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新加坡演讲,在公共图书馆的演讲结束后,听众里有一位年轻女士举手要提问。首先,她向我说:“谢谢您今天讲中国的历史给我们听。”一时,我目瞪口呆了,因为我讲的是自己年轻时去北京留学的回忆。当然,三十多年前,刚开始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晚上在黑漆漆的长安街上,连一辆汽车都看不到,有一群待业青年不知从哪里摸黑出来,趁机踢起足球来……的故事,由“八〇后”看来是十足的历史了吧。真没想到,人活着,自然而然地变成一本历史书。
过去二十多年,我用中文写的书,最多的是关于故乡东京的:《我这一代东京人》《东京迷上车:从橙色中央线出发》《东京上流》《东京的女儿》《伪东京》《偏爱东京味》《东京人》《东京故事311》等比比皆是。其次是关于日本文学或者阅读的:《东京阅读男女》《我和阅读谈恋爱》《读日派》《可爱日本人》等。以及漫谈日文的:《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另外也有两本旅行专书:《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以及一本台湾专书:《台湾为何教我哭?》。偏偏缺席的是,作为这一切前提的:我多么喜爱做中文作家。
从学习中文到当上职业作家的道路上,我有过许多有趣、难忘、奢侈、特别的经验,虽然也有过一些可怜、悲惨、倒霉、糟糕的。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而且曾在加拿大待过六年半,做中文作家,就不外是过双语人、三语人的日子。无论是什么时候、看什么问题,我都习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结果往往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或感想。另外,在内地和港台的报刊上,写了二十多年的专栏以后,我也自然而然地从各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出人类普遍的现象、故事。
开车的人觉得:如果没拿到驾照,这一辈子肯定会很不同。养育孩子的人则觉得:如果没有生育,这一辈子绝对会不一样。生为日本人的我,学会中文当上了中文作家,好比拥有了能无限扩大行动范围的超高性能汽车,也好比自己生下的孩子们各自远行到异乡跟当地人交朋友。中文犹如另一本护照,也犹如哆啦A梦的任意门。同时,因为我来自中文世界之境外,始终觉得自己处于远离中原的边缘上,谁料到那位置偶尔给我带来旁观者清的眺望。
我在这本书里写的,可以说是很个人的故事:一个日本人如何跟中文谈恋爱。不过,我也相信,其实我的经验一点也不特别。凡是谈过恋爱的人,不管对象是人、语言,还是旋律、数列,甚至是一阵风,都会说:这里说的跟我自己经历的,不就是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