项子牛三次率领军队入侵鲁国,每次胜绰都跟从着他。墨子非常生气,派学生高孙子去见项子牛。高孙子转述墨子的话说:“我原本希望胜绰追随在您的身边,能够阻止您的骄气,纠正邪僻。现在胜绰得了厚禄,却欺骗您。您三次入侵鲁国,胜绰三次跟从,不仅不劝阻,而且鼓动你。他口称仁义却不实行。他是把俸禄看得比仁义还重啊。请您辞退他。”

齐国入侵鲁国,大概在公元前四一二年前后。齐国抢占了鲁国两个城邑。鲁穆公病急乱投医,任用从来没打过仗的吴起为将。没想到,吴起一战得胜,把齐军打得溃不成军。可是鲁穆公听信谗言,竟然把这位军神赶走了。吴起一去,没过几年,齐国又来进攻。鲁穆公向墨子求救。

墨子说:“您如果对上尊重于天,敬事鬼神,对下爱护百姓,然后准备丰厚的钱币,用谦恭的辞令礼交四邻的诸侯,再动员全国的人民,做好抵御侵略的准备,这样,祸患大概可以解除。”

鲁穆公照墨子说的去做了。可齐国还是开始了入侵。墨子再次孤身上路。

墨子来到齐国,先求见齐军将领项子牛。他说:“攻伐鲁国,是齐国的大错。从前吴王夫差向东攻打越国,向北攻打齐国,后来诸侯来报仇,百姓苦于疲惫,不肯为吴王效力,因此国家灭亡了,吴王自身也成为刑戮之人。智伯攻伐范氏与中行氏的封地,兼并三晋卿的土地,后来也成为刑戮之人。所以大国攻打小国,是互相残害,灾祸必定反及于本国。”

项子牛推脱说,攻打鲁国,是国君的命令。

墨子又去求见齐君。

此时,齐国的国政已经完全掌握在田和的手里。几年之后,田和就取代齐君,自立为国君了。

墨子见到田和,缓缓说道:“有一把刀,试着用它来砍人头,一下子就砍断了,可以说是锋利吧?”

田和说:“锋利。”

墨子又说:“试着用它砍好多个人的头,都砍断了,可以说是锋利吧?”

田和点点头:“锋利。”

墨子说:“刀确实锋利,可是谁将遭受不幸呢?”

田和说:“用刀来试是否锋利的人,恐怕要遭受不幸。”

墨子说:“兼并别国领土,覆灭它的军队,残杀它的百姓,谁将会遭受不幸呢?”

田和呆了一呆,头低了下去,又抬了起来,低声说:“我将遭受不幸。”

墨子离开齐国,返回鲁国。田和命令齐军停止进攻。

墨子已经老了。

天下战乱不止,他还在奔波。公元前三九四年,墨子已经八十五岁,他来到了楚国的鲁阳。鲁阳是公孙宽的封邑。公孙宽又称鲁阳文子,他的父亲是楚惠王的司马子期。鲁阳文子打算进攻郑国。

墨子问鲁阳文君:“如果鲁阳境内的家族,相互攻打,抢夺别人的财物,您该怎么办?”

文君说:“我当然要严惩攻打的人。”

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就像您拥有鲁阳一样。现在您攻打郑国,上天就不会诛伐您吗?”

文君说:“郑国人多次残杀他们的君主,我这是帮助上天惩罚他们。”

墨子说:“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拿着木棒来敲打他,说:‘我来帮你惩罚。’这难道不很荒谬吗?”

墨子又说:“进攻邻国,杀害它的人民,掠取它的财物,把这些事书写下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如今老百姓也进犯他的邻居,杀人抢物,也书写下来传给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这样难道可以吗?”

鲁阳文君想了想说:“经您这么一说,天下人所说的可以做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这是墨子最后一次在历史中亮相。他太老了,太累了。时隔不久,他就去世了,死在鲁阳。

墨子死了。战争更频繁,更猛烈,更血腥,他已经无能为力。虽然他的弟子们还在,可是他们也无能为力。坚持他们理想的,将成为理想的牺牲品;放弃理想的,也将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墨子死了,继承他精神的一群人留在了楚国。他们的首领被称为钜子。这位钜子名叫孟胜。孟胜住在阳城,受到阳城君的尊崇。阳城君因为参与谋害吴起的叛乱,被楚王下令灭族。阳城君逃亡了,孟胜却要在这里坚守。孟胜的弟子徐弱说:“我们的死,对阳城君并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让墨者灭绝,不应该这样啊。”

孟胜说:“我和阳城君的关系,不是师生,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君臣。如果我们不死,自此之后,天下人就不会以墨者为严师,就不会以墨者为贤友,就不会以墨者为良臣。我们死了,墨者之义就能传承下去。”

徐弱说,既然这样,我先战死。

孟胜让三个弟子把墨家衣钵送给宋国的田襄子,请他继承钜子之位。这三个弟子不顾田襄子的挽留,传达了孟胜的命令之后,又返回阳城,和孟胜一起战死。一百八十多位墨家弟子,全部死在了阳城。

这是墨家最为壮烈的一次绝唱。这次绝唱,张扬了墨家极为刚烈的一面。更多的墨家传人,成了为大义“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侠客。

韩非子所说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中的“侠”,是墨者。司马迁所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游侠,是墨者。李白所说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也是墨者。墨子去世一百多年后,风萧萧的易水河边,那位一去不复还的壮士,是墨者。

庄子在《天下》里说:“墨子是真心想把天下治理好的人,即使求之不得,即使累得形容枯槁,也不放弃。他是一位真正的贤人啊。”墨子是想要和平与安宁的,他本想通过推行学说、抵制战争来实现,可是实现不了,终于发展成了以暴制暴。先是侠士刺客游走于诸侯之间,继而农民大起义席卷天下。朝代因此不断更迭,历史也因此陷在不可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不是墨子想看到的,然而,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人们称他为“圣人”,而后,离他越来越远。 iXxtaIC6U585lAumccMV/cnNFcuLTkn3ekBXn1vzuR6EUXBF+zTevxiimH4fLd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