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齐桓公

仁义是一种力量。远国民众仰望他如父母,近国民众跟从他如流水。

公元前七〇一年,郑庄公去世。此时,距离另一个霸主齐桓公登上历史舞台,还有十六年。

这是血雨腥风的十六年。旧的规则已经破坏,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诸侯国你争我夺,陷入黑暗的丛林之中。

郑庄公在世的时候,就预见到郑国会乱,可是他束手无策。他的长子公子忽,勇武有力,却傲慢自负。次子公子突,满腹韬略,阴鸷深沉,跟他倒十分相似。可是君位应该传给长子,这是礼制。不守礼制,国将大乱。郑庄公担心自己死后心有不甘的公子突会争夺君位,他想了又想,只能把突送出国去。因为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人,就把他送到了宋国。

郑庄公下葬才两个月,突就在宋国的支持下,回国赶走了忽,即位为君,这便是郑厉公。

宋国因为协助郑厉公夺了君位,就不断向郑国索要贿赂。郑厉公忍无可忍,联合鲁国,向宋国开战。宋国也联合了齐、卫等国发兵迎战。这一仗,借着郑庄公的余威,郑国打败了宋国。

宋国愤怒之至,第二年,又联合齐、蔡、卫、陈四国反攻,这一次,郑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宋军焚烧了郑国都城的渠门,一直打到城里的大街上,甚至把郑国太庙闩门的木杠拆下来,带回去做了宋城的“卢门之椽”。这对郑国是极大的侮辱,表明郑国太庙的大门将随时敞开,国家不保,祖先受辱。

外部的压力导致了内乱。大臣祭仲逼走了郑厉公,重又迎回了公子忽。谁知道忽刚回来两年,又被大臣高渠弥杀了,改立公子亹(wěi)为君。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不顾后果、任意胡为的骄横之人。他带了军队,在首止召集诸侯会盟。公子亹害怕齐国进攻,硬着头皮赴会,一到就被齐襄公抓起来杀了。郑国又立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仪为君。这个公子仪,后来又被郑厉公反攻回国杀死。短短十多年,因为争位,郑庄公的三个儿子公子忽、公子亹、公子仪接连死去,郑国国势从此一蹶不振。

齐襄公杀公子亹,《史记》上说是因为公子亹在齐襄公尚未继位的时候,两人争斗,结下了私仇。史学家童书业认为是齐襄公想摆一摆大国的架子。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齐国是为了给公子忽报仇。

当初,齐襄公的父亲齐僖(xī)公在世时,想把女儿嫁给公子忽。大臣祭仲劝公子忽说:“你应当娶。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援,你很难被立为国君。”公子忽高傲地拒绝了。后来北戎入侵齐国,郑国派公子忽前来救护。公子忽大败北戎,齐僖公重提婚姻之事,公子忽又婉言谢绝。尽管如此,齐国对公子忽仍然怀有好感,看他死得可怜,便愤然出手,杀了公子亹,车裂了杀害公子忽的凶手高渠弥。

那位齐僖公想许配给公子忽的女儿是谁?就是有名的美女文姜,后来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诗经》里,《载驱》《敝笱(gǒu)》《南山》等诗篇,都是写她的。不过这几首诗美则美矣,却充满了嘲讽。受到嘲讽的除了文姜,还有鲁桓公和齐襄公。

创建齐国的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吕尚,也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创建鲁国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两国相邻,为了各自利益,时而交好,时而交战。到了齐僖公之时,彼此都打得精疲力竭。齐僖公一死,齐襄公想要化干戈为玉帛,鲁桓公求之不得,于是带着妻子文姜到齐国谈和修好。没想到,文姜竟与她的异母哥哥齐襄公通奸。鲁桓公发现后,怒不可遏,当面斥责文姜。文姜心中恐惧,悄悄将此事告诉了齐襄公。

齐襄公宴请鲁桓公喝酒。等鲁桓公喝醉了,让大力士彭生抱他上车,在车上把他杀死了。鲁国要求惩罚凶手,齐襄公就把彭生杀死,向鲁国交差。

齐襄公有一个弟弟叫纠,还有一个弟弟叫小白。两人见他荒淫无耻、政令无常,担心遭殃,就奔逃出国。公子纠因母亲是鲁国人,就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jǔ)国。

灾祸很快就发生了。

齐襄公派大夫连称和管至父去守卫葵丘。出发时,两人问齐襄公何时派人替换他们。齐襄公拿着一块瓜正吃着,就随口说“下次瓜熟时吧”。第二年瓜熟之时,连称、管至父等不到替换之人,派人来问,齐襄公理也不理。两人见齐襄公毫无信义,心生怨怒,暗中联络公孙无知,图谋作乱。

公孙无知是齐襄公叔叔的儿子,早已对齐襄公不满。

齐襄公根本不在意这一切,依旧纵情游乐。这一天,他带了大队人马来到贝丘打猎,丛林之中突然蹿出一头大野猪。随从们一看,吓得魂飞魄散。这野猪长了一张人脸,活脱脱一个彭生,就是那个杀死鲁桓公、又被齐襄公所杀的替死鬼。众人不由得乱喊乱叫起来。

齐襄公又惊又怒,朝野猪一箭射去。哪知道那野猪竟然像人一样站了起来,朝他发出凄惨的号叫。齐襄公心里一慌,从车上跌下来,脚摔伤了,一只鞋子也掉了。

回到宫中,齐襄公脚痛难忍,又责怪侍从费没有捡回鞋子,就用鞭子狠狠地抽他。费忍痛含泪退下,刚出宫门,就碰到手持利剑直扑而来的连称,后面跟着一大队叛兵。

连称、管至父和公孙无知听说齐襄公打猎受伤,觉得机不可失,立即领兵杀来。

费跟他们说:不要往里冲,会惊跑他们,我到里面去给你们开门。说着,把背上鲜血淋漓的伤痕露给他们看。

费进去后,赶忙告知齐襄公,并把他藏好,然后返身出来搏斗,被叛兵杀死在门口。另一个侍从装作齐襄公的样子躲在被子里,期望叛军砍杀他之后就会离开。谁知道叛军乱刀砍过之后,翻过尸体一看,不是齐襄公。他们又四处搜寻,从门后搜出齐襄公,一刀了结。

齐襄公死了,公孙无知即位为君。

公孙无知做君主没几天,去雍林游玩,也被杀死了。多年之前,雍林人曾与他结怨,这次以替齐襄公报仇为名,把他杀了。

公孙无知一死,国中无主。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闻讯急忙飞奔回国,抢夺君位。

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

管仲与鲍叔牙本是好朋友。两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都要多分一点。鲍叔牙的随从很不平,鲍叔牙说:“管仲不是贪心,是因为他家里贫困。”管仲随军出战,几次都逃了回来。别人都说他胆小无用,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胆怯,是因为他要奉养家中的老母亲。”管仲也曾经几次到朝廷求职,都失败而回。鲍叔牙又说,不是管仲无用,只是他的时机未到。管仲叹息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两人于是成为生死之交。

后来两人从政,一个辅佐公子纠,一个辅佐公子小白。

鲁国派了部队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听说公子小白也在赶往齐国,就带了三十乘兵车赶去截击。远远看到小白,管仲张弓搭箭,一箭射过去,小白应声而倒,口吐鲜血,伏在车上一动不动。

管仲回去报信,公子纠放下心来,也就不急着赶路,六天才到齐国。没想到公子小白已经在临淄即位为君。原来,管仲那一箭射中的是小白衣带上的铜钩。小白咬破舌尖,吐血装死,骗过了管仲。

小白便是齐桓公。

齐桓公发兵阻止鲁军,两军在乾时相遇,一场血战,鲁军大败。其后不久,齐军又大兵压境,夺取了鲁国的汶阳之地,逼着鲁君交出公子纠与管仲。

齐桓公差点被管仲一箭射死,对他恨之入骨,一心想把他杀了。鲍叔牙说,你如果只是想把齐国治理好,有我鲍叔牙就可以了;但若想成为天下霸主,就一定要用管仲。管仲是天下奇才,他在哪个国家辅政,哪个国家就会强盛。

齐桓公一听,就让鲁国杀死公子纠,又假言说要亲自处死管仲,让他们把管仲活着送回来。鲁国国君心惊胆战,只好一一遵从。

管仲披头散发,戴着手铐脚镣,坐着用木栅栏锁得死死的槛(jiàn)车回到齐国。

鲍叔牙远远就迎了出来,打开囚车,去掉刑具,请他沐浴更衣。

据《管子》上记载,齐桓公亲自来郊外迎接,用车子载他回朝,然后“三酌(zhuó)而问为政焉”——先替管仲酌了三次酒,然后开始谈军国大事。

齐桓公与管仲的相见,不只是齐国称霸的开端,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

此时礼坏乐崩,天子徒有其名,天下成了一盘散沙。诸侯彼此混战,夷狄不断入侵。《公羊传》上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自夏、商、周以来积累的中华文化,真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被发左衽”,是说披头散发,衣服前襟往左掩,是北方戎狄的装束。孔子以着装为象征,意思是说,如果不是管仲,中华文脉也许早就断绝了。

齐桓公把国事交给管仲,管仲的改革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他把齐国划成二十一乡,其中六个工商之乡,十五个士乡。设立三卿管理群臣,三虞管理川泽,三衡主管山林,三族主管工匠,三乡主管商人。每个乡都有乡长。每年的正月,国君会亲自向他们询问,要他们举荐好学之人、孝慈之人、贤明之人、勇武之人,隐瞒不报的,要受严惩。同时,对于骄淫暴虐的坏人,也要报告。朝廷对被推荐的贤人进行考核任用,对邪恶之人进行惩处。如此一来,官员敬业勤勉,百姓纷纷向善。

管仲同时把军令寄寓在内政之中。十五个士乡的百姓,每乡两千户人家,每家出一人为兵。五乡为一军,每军一万人。齐国于是就有三军,齐桓公亲自担任其中一军的统帅。三军通过每年春季和夏季的狩猎来训练。因为士兵们都是左右乡邻,彼此熟识亲近,这样在战时就能相互帮扶,同仇敌忾。夜里开战,听到彼此的声音不会混乱;白天开战,抬眼一看,相互认识。这样一个“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的军队,战斗力是惊人的。所以管仲自豪地说:君主如果有此三万之众,就可以横行天下了。

大军有了,缺少兵器怎么办?管仲的办法是让有罪之人用兵器来赎罪。重刑可用犀皮铠甲和一杆长戟赎罪,小罪交十二支箭就可以了。

财政方面,管仲根据田地的好坏征收赋税。提倡捕鱼、煮盐,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铸造钱币,由国家统治经济。

对于管仲的计划,齐桓公一一支持。可是改革见效要好几年,齐桓公等不得,他急于向诸侯立威,于是选中曾经支持公子纠、一败再败的鲁国开战。

对于这场战争,管仲是不赞同的。他的三万大军还没有练成。

然而战争还是爆发了。齐桓公即位第二年,齐军杀奔鲁国,两军在长勺相遇。

鲁庄公亲自率兵应战。和他同乘一辆战车的,是一个叫曹刿(guì)的人。

曹刿本是乡间平民,听说鲁国将与齐国开战,就想求见鲁庄公。同乡的人就说他:“军国大事,有那些当官吃肉的人去管,你何必去操心呢?”

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说当官的人“鄙”,就是鄙薄,目光短浅。

曹刿见到鲁庄公,一番交谈后,鲁庄公对他大为钦佩,就带了他出兵迎战。

按照春秋之时的交战规则,两军排好阵形之后,擂鼓交战。一方阵形未成,另一方不能进攻,这就是所谓的“不鼓不成列”。两军对垒,齐军擂起鼓来。照例,鲁军也要擂鼓,两军同往前冲,相互砍杀撕打。曹刿说:“不要擂鼓。”鼓不响,鲁军一动不动。这时齐军已经开始进攻,战马长嘶,兵车前行,士兵冲锋。可是刚刚冲出去,看到对面鲁军不动,鼓也不响。齐军以为鲁军没有准备好,于是停了下来,退回去重新整队。齐军再次擂鼓冲锋,可鲁军还是不动。如此三次,齐军被折腾得阵形大乱。

这时,曹刿一看时机已到,吩咐一声:“擂鼓!”

鼓声骤响,鲁军如弦上利箭,直冲过来。齐军还没明白过来,就被冲得七零八落,全军溃败。

鲁庄公大喜,立即命令追击。鲁刿说,不要急。他跳下战车,细细察看了齐军战车逃跑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眺齐军的旗帜与队形,然后说,可以追了。这一仗,鲁军大胜。

鲁庄公打了胜仗,可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就问曹刿。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又说,齐国是大国,要防止他们诈败设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印迹乱了,旗帜也倒了,说明是真败,这才可以放心追赶。

曹刿第一次提出勇气对于战争的意义。自此之后,勇气不只是为军事家重视,还受到哲学家的重视。勇气是人对自身的一个新认识。

然而有勇还不够,还要有谋,要细心周到。后人认为曹刿懂兵法,然而这个人在历史上却是昙花一现。之后鲁国对外还有许多次战争,却完全不见他的踪影。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破坏了战争规则,不符合当时的道义与礼节。他利用了别人的守礼,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种手段,不可一而再,再而三。

春秋时的战争,不只是战场上兵戎相见,还要符合礼仪。军礼是礼的一部分。失去了礼,就会失去道义,就是不敬天。礼,是君子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曹刿因为是平民,没有礼的约束,也没有礼的顾忌。后来的人们只知道他打了胜仗,却不知道他因此失了名声。关于曹刿的不守礼,还有另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名字写成曹沫,其实曹沫就是曹刿。

长勺之战后三年,齐国灭了谭国,接着又灭了鲁国的邻国遂国。鲁国在长勺小胜一仗,但因为前面几个败仗被齐国抢去了不少土地,遂国一灭,更是感到极大的威胁,于是请求献地,与齐国会盟和谈。

会盟的地方在齐国的柯。

齐桓公志得意满地在高台上等候鲁庄公。一切准备就绪,二人正要盟誓,鲁庄公身后走出一个人,一把揪住齐桓公,手里紧握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这个人就是曹刿。曹刿大声说道:“请您返还侵占鲁国的全部土地!”齐桓公命悬一线,只得答应。曹刿于是松开手,退回原来的位置,脸色平静,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回过神来的齐桓公勃然大怒,下令杀掉曹刿,一寸土地也不还给鲁国。

管仲说:“不行。人家本来就没打算与您订盟,而是要劫持您,您没有防备,这是‘不智’。面对危难,您不得不受胁迫,这是‘不勇’。答应人家,却不肯还土地,这是‘不信’。‘不智’‘不勇’‘不信’,就不能建立功业。如果给他们土地,至少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在天下人面前彰显诚信,这是值得的。”

信,礼也。

齐桓公想了想,默默地把鲁国的土地退还了回去。果然,齐国因此得到了诸侯们的信任,各国都愿意听命于它。卫国、曹国很快派了使者来请求与齐国结盟。以“力”不能得到的,以“礼”却轻易做到了。齐桓公大喜过望。

事实上,两国会盟,以诚相待,是不能动刀动枪的。而曹刿又一次打破了规则。齐国作为大国、强国,吃了亏,却极力守礼,以德服人,这才赢得天下诸侯的尊重。

虽然后人对曹刿一时的成功赞美有加,可是他得到了小利,却失去了大义。这样的行为在春秋之时很难得到认同。

由于齐国的极力忍让,齐、鲁两国就此和好了。原先与鲁国为敌的宋国很不高兴,与齐国翻了脸。

起因是这样的。

长勺之战后,齐国不甘吃亏,当年就联合了宋国再次进攻鲁国。两军相遇,鲁国大夫公子偃对鲁庄公说:“宋国军队不整,突然进攻可以打败他们。他们一败,齐国军队就会撤回去。”鲁庄公不听。公子偃就偷偷带部队出了城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向宋军发起冲锋,鲁庄公只好率领大军出击。追到乘丘,宋军大败,鲁庄公用金仆姑箭射中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把对方活捉了。宋军一败,齐兵果然撤退回国了。

南宫长万是宋国第一勇将,宋国请求鲁国将其放回。鲁国也就放了回去。宋闵公羞辱南宫长万说:“以前我是很敬重你的。现在你是鲁国的囚犯,我就不能敬重你了。”南宫长万怀恨在心,设局杀了宋闵公,还杀了那个好色的华督。宋国人追击南宫长万,南宫长万用一辆大车载着年迈的母亲逃往陈国。因为走得匆忙,没有找到拉车的马,南宫长万就自己拉着车奔逃,一天行走了一百里,真是力大无穷。宋国立御为君,就是宋桓公。后来,宋国贿赂陈国送回南宫长万,把他剁成了肉酱。

这一切的起因,就是那场乘丘之战,宋国与鲁国有此深仇,见齐国又与鲁国和好了,十分愤怒,就背弃了与齐国的盟约。

齐桓公向周天子请示之后,联合陈、曹两国出兵攻打宋国。周天子派了单伯率军助战。

据说就是在此战之前,齐桓公得到了一个重要大臣,名叫宁戚。

宁戚是卫国人,听说齐桓公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就前来投奔。因为穷困潦倒,也没人举荐,他只得帮商人赶着装货的牛车来到临淄。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城门也关了,就歇宿在城门外。半夜的时候,宁戚正在喂牛,忽然城门大开,许多人打着火把簇拥而出。原来是齐桓公到城外迎客。宁戚远远看到,不禁悲从中来,敲着牛角唱起了歌。齐桓公听到歌声,情不自禁地拍着车夫的手说:“这个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就命人用车子把宁戚载了回来,当晚还派人给他送了衣物。

第二天两人一谈,齐桓公发现宁戚果然是治国之才,于是就要重用他。大臣们说:“这是卫国人,卫国离得也不远,不如差人去打听一下,如果真有才学,再用也不晚。”齐桓公说:“不用。如果问到他有什么小毛病,就会失掉他的大美。杰出的人才常常就是这么丢失的。”

宁戚受到重用,跟随齐桓公攻打宋国。交战之前,他请求孤身一人前往宋国说降。宁戚一去,宋国即降,果然是一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厉害角色。

管仲对齐桓公说:“开垦田地,扩大城邑,种植谷物,利用地力,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担任大司田。”

宁戚擅长养牛,在齐国大力推行牛耕,并著有《相牛经》一卷。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齐国很快就丰衣足食。四方百姓,纷纷来归。

齐桓公用人不拘一格,而且知人善任,齐国朝廷之上,一时人才济济。

除了管仲、鲍叔牙、大司田宁戚之外,还有还有大司行隰(xí)朋、大司马王子成父、大司理宾须无、大谏东郭牙。

隰朋做事举重若轻,尊上爱下,仁义友善。管仲曾说,举动讲究规范、进退合乎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所以请他负责外交,齐国之后尊王的种种措施,多由隰朋落实。在管仲去世之后,也由隰朋接替了相位。

王子成父是齐桓公手下第一大将,能让三军之士“车不结辙,士不旋蹬,视死如归”。由他带兵冲锋陷阵,几乎战无不胜。司马迁更是将他与军事家姜太公、孙武、吴起并提。

宾须无断案如神,不杀无辜,不诬无罪,性格刚正。甚至在管仲不能进谏齐桓公的情况下,他也敢直言冒犯。

大谏东郭牙也是一位奇人。齐桓公想攻伐莒国,这本是机密之事,只有齐桓公和管仲两人知道。可是军队没有出动,外面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经过一番调查,管仲发现是一个叫东郭牙的人传出的,就问他是如何得知的。

东郭牙说:“人有三色。欢欣愉悦,是钟鼓之色;忧愁哀伤,是衰绖(dié)之色;猛厉充实,是兵革之色。你们站在高台之上,脸上的神情一看便知是要打仗了。”管仲又问他:“那你怎么知道是攻打莒国呢?”

东郭牙说:“眼睛是心的符号,言语是行动的指示。君主用手指着东南,张口不闭,举舌不下,一看就知道在说莒啊。”

齐桓公一听,觉得他很有才干。经过考察,管仲说他“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于是立他为大谏之官。

有这许多贤臣为辅,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齐桓公七年,齐、宋、陈、卫、郑的国君在鄄(juàn)地会盟。鲁国夫人文姜也来与齐国修好。《左传》与《史记》,都把这次诸侯会盟,称为齐桓公霸业的开始。

这一年,是公元前六七九年。

此时,晋武侯杀死晋侯姬缗(mín),结束了晋国长达六十七年的分裂。齐桓公称霸之时,晋国也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他们还急不得,因为国家虽然统一了,内乱却没有停歇,还要乱很多年。晋国的强大,要等到重耳出现。

那位被赶出郑国已经十七年的郑厉公,几个月前也反攻回国,杀了弟弟子仪,重登君位。郑国内部这才算安定下来。不过外部又有了忧患,南方的楚国正对它虎视眈眈。

齐国乘机崛起。

管仲给齐桓公制定的称霸中原的国策是“尊王攘夷”。“尊王”是内合诸侯,匡扶周室,是以德服人。“攘夷”,就要靠强大的武力了。

夷是什么人?中国四周,只要不用中华的礼义,无礼或不守礼,都算夷,就是野蛮、不开化之人。如果细分,东方的称“夷”,西方的称“戎”,南方的称“蛮”,北方的叫作“狄”。这都是笼统的称呼,其中又分许多不同的种族部落。此时,西方的戎,秦国正跟他们厮杀,用不着齐桓公去管。东方的夷,有的已经在学习礼义,有的在互相兼并,还不成气候。南方呢,蛮族楚国正在横扫。楚文王已经兼并了三十多个国家,并且灭了中原的息国、申国和邓国,接着又攻破蔡国。虽说楚王也是黄帝之后,但因为混杂在南方太久,中原人就称他们为“荆蛮”。他们是齐桓公要对付的,不过现在还顾不上,因为北方的狄已经打上门来了。

北方的燕国派来使者,向齐桓公紧急求救。

燕国是召公奭(shì)的封国。在周朝开国时,召公位居三公,曾与周公分陕而治。陕西由召公治理,陕东由周公治理。

此时燕国国君为燕庄公。自召公至庄公,燕国一直远离中原诸侯,几乎没掺和过诸侯之间的纷争。燕庄公二十七年,山戎猛烈进攻燕国。燕国摇摇欲坠。

山戎曾经几次攻打齐国,齐国还曾因此向郑庄公求救,本来就有仇怨。现在齐桓公兵强马壮,攘外又是他的国策,于是决定倾全国之力,去与北戎决一雌雄。

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向北进发。

关于这场战争,《史记》上的记载只有简单的一句话:“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事实上,这是一场艰苦的血战。

山戎在这一场大战中国破家亡,全军覆没。其同盟国孤竹也被灭了。这个孤竹国,就是周武王时“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的母国,商朝初年立国,到这时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

齐军虽然得胜,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差点回不了国。据《韩非子》记载,齐军在回程的路上,在大山里迷路了,怎么走也走不出来。万般无奈之下,管仲说,用老马试试看。于是选了几匹老马走在前面,让士兵们跟在后面。老马果然认得回家的路。这就是“老马识途”的来历。

齐军虽然走出了迷谷,大山里又找不到水源,数万大军又饥又渴,眼看难以支撑了。大臣隰朋跟齐桓公说:“蚂蚁冬天生活在大山朝阳一面,夏天居于背阴一面。蚂蚁的习性是近水而居,如果顺着蚁穴挖下去,应该能挖到水源。”兵士们四散开来,纷纷寻找蚁穴挖掘,果然找到了水源,大军终于得救。

齐桓公得胜归来,攻取北戎的大片土地全部送给了燕国。燕国自此一跃成为大国。燕庄公感激涕零,一路相送,不知不觉竟然送到了齐国境内。等齐桓公发觉,已经入境五十余里,立即吩咐停车。齐桓公说:“除了天子,诸侯之间相送不出国境,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随后下令把这五十余里的土地全部割让给了燕国。《榖(gǔ)梁传》上说齐桓公仅凭自己一国的军队,没有诸侯接应,孤军深入,跋涉千里,为了燕国而讨伐山戎,这是值得夸赞的。而燕国也从此开始向周天子朝贡。诸侯之国见齐桓公如此仁义,无不心悦诚服。《史记》上写道:“诸侯闻之,皆从齐。”

大战之后,疲倦的齐桓公正想好好休整放松一番,邢国又来求救。

邢国是周公姬旦第四子的封国,历来是中原抗击狄人的门户。这一次,狄人来势凶猛,邢国抵挡不住。

齐桓公还在犹豫,管仲说:“安乐就像毒酒,不能依恋。狄人就像豺狼,永远也不会满足。中原诸侯相互亲近,千万不能丢弃,应该救邢国。”

邢国之事还没有了结,狄人又如潮水一般攻进了卫国。

此时,卫国的国君就是那位好鹤的卫懿公。

卫懿公的父亲是卫惠公,卫惠公的父亲是卫宣公。

卫宣公的太子名叫急子。急子长到十四五岁,卫宣公为他选了一门好亲事。对方是谁呢?齐国的大美女宣姜。齐国自古多美女,宣姜就是齐国著名的文姜的姐姐。宣姜来到卫国,还没有跟急子成亲,卫宣公见她貌美如花,就自己娶了。

宣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寿,一个叫朔。这位公子寿,跟太子急子相处得很好,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感情深厚。这就冷落了公子朔。这位公子朔不是好人,心胸狭隘,阴险毒辣,时常在宣姜面前编造谎话,诬陷太子。宣姜自然希望卫宣公废了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于是不断在卫宣公面前说急子的坏话。时间一长,昏了头的卫宣公听信了谗言。他实在找不到废太子的理由,就派急子出使齐国,让人装成强盗在半路上截杀他。

公子寿听到消息,心忧如焚,赶紧去阻止急子出发。远远就看到旄(máo)旗高悬在旗杆之上,这是出国使者的标志白旄——急子已经上船了。公子寿把情况告诉急子,让他逃走,急子却拒绝了,他说:“我不能违反父亲的命令而求生。”公子寿无论如何苦劝,急子也不醒悟。公子寿就说,那好吧,我们再畅饮一场,算我最后给你送行。于是两人摆宴喝酒,急子大醉。公子寿拿起白旄,上了另一艘船,吩咐出发。他要替急子去死。他死了,急子就能活了。

急子酒醒过来,发现公子寿替他去赴死了,立即乘船赶去阻止。谁知道,等他赶到,公子寿已经被杀死了,凶手还没有走远。急子痛不欲生,跟凶手说:“你们杀错人了,我才是你们要杀的人啊。”凶手也不多问,既然如此,也把他给杀了。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卫国人把对两位公子的哀思,深切地写在了《诗经·二子乘舟》里:你们的小船远去了,大概不会受到伤害吧。噩耗传来,卫宣公悔恨交加,一病不起。宣姜得知大儿子死了,也是呆若木鸡。

悲剧的获利者是朔。卫宣公一死,他继位为君,这便是卫惠公。

卫惠公死后,儿子卫懿公即位。

这位卫懿公爱鹤成痴。他按品相给鹤分了等级,漂亮的鹤甚至可以乘轩而行,“乘轩”可是朝中大夫才有的待遇啊。卫懿公爱鹤到什么程度呢?他专门建了一座鹤城。这座鹤城至今还在卫国的故土上。

一连三代国君都荒淫奢侈,百姓怨声载道,卫国变得衰弱不堪。狄人专挑弱者下手,于是大举入侵。卫懿公闻讯,召集部队迎战。谁知道士兵们不肯参战,对卫懿公说:“你派鹤去吧。鹤有俸禄官位,我们怎么能战斗?”

卫懿公无言以对,勉强组织了一些士兵,前往荧泽与狄人作战。军无斗志,一触即溃,卫国全军覆没,卫懿公也被剁成碎片。残暴的狄人随后攻进都城,又抢又杀。卫国百姓仓仓皇皇往黄河边上奔逃,没来得及过河,就被狄人追上。狄人又是一番疯狂砍杀。这一场劫难中,卫国之人几乎被屠杀殆尽。宋桓公在黄河对岸接应,当晚逃到对岸的,只剩下七百三十人。加上剩下的共、滕两地民众,整个卫国也只有五千人。卫国眼看就要灭亡了。

“我行其野,芃芃(péng)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这是《诗经·载驰》中的一句,意思是说:我缓缓行走在无边的田野上,垄上的麦子茂密青翠。我想去大国诉说,可是谁能依靠呢?谁又能来救援我的卫国?写这首诗的是许穆夫人。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齐桓公求救。

当年,卫宣公死了,齐襄公也许是担心宣姜的安危,也许是另有考虑,逼着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昭伯娶宣姜为妻。宣姜跟昭伯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一子早夭。卫懿公死后,卫人立昭伯的儿子戴公为君,戴公即位不久后又死了,于是又立戴公的弟弟文公为君。那两个女儿呢?一个嫁给了宋桓公。卫国受到狄人进攻,就是宋桓公来到黄河岸边救了卫国遗民。另一个嫁给了许穆公,就是这位写诗的许穆夫人。

当初,许穆公与齐桓公都向卫国求娶这位许穆夫人。照许穆夫人自己的意思,是想嫁给齐桓公。她说,齐国是大国,离卫国又近,万一国家有事,还有个救援。可是卫懿公不同意,把她嫁给了许穆公。

许国是个小国,一直在诸侯国的夹缝中求生存。仅郑国这几年就进攻了它八九次,许国毫无还手之力。许穆夫人听说卫国被狄灭国,余民逃到了曹邑,新即位的哥哥戴公又病死,就赶过来吊唁。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许穆公竟派人到半路上劝她回去。许穆夫人心如刀绞,只得返回,回程中写下了这首《载驰》。

许穆夫人所期待的齐桓公,没有辜负她。听闻卫国的凶讯,齐桓公立即派公子无亏率领战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前来保护曹邑。同时又送来车辆、马匹、牛羊、猪狗,还有祭祀的衣服、做门户的好木材、厚实的细锦,很快就把卫国之人安顿了下来。随后又为卫国修筑大城楚丘。

新即位的卫文公穿着粗布的衣裳,戴着粗帛的帽子,训农通商,敬教劝学,任用贤能。很快,甲车从三十乘竟然增加到了三百乘。国家慢慢恢复了元气。

这里卫国刚刚安顿好,狄人又对邢国发动进攻。齐桓公邀请宋国、曹国一同发兵救邢。三国救兵赶到,狄人仓皇逃窜。然而邢国的都城已经被洗劫一空,全城都烧成了废墟。邢侯痛不欲生,失声痛哭。保存华夏诸侯是齐桓公的使命,他命令三国前来救援的军队不要回去了,在夷仪为邢国筑城。这座新都城既坚固又险要,邢国终于有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安身之处。

《左传》上说,在齐桓公的救助下,“邢迁如归,卫国忘亡”。诸侯之国对齐国既感激又敬畏,齐桓公的威望如日中天。此时,郑国又派来使者向他求救,郑国的都城眼看就要被楚国攻克了。齐桓公当即决定南伐楚国。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

楚国国君的祖先是祝融,祝融是颛顼的孙子。楚人屈原在《离骚》的第一句就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说他是高阳的后代。高阳就是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孙子。由此可见,楚国国君原本也是炎黄子孙,只是在南方待得久了,被华夏诸侯当成了荆蛮。

《山海经》上说,共工与颛顼争帝位,被祝融打败,一气之下撞倒了天柱不周山。幸好有女娲补天,人类才没有被洪水灭绝。因为祝融没有把共工杀死,造成这么大的一个祸患,颛顼的继承人帝喾就把祝融杀了,让他的弟弟吴回为火正。吴回的儿子叫陆终,后来也继位为火正。祝融、吴回和陆终都是火神,后人就用“祝融”“回陆”代表火。时间一久,“回陆”变成了“回禄”,所以人们又把火灾叫“回禄之灾”。

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昆吾,这一族在商汤伐桀时被灭掉了。二子参吾一族,居住在后来的韩国之地。三子彭祖,这一族在商朝末年也被灭绝了。四子会人,后代创立了郐国,被郑武公灭掉了。五子晏安,后代在周武王时封国在邾(zhū),做鲁国的附属小国。直到齐桓公之时,邾国国君仪父因为替他奔走,在齐桓公的奏请下,才被周天子封了子爵。最为发达的,是六子季连。

季连的后代鬻(yù)熊,因为祖先是火神,被周文王请过去做火师。鬻熊写了一本书,叫《鬻子》,后来成为道家名作,一直留存至今。周成王时,把他的曾孙熊绎封到楚地。

在郑庄公之时,楚国国君叫熊通。熊通征服了南方蛮夷,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可是从祖上袭下来的还是子爵,很不满意,就要周天子为自己提升一下爵位。周天子不肯,熊通一气之下,自立为王,这就是楚武王。楚武王的儿子是楚文王,开始建都于郢(yǐng)。楚文王即位之初,也是一个声色犬马之徒,因为得到一条叫茹黄的好猎犬,一种叫宛路的利箭,到云梦去打猎,三个月都不回来;从丹阳得到一位美女,一年都不上朝听政。楚国的太保申对他说:“你这样行事,按罪应该鞭打。”楚文王说:“我自打出生就位列诸侯,你能不能不鞭打?”太保申说:“不行。不鞭打你,就是违背先王的遗命。”楚文王无奈,趴在席子上接受鞭刑。太保申把五十根荆条捆在一起,放在楚文王的背上,如此这般反复做了两次,然后让他起来。楚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你还是真的鞭打我吧。”太保申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才要让他的皮肉受到疼痛。如果让你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让你疼痛又有什么用呢?”于是太保申自请流放到远方,并让文王治自己的死罪。楚文王杀了猎狗,折了利箭,把美女放回丹阳,请太保申回来,说:“这是我的过错啊。”此后发愤图强。到了齐桓公称霸之时,楚文王已经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兵锋直指中原诸侯。

楚成王熊恽(yùn),是楚文王的儿子。他杀死了兄长杜敖,自立为王。

等齐桓公腾出手来对付楚国,已经是楚成王十六年。此前,楚国连续三年攻打郑国,中原震动。

攻打楚国、救助郑国,从哪里入手呢?管仲说,不如佯装攻打蔡国,然后出其不意,进攻楚国。

对管仲这个计谋,齐桓公是深为赞同的。因为他也想出心头一口恶气。于是联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杀奔蔡国。

周武王灭商兴周,把弟弟姬度封于蔡。武王一死,成王年幼,蔡叔度与管叔鲜一起作乱,被周公平定了。蔡叔被流放,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胡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被周公派去协助治理鲁国。胡果然能干,周公又把他封在蔡国。

到齐桓公即位为君时,蔡国的国君是蔡哀侯献舞。

就在这个时期,蔡国、息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一场“东方海伦”式的战争。

蔡哀侯的夫人是陈国公主,息国国君新娶的夫人是蔡夫人的妹妹。这位新夫人从陈国去息国,必须经过蔡国。蔡哀侯硬要留她相见。这位息妫(guī)夫人因为出生在桃花盛开的时候,成年之后又长得面如桃花,被人们称作“桃花夫人”。蔡哀侯一见,不由得神魂颠倒,动手动脚,调戏这位妻妹。息夫人来到息国,跟息侯一说,息侯怒火中烧,想方设法要报复。

嫉妒与仇恨会毁灭一切。

息侯派人对楚文王说:“你假装来进攻我国,我向蔡国求救,蔡哀侯必然会领兵来救援,你可以趁机打败他。”楚文王听从了。蔡哀侯果然亲自率军前来,在莘这个地方被楚军打得一败涂地,自己也成了俘虏。

蔡哀侯知道是息侯的阴谋后,对他恨之入骨,就在楚文王面前渲染息妫的美貌。楚文王本就是一个好色之人,听蔡哀侯添油加醋一说,不由得心痒难挠,就以巡视为名来到息国。一见息妫,果然貌若天仙,顺手灭了息国,抢走息妫。息妫为了保住息侯性命,只好委身楚文王。楚文王把息侯迁到汝水之滨去守护宗庙。

息妫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被楚成王杀死的杜敖,另一个就是楚成王。她入楚宫三年,从来不主动说一句话。楚文王问她为何,息妫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男人,不能守志而死,又能说什么?”

楚文王知道她恨蔡哀侯使得她国破家亡,为了讨她的欢心,又去进攻蔡国。蔡国当然不堪一击,已被放回的蔡哀侯又被俘虏过来,这一次再没回去,一直被关在楚国,九年后死了。

正史在此之后,就再无关于息妫的记载。据说多年之后,楚文王去世,儿子熊恽继位为王时,息夫人从宫中跑出,找到息侯。两人逃到了今天的黄陂(pí)县,终于被楚王的使者追上,息夫人不肯回宫,与息侯双双投桃花涧而亡。楚成王闻讯,在涧旁给母亲建了一座庙。这庙叫“息夫人庙”,又名“桃花庙”。唐朝大诗人王维、宋之问、杜牧都为她写过诗,不过最好的还是罗隐的《息夫人庙》。

百雉摧残连野青,庙门犹见昔朝廷。
一生虽抱楚王恨,千载终为息地灵。
虫网翠环终缥缈,风吹宝瑟助微冥。
玉颜浑似羞来客,依旧无言照画屏。

如今桃花庙前遍植桃树,一到春日,桃花灿烂。人们怜惜息夫人,将她封为桃花花神,年年祭祀。

蔡哀侯死在楚国,儿子肸(xī)继位,这就是蔡缪侯。因为与楚国结下杀父之仇,蔡缪侯于是与齐国结好,把妹妹嫁给齐桓公为夫人。

蔡姬性格活泼,好玩闹。她在与齐桓公乘船游玩时,踩着船左右摇晃。齐桓公怕水,被她一荡,吓得脸如土色,让她赶紧停下。蔡姬不听,还是晃。

在水中晃船是一件相当危险之事。六朝时,梁武帝最为器重的儿子昭明太子,也是当时最有才华之人,在乘船采摘荷花时,因为同船的宫女晃荡玩闹而落入水中。虽救上了岸,但昭明太子不久就死了。不过他生性仁厚,至死也不肯告知父皇那个闯祸的女子到底是谁。

齐桓公上岸之后很是生气,派人把蔡姬送回蔡国,不是断绝关系,而是打算过段时间再迎回来。谁知道蔡缪侯一转身就把蔡姬嫁去了楚国。这是向楚国讨好,算是背齐从楚。这件事不只是让齐桓公大失尊严,更严重的是蔡国乃中原的门户,现在门户洞开,郑国就暴露在楚国的虎口之下了,这就改变了整个中原的形势。

齐桓公决定讨伐蔡国,救助郑国,抗击楚国。

蔡军闻风丧胆,不敢交战,齐军刚到,他们就溃散而逃。齐桓公攻蔡只是幌子,目的是杀楚国一个猝不及防。于是直奔楚国。

楚国已经探听到消息,飞速派出使者屈完来跟齐桓公交涉。

屈完来到联军军营,面见齐桓公问道:“你们在北海,我们在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你们踏入楚国的土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

楚国是荆蛮,历来只知道讲拳头武力,现在派人来说道理,已经是心有胆怯。

管仲说:“当年召公赐给我们先代君主太公以征伐天下诸侯的权力。你们没有按时进贡包茅,使天子祭祀时供应不上。这是我们向你们征询的。另外周昭王南巡时没有再回来,也是我要向你们质问的。”

屈完说:“包茅没有按时进献,这是我们的罪过,我们会进贡。昭王没能返回,请您到汉水边去问。”

包茅就是成束的菁(jīng)茅。古时人们饮用的酒是浑浊的米酒,里面有杂质。敬神要用清酒,所以要用包茅来过滤,这叫缩酒。怎么缩酒?缩又写作“莤(sù)”,在金文里,就是上面一层草,下面一个酒器,正是缩酒的情形,酒缓缓倒在菁茅上,又流入下面的酒坛。

昭王南巡又是怎么回事?周昭王就是有名的游子周穆王的父亲。他亲自率军到南方征伐南蛮,结果船在汉水沉没,一去不返。当时楚国还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势力远没达到汉水。所以屈完认为昭王不返与他们无关。

菁茅产于楚国,楚国臣服周朝之时,定例每年向周天子进贡菁茅一车,供周天子在祭祀时缩酒所用。到了东周之后,周天子失了权威,不用说楚国,中原许多诸侯国也不常来朝觐。管仲要楚国进贡包茅,其实就是要他们重新臣服于周天子。质问昭王不返,也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威吓。

屈完探完齐国的口风,见还有回旋的余地,赶紧回国汇报。齐桓公一边等消息,一边步步紧逼,率领大军前进到陉(xíng)山。

此时的楚国,幅员辽阔,实力强大,成为中原强大的威胁。齐桓公不得不战,于是联合了所有的力量,倾尽全力要进攻楚国。可是一旦开战,必然损失惨重。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楚国的侵犯。如果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楚国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屈服,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果然,在齐桓公的威逼之下,楚国终于屈服,派屈完押着给周天子的贡品,来与齐桓公和谈。齐桓公为了恐吓楚国,就把部队陈列在召陵,用车载着屈完一起检阅。真正是刀枪如林,旌旗蔽日,军威十分雄壮。

齐桓公说:“我以这样的军队去作战,谁能抵挡?”

屈完说:“您如果以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从?您如果凭借武力,楚国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再多,恐怕也无能为力。”

屈完嘴上强硬,事实上楚国还是被齐桓公的军威所压。于是双方在召陵订了盟约,齐桓公退兵而去。这便是有名的“召陵之盟”。

此次会盟之后,楚人慑于齐桓公的威望,不敢大举北侵。只是偷偷摸摸攻打了几个小国,来撒撒心中恶气。

会盟回程之中,鲍叔牙问管仲:“楚国称王这样的大事你不责问,只责问包茅这样的小事,为什么?”

管仲说:“我们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与楚国这一仗如果打起来,没有几年打不完,彼此损伤就大了。楚君称王已经三代,如果责问,他们一定不会退让,到时只能一战。而包茅是他们可以进贡的。进贡就是屈服,天下也就安定了。我们要的不就是安定吗?”

攘夷的几件大事做完,齐桓公又着手尊王。

就在齐桓公伐楚的第二年,他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在首止会见周太子。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周太子姬郑正面临巨大的危险。

太子郑的母亲惠后宠爱小儿子太叔带,就向周惠王进谗言,要废了太子,另立太叔带。这个做法,与当年郑庄公的母亲偏爱小儿子段一样。齐桓公不希望王室发生动荡,就以诸侯盟会的方式,请太子郑到会,给他以极高的尊崇,希望这样能巩固太子的地位。

周惠王对齐桓公的干涉相当不满,于是派大臣去挑唆参加盟会的郑文公说:“我会支持你,并且能帮助你跟楚国结好,同时再让晋国来辅佐你。这样一来,你就安全了。”郑文公是郑厉公的儿子,与父亲、爷爷相差甚远,可以说是一个昏庸之人。他不感谢齐桓公替他力退楚兵的恩德,反而要拆齐桓公的台,打算退出结盟,从首止逃回去。大臣孔叔劝阻他说:“你逃盟而去,就会失去亲近的国家,祸患也就来了,到时悔之不及啊。”郑文公不听,丢下军队,跑回了郑国。这样一来,果然使得首止会盟的效果大打折扣。

齐桓公勃然大怒,立即发兵攻打郑国。郑国能怎么办?又向齐国屈服。

周惠王没能废掉太子就死了,太子郑在朝中还是地位不稳,很害怕太叔带作难。他不敢发丧,派人向齐桓公求救。

齐桓公迅速召集诸侯在洮(táo)地结盟,支持太子郑登基。这次会盟没有通知郑国,郑国又派使者向齐桓公请求参加,希望与齐国修好,以示臣服。郑文公如此莫名其妙的行事才刚刚开始,正由于他的折腾,终于使得郑国一蹶不振,再无翻身之日。

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太子郑顺利继位,这便是周襄王。

安定周室之后,齐桓公又与诸侯会盟于葵丘。这是齐桓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会盟,他在这个盟会上为诸侯立下一个长久和平的条约。这也是他荣耀的顶点。

参加这次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晋献公也匆匆赶来,可惜因为重病在身,没有赶上,中途又回去了。

周襄王特意派太宰孔为使臣,赐给齐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肉、象征可以征伐诸侯的彤弓矢、天子乘坐的车乘等。这是天子能给予的最高荣誉了。而且体谅他年长,令其不用行跪拜礼。齐桓公说:“天子的威严就在面前,我怎么能不跪拜呢?如果我违背礼法,会给天子带来不光彩。”于是恭敬地跪拜接受天子的礼物。

事实上,此时这些礼仪已经很少有人遵守,周天子也毫无威严可言。齐桓公对天子显出了一种过分的尊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是为了尊王。实权在他这个“方伯”——也就是霸主的手中,那么,只有在礼仪上给天子最大的面子了。

齐桓公在这次盟会上宣布了五条所谓天子的禁令。这既是尊王,也体现了霸主的权威。这些禁令记载于《榖梁传》中。

一、不得壅塞通往别国的水源。

二、不得囤积粮食阻止别国购买救灾。

三、不得随意撤换太子的君位继续权。

四、不得将侍妾立为正妻。

五、不得让妇人参与国家大事。

这些禁令在今天看来大多都很不恰当,特别四、五两条更是多此一举。可是在当时,许多诸侯国的内乱的确是由此引起的,所以也是稳定内政的重要措施。齐桓公要求大家在盟誓之后一一照办。

这次会盟之后,管仲又率军到东周都城平定戎狄,隰朋领兵到晋国平定戎狄,后来齐桓公又亲自去安定内乱不止的晋国。在齐国的努力之下,中原诸侯终于享受到一段难得的和平时光。

所谓霸主,就是要安定天下。所谓霸业,就是要让天下之人安居乐业。可是霸主齐桓公渐渐老去,管仲也老了。

公元前六四五年,管仲卧病在床,齐桓公来看望他。“仲父,您病成这样,如果一病不起,国家大政我能托付给谁呢?”

管仲说:“知臣莫若君。”

齐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

管仲说:“鲍叔牙是一位君子。即使把一个有着千辆兵车的大国送给他,如果不以其道,他也不会接受。但是他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不亲近,听到别人的过错终身不忘。这样就会得罪君主,违逆民意,不能把国政托付给他。”

齐桓公说:“那我用谁呢?”

管仲说:“隰朋可以。他贤能而甘居人下,对下友善不逆民意。他对国政有不亲自过问之处,对家事也有不亲自过问之时。事君没有二心,也不忘自身。他曾用齐国的钱救济过难民五十多户,而受惠者不知道他是谁,可算得上大仁了。”

桓公又问说:“我如果不幸而失去仲父,各位大夫能使国家安宁吗?”

管仲说:“鲍叔牙好直,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直。宾须无好善,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善。宁戚能干,但不能适可而止。曹孙宿能说会道,但不能在取信于人之后及时沉默。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

齐桓公于是决定用隰朋为相。

管仲又对齐桓公说:“我一死,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你要立即驱逐,不能放在身边。”

易牙善于辨别滋味,烧得一手天下闻名的好菜,因而受到齐桓公的宠信。《吕氏春秋》上说,淄(zī)水、渑(shéng)水混合在一起,易牙尝一下就能分辨。据说留传至今的山东名菜鱼腹藏羊肉便是由他所创。一次,齐桓公说,我吃过天下美味,只是不知道人肉什么滋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过了一段时日,易牙向齐桓公献上一小鼎肉汤。齐桓公一尝,十分鲜嫩,问易牙这是什么肉汤。易牙哭着说是他小儿子的肉。齐桓公大吃一惊,不过也很感动,认为易牙对自己的情感胜过亲生骨肉,于是对他就格外宠信。

管仲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易牙对自己的孩子都能下手杀害,又怎么可能爱您呢?”

开方是卫国的公子,放弃太子之位,来做齐桓公的臣子。齐卫之间也就几天的路程,开方十五年都没有回去看望父母,父母去世了也不回国奔丧。齐桓公很感慨,认为开方这是对他忠诚的表现。

管仲说:“爱父母是人之常情,开方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会爱您?他弃掉千乘之国的太子之位来以臣事您,说明他想从您身上得到的将超过一个千乘的国家啊。您一定要驱逐他。至于竖刁,他阉割了自己来侍奉您,是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的人,他又怎么会爱您呢?”

齐桓公说:“这三个人,在我身边好多年了,你怎么直到今天才跟我说呢?”管仲说:“离开他们,您会寝食不安。我在的时候,我还是您身旁的堤坝,我一死,没人防范,他们就会作恶了。所以请您远离他们。”

齐桓公于是驱逐了这三人。

管仲一死,隰朋为相。才过了十个月,隰朋也死了,接着又用鲍叔牙为相。几年过去,齐桓公过得很不快乐。没有易牙烹调,饮食无味。没有竖刁整理,宫内一片混乱。没有开方,周围之人一个个言语乏味。于是桓公又把他们召回到身边。鲍叔牙劝阻无效,抑郁而终。

齐桓公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六四三年,齐桓公身患重病。易牙、竖刁作乱,把宫门堵上,外面砌上墙,不让人进出。一个宫女翻墙进去看桓公。齐桓公说,我想吃饭。宫女说,没有。齐桓公说,那就给我点喝的吧。宫女说,也没有。易牙、竖刁作乱,什么也拿不进来。

齐桓公流着泪说:“如果死者有知,我有什么脸见仲父啊。”把衣袖盖在脸上咽了气。

齐桓公一死,五个儿子带着人相互攻杀,争夺君位。太子昭逃奔到宋国。没有人去收殓齐桓公。

易牙、竖刁带着亲信冲到朝堂上杀了许多大臣,立公子无亏为君。至此,已经过去了六十七日,才把齐桓公装殓起来,派使者向各国发出讣告。无人问津的齐桓公,遗体在床上,尸虫一直爬到了大门外面。

齐桓公死了。个人的霸业成了风中的碎片。

齐桓公年老之后,活力随之而去。老臣凋零殆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贤才的局面也一去不返。后继无人,子孙不肖,终于使得赫赫霸主落得一个凄惨的结局。

《管子》上说,齐桓公对于天下诸侯,可以分忧的代他们分忧,可以谋事的替他们谋事,可为动兵的为他们动兵。修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等城以防御戎狄,用来阻止戎狄向诸侯暴掠。修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等城,以保卫诸夏之地。远国的民众仰望他如父母,近国的民众跟从他如流水。孟子说:“霸者之民驩虞(huān yú)如也。”“驩虞”,就是欢娱。霸主治理下的百姓是欢娱快乐的。齐桓公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了。

他为了安定天下,改革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华夏文明艰难的时刻,不仅保住了一线文脉,还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生机底下,开始长出新的文化的叶芽来。这个叶芽将在其后春秋战国的乱世中开出花朵,然后在数千年的时光中结出累累硕果。 O6m634pHRZDV/1g+pS5nGEV0qYG06lEXKqU+S1BRDLMMiW4sENIHesLHTKUHBm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