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东西的欲望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包括血糖水平、胃的排空状态、肠道中分泌的激素和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等,最后汇总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综合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欲望。
一般来说,胃里填入食物之后,饥饿感就会逐渐减轻。胃对饱的感知分为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两个方面。
所谓物理信号,就是由胃的膨胀带来的胀满感受,可以用超声方法测定胃的体积。如果以能量较高、水分较少的食物为主,等到胃撑起来时,必然超过七分饱的进食量,对于体力活动不太多的人而言,长此以往极易产生发胖后果。
所谓化学信号,就是食物早期消化吸收所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和葡萄糖。氨基酸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和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的释放,而这些胃肠激素的作用都会增加饱感。缩胆囊素还能够延缓胃的排空速度。葡萄糖的吸收促进GLP-1和胰岛素的早期释放,有利于降低血糖高峰值,同时提升饱感。
为什么细嚼慢咽有利于增加饱感?部分理由正如上述。充分咀嚼之后,食物中少量的游离氨基酸、小肽、葡萄糖和麦芽糖能更快速地被消化吸收,有利于提升饱感相关的激素水平。同时,缓慢的进食速度会延缓餐后血糖、血脂上升的速度,并给大脑饱中枢更充分的时间来形成饱感印象,避免在充分体会饱感之前就已经进食过量。
定时定量进食也有利于饱感的调节。如果已经感觉到饥饿还迟迟不进食,当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体内能量供应不足时,人最容易出现强烈的食欲。这与摄入的食物体积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在血糖低的状态下,人对食物有强烈的渴望,特别喜欢那些高能量、高淀粉、高糖的食物,吃得既快又猛,这是正常意志难以克服的。这时候想吃东西而克制不住,千万不要责怪自己,这只是身体的本能而已。
节食的时候,身体的脂肪逐渐分解,脂肪组织产生的“瘦素”减少,“瘦素”有降低食欲的作用,分泌减少则会增加食欲。同时,胃里总是空空如也,“饥饿素”分泌量上升,使食欲反弹,难以克制。
总之,在营养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身体会用各种方法提醒你赶紧找点吃的。这是千万年来进化形成的生理机制,抱怨不得。
所以,仅仅靠少吃减肥,没有与之配套的提高饱感的技术措施,是很难获得长期效果的。如果我们不是意志特别坚强的人,过不了多久克制食欲的防线就会崩溃,开始无法抑制地暴饮暴食,然后自暴自弃,最后体重反弹。前面辛辛苦苦挨饿减下来的体重迅速回升,这种经历很多人都有过。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么苦苦挨饿呢?
如果饮食营养均衡,胃排空速度较慢,食物体积又较大,即便食物的能量稍微低一点,人也不容易感觉到饥饿,直到几小时后的下一餐都能保持稳定的体能,对食物没有强烈的渴望,用餐时也不容易过量。如果摄入的营养不平衡,则稍微减少能量供应,就很容易克制不住乱吃东西。所以,减肥时更要注意少吃营养价值低的食品,少喝甜饮料,少吃体积小、干货多的食物,因为这些东西容易使人食欲过强,让人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能量。
如果每天吃粗粮、豆类和蔬菜,加上少量水果和肉蛋,饮食中几乎都是天然食物,很少有加工品,那么吃到饱也不太可能发生能量过剩的问题,所以根本无须刻意节食。可惜,许多人现在总是吃饼干、巧克力、煎炸食品、沾着油的大菜,胃还没感觉到撑,能量已经超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