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山海经》上说,有位叫“折”的神人,住在东海之外的东极山上,东风就是他从这里吹起的。东风一起,草长莺飞,次第开放的鲜花,慢慢地铺满无边的原野。孔子,就像这位神人“折”,他站在春秋末年,拂一拂衣袖,一股温暖的和风,把三千弟子吹散在中原大地。他们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当战国的帷幕轻轻拉开之时,满眼已是一个百花争妍的缤纷世界了。

孔子去世之后,儒分八家,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等等。师出同门,他们的争论却毫无顾忌。他们的心里没有成见,肩上也没有包袱。他们直奔自己的内心而去,他们只想追求真理。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他追求简朴,身上有一股侠气。他的思想与后来反对儒家的墨家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坚信中庸之道,并写下《中庸》一书。他相信这是正道,是大道,实行中庸之道,则天地各得其位,万物自然生长。颜氏指颜回,他安贫乐道,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庄子曾借颜回之口阐述道家的“坐忘”。在颜回的身上,竟体现出一种道家的气质。孟氏之儒指孟子一门,孟轲是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的身上少了温文尔雅,而是充满“浩然之气”,提倡“民贵君轻”,他振聋发聩地宣称,不仁君主即是“独夫民贼”。漆雕氏之儒的漆雕开,是孔子很欣赏的学生。他简直是一位勇士,面对威胁,不仅脸上毫无屈服的表情,眼睛里也没有一丝一毫逃避的神色,实在是儒家的另类。仲良氏之儒的陈良,他的两个学生曾对农家学说十分推崇。而耕作之事,本是儒家不屑学习的。由此可见,这一家所走的应是一条大不同的道路。孙氏之儒说的是荀况。他强调王道、霸道兼用,儒学因他又一次大放异彩,他也把儒家带到了一个新方向。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至于乐正氏之儒,是说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他留下了一本最早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他这一门显然是打算走专业化的教学之路了。

除了韩非所说的这八家之外,儒家还有子夏之儒、子游之儒等等。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各有所学,各有所为。争论从师门之内,又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社会各个阶层,都卷入了这场争鸣。于是哲人如泉而涌,大师相继而出。整个中华大地,成了学术交锋的讲堂和平台。

子夏曾为魏文侯之师,他的弟子李悝(kuī)首先在魏国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商鞅在魏国学了李悝的《法经》,跑到秦国进行变法,从而使得秦国开始崛起。曾参的儿子曾申,也是鲁国有名的大儒,收了吴起为学生。吴起后来成了著名的军事家、法家,晚年在楚国实行变法。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更是法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法家因儒家而光大,最后却间接导致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孔子去世之后,首先与儒家对抗的,是墨家。孔子讲仁,仁是有区别的“别爱”。墨子讲“兼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儒家讲究“厚葬”,墨子要“节葬”“节用”。儒家讲究礼乐,而墨子强调“非乐”。

针对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杨朱提出了“贵己”,也就是自爱,自爱到了极点。他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这是自我主义的先声。

孟子认为,杨朱为我,是无君;墨子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对于儒家、墨家以及杨朱,庄子都不以为然。他认为他们都是炫耀自己的德行,迷乱天下之人。他们争论不休的这一切,都不值一提。人生如此短暂,宇宙却浩渺无边。只有把人生安放到那无边的宇宙中去,才是正道。他从人道出发而至于天道。他把人从局促的人生界,引向了无限宽广的宇宙界,为中国哲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彼此争锋的诸子百家,并不是突然产生的。他们背后都有深远的渊源。自夏、商、周一直到春秋,学问都在王官卿相。普通百姓忙于生计,无暇也无力学习。到了春秋之时,贵族制度开始崩坏,拥有学问的士大夫从庙堂之上,渐渐流落到民间。他们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星星之火,终于燃烧出一个伟大的哲学时代。

诸子百家,纷繁复杂,不过他们的渊源与传承,却清晰可见。儒家出自掌管教化的“司徒”之官。道家出自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的“太史”之官。阴阳家出自掌管天文星象的“羲和”之官。法家出自掌管刑罚的“大理”之官。纵横家出自负责外交的“行人”之官。名家出自主管礼仪的“礼官”。墨家出自掌管祭祀之礼的“清庙之守”。杂家出自“议官”。农家出自主管农业的“稷官”。小说家出自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稗官”。这些官位,甚至可以上溯到尧舜之时。舜帝曾经任命皋陶为“大理”,伯夷“主礼”,契为“司徒”,弃为“后稷”等等。然而各家王官之学,只是一个起点,到了春秋末年,经过孔子这支火炬的点燃,才迅速蔓延开来。这是经过数千年积淀之后的一次大爆发,各家在与儒家的争锋、碰撞、融和之后,形成了恣肆汪洋、个性鲜明的诸子百家。他们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身体力行,四方论战,把整个战国变成了百家争鸣的大论坛。

从孔子、墨子到孟子、庄子、荀子,从吴起到商鞅、孙膑、乐毅、白起,从苏秦、张仪到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从惠施、许行、宋钘(jiān)到邹衍、吕不韦,诸子百家彼此争论不休,又各放异彩。谁会想到,如此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却又是一个战火纷飞、流血千里的时代。

战国之时,各国都在网罗人才,富国强兵,相互攻伐。最先崛起的是魏国,接着是齐国,然后是赵国,再后来是秦国,一个个主角,走马灯般从舞台的中央走过。其间的故事,跌宕起伏,令人荡气回肠;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如何把这段历史说清?如何在说清这段历史的同时,又清晰地描绘出诸子百家?如何在解读哲人们的思想的同时,又能以他们的人生勾连起战国的脉络?唯一的办法就是静静等待,等待着他们的身影从地平线上出现,然后,倾听他们的声音,跟随他们的脚步。

那地平线上,早已火光冲天。他们要冲出这火光,在血与火耕种的大地上,开出自由缤纷的花朵。

也许是战火的燃烧,彼此激烈的争斗使得诸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束缚人民,禁锢人心。身心的自由,终于释放出了巨大的充满创造性的能量。

频繁的战乱之中,人人朝不保夕,命如草芥,这又促使他们对生命、对未来、对整个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大国不断侵吞小国,小国也尽全力保存着自己。各国都在寻求发展之路,对于人才的需求,甚至到了饥渴的地步。这也催生了不同学说的成长。每一种学说,都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一种可能。每一种学说,甚至都有可能落地试验。

此时,各个阶层都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士。可以说,战国时代,就是士的时代。而士,也最能体现战国人的精神、战国人的风骨、战国人的气度。诸子百家,皆是名士。

墨家是下层劳动者,甚至是奴隶们的代表,他们是为大义置生死于度外的侠士。儒家是文士,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农家是耕作于田地间的小农的代表,是自食其力的逸士。兵家是武士的代表,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义无反顾。纵横家是为君主出谋划策的策士,四方奔走,为知己者而死。道家不事权贵,摈弃俗世,是寻求天人合一的隐士,是自由主义者的代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他们胸襟广阔,任重道远。他们更多考虑的不是一城一国的进退得失,他们脚踩大地,远眺的是“天下”之事,谋划的是整个人类的未来。所以说,战国诸子的争鸣,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于人类未来的大辩论。

这场大辩论,给我们留下了凝聚人心的价值体系、治国平天下的长远方略、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探究宇宙的深邃思考。然后,在秦始皇的铁蹄声中,戛然而止。

一个士的时代,一个哲学的时代,一个心灵壮阔的时代,结束了。

两千年匆匆而过,隔着这茫茫的岁月,我们一次次寻找着哲人们那苦苦思索的身影。他们就在那里,他们仰望着无边的宇宙,俯瞰大地众生,在血与火的缝隙中奋力前行。他们在战国的烽火中,勾勒出中华民族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国人的生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塑造出了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他们忧愁忧思,怀抱救世之心,想为世人打造一个安宁太平的天下,想为人类美好的未来,蹚出一条道路。他们的脚步缓慢而坚实,一声一声,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深沉。他们的思绪穿透时光,从远古,到今天,并将一直延伸向苍茫的未来。 OA1ZIF5uCdX4kSpcs58KrT72OF+hosCmOcwNAi62EnHWscneCh+IbVi8DcxvSx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