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倾听,与心对话的开始!

倾听,是教育的一种言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有时,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

——成尚荣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门上挂着一把结实的大锁,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这时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轻轻一扭,大锁竟“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我个子比你高,力气比你大,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劲都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呀。”家长如何成为孩子心灵的这把钥匙?首先要学会做孩子的听众,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许,在孩子述说的过程中,家长也会有所顿悟。

在聚焦!

最近两个月,小沈的成绩下滑得很快,从班级的前五名一下子掉到了二十几名。沈妈妈很着急想找出原因。偏偏小沈的嘴巴像上了把锁,一字不吭。最后沈妈妈只能求助于心理老师。咨询室里,小沈妈妈不停地诉说着,而小沈的脸色越来越差。见此情景,心理老师要求妈妈暂且退场。妈妈离开后小沈明显放松很多,也坦率很多。他说:“其实也没什么,我就是不想和她说话而已,是她让我闭嘴,我就闭嘴呗。”事情的起因是一次数学考试成绩。数学是小沈的强项,但那次考试小沈刚过及格线。成绩拿回家让家长签名时,妈妈一看成绩就劈头盖脸一顿骂,根本不给小沈解释的机会。“那次考试特别难,班上只有一半同学及格,八十分以上的也就六个人。加上考试那天我肚子疼影响了成绩。可她根本不相信,骂我考不好还撒谎推卸责任。更过分的是她偷偷翻我的东西,硬说我早恋,还让老师注意我和哪个女生亲近。有一次我们吵得特别厉害,她气疯了。虽然我这么说可能会被别人骂,但她歇斯底里朝我吼‘闭嘴’时,我真得觉得她面目可狰!好,她不是让我闭嘴吗?那我就闭嘴好了。”老师注意到一个细节,但凡需要称呼“妈妈”的地方,小沈全部用“她”来代替,可见他内心深处对妈妈的反感和抗拒。“嗯,你尝试过和妈妈好好沟通吗?”小沈嘲讽一笑:“我家她说了算,从小就这样。”再次和妈妈交谈时,老师问:“你尝试过和儿子好好沟通吗?”沈妈妈诧异地回答:“我很注重和他沟通呀!常常找他谈话,以前我们沟通没问题,儿子很听话的。现在越大越不听话,简直不可理喻!”

有话说!

小沈妈妈认为“谈话”就是“沟通”。孩子“听话”,就是沟通有效果,孩子“不听话”,就是沟通失败。整个咨询过程,小沈妈妈滔滔不绝,别人很难插上话。心理老师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学会倾听。

真正的沟通高手首先是一个热衷于倾听的人。善于倾听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家长或许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真正用心地听孩子讲过话吗?有真正理解过孩子的心意吗?”在了解倾听的技巧前,家长不妨判断一下自己平时更倾向于哪种类型的“听”。

根据专家研究,沟通仅有7%是经由言语来进行,38%取决于嗓音线索(语调、音量、语气等)。其余55%则得依靠丰富的肢体语言。所以,有效倾听是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倾听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五到”:“耳到”(专注去听)、“口到”(给出回应)、“手到”(善用非语言表达方式)、“眼到”(仔细观察对方反应)、“心到”(用心去理解去共情)。这样,倾听就不再是单纯地听,而是心与心地深刻交流。

抱着同理心去倾听是最有效、最能打动人心的沟通方式。什么是同理心呢?同理心即换位思考、共情。能够体会孩子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孩子的立场和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比倾听技巧更加关键的就是家长的态度。只有家长和孩子真正产生共情,孩子才会愿意向家长打开心扉。不然家长的话讲得再有道理,孩子依旧会抗拒。当然,这不是说倾听技巧就不重要。技巧是帮助我们更好沟通的工具和手段。但如果我们被技巧束缚了手脚,或者过度解读通过技巧获得的信息,那么这种倾听也是无效的。不习惯倾听的人,在一开始可能会对技巧过分关注,而往往忽略了我们最该关注的倾听对象,忘记用心去听,这就本末倒置了。

家长在倾听孩子之前,首先要学习“有效的关注”。有效的关注会帮助家长更加专注仔细地去倾听孩子(言语和非言语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始终和我在一起”。

◎面朝孩子(如果孩子感觉压迫感太重,也可以采用斜角的位置),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还可以蹲下身来。

◎和孩子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

◎开放的身体姿势。

◎经常将上身倾向孩子。

◎尽量做到放松和自然。

这类表示投入、接纳、感兴趣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沟通状态。

倾听时,家长还要仔细观察和解读孩子通过非言语表达传递出的信息。非言语表达包括:

◎躯体行为,如手势、坐姿等。

◎面部表情,如微笑、皱眉、撇嘴等。

◎与嗓音相关的行为,如语气、音量、语速、强调、沉默等。

◎一些能观察到的生理反应,如呼吸急促、脸色变红或变白等。

它可以传递出比言语更多的信息,也比言语更加真实。如孩子语言传递的内容是:“我才不怕爸爸打我。”但他说这话时拳头握紧,声音轻且弱,眼睛朝下看,显然是在硬撑,口不对心。

做到有效倾听并不容易。家长更习惯于带着自己的社会经验、情绪体验、偏见、价值判断去和孩子对话。习惯于边听边评判——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这是好的那是坏的。尤其碰到孩子犯错误时,更是忍不住会直接指责、批评或给出忠告。这种倾听多属于无效地倾听,它会将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因为在孩子被指责、建议的时候,是很难有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的。下面是有效倾听和无效倾听的对比表格,可供家长参考对照。

想要更好地倾听孩子,家长别忘了在倾听孩子的同时,也要倾听自己。在你无法专心倾听孩子时,你不妨自问,是什么阻碍了我倾听孩子?技巧?情绪?偏见?习惯……这种积极的自我探索,可以更好地帮助解决横亘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

“聪明家长”在行动

一、回忆你和孩子沟通的场景,你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倾听者吗?如果不是,是什么让你无法专注地去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你比较容易出现的无效倾听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首先让我们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沈的事情为例,模仿2段对话。

对话A

孩子(低着头,神情忐忑沮丧):“这次考试我考得不好。”

家长(声音立刻变得严肃):“怎么回事?你考了几分?”

孩子递上试卷,家长看了分数,立刻火冒三丈,开始数落。

家长(手直拍试卷):“你是怎么考的?这种成绩还有脸拿出来?”

孩子(小声辩解):“这次考试很难,很多人都不及格!”

家长(语气嘲讽):“怎么,那我还得表扬你了?”

孩子(继续解释):“我那天拉肚子了,我……”

家长(直接打断,脸色更加难看):“狡辩,我还不了解你?就那么巧就考试的时候拉肚子了?”

孩子(语气带着委屈和愤怒):“不信就算了!”

家长(手指冲着孩子直点):“你这什么态度?我和你爸把你养这么大,给你吃给你穿,供你上学,你就是这么回报我们的?平时就知道玩,能考好才怪……”

孩子(以沉默表示反抗):“……”

问题1: 如果你是孩子,你此刻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如果你是这位家长,你会如何和孩子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话B

孩子(低着头,神情忐忑沮丧):“这次考试我考得不好。”

家长(停下手中的工作,温和地注视孩子):“是吗?你看起来很难过。”

孩子(声音低落,递上试卷):“是的,我刚过及格线。”

家长(花了几分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这个分数和你平时相比是相差挺多。”

孩子(提高声音解释):“这次考试很难,很多人都不及格!”

家长(点头):“原来是这样。”

孩子(继续解释):“我那天还拉肚子了。”

家长(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歉意):“抱歉,没能及时发现你身体不舒服。”

孩子(神态放松):“其实我应该可以考得更好!”

家长(点头):“我相信你可以考得更好。”

孩子(不好意思):“当然如果做题时我能更小心,可能分数会更高点。”

家长(语气坚定):“是的,粗心是你需要克服的一个难点。另外你将做错的题目重新整理一遍,相信也会对你有帮助。”

孩子(点头赞同):“是的。”

问题1: 如果你是孩子,你此刻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在这段对话中,你认为这位家长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分析:

现在让我们仔细比较一下这2段对话的差异,以及取得的沟通效果。

对话A

孩子(低着头,神情忐忑沮丧):“这次考试我考得不好。”←想引起家长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得到谅解。

家长(声音立刻变得严肃):“怎么回事?你考了几分?”←忽视孩子的情绪,追根究底的问话方式,让谈话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孩子递上试卷,家长看了分数,立刻火冒三丈,开始数落。

家长(音量飙高,手直拍试卷):“你是怎么考得?这种成绩还有脸拿出来?”←充满否定、指责的非言语表达。

孩子(小声辩解):“这次考试很难,很多人都不及格!”←家长强硬的态度让孩子退缩,信任关系无法建立。

家长(语气嘲讽):“怎么,那我还得表扬你了?”←不尊重、不信任、轻慢的态度。

孩子(继续解释):“我那天拉肚子了,我……”←孩子现在的心情很委屈,很伤心。

家长(直接打断,脸色更加难看):“狡辩,我还不了解你?就那么巧就考试的时候拉肚子了?”←随意打断对方的话,并进行主观性评价。

孩子(语气带着委屈和愤怒):“不信就算了!”←开始自暴自弃,反正讲也讲不通。

家长(手指冲着孩子直点):“你这什么态度?我和你爸把你养这么大,给你吃给你穿,供你上学,你就是这么回报我们的?平时就知道玩,能考好才怪……”←家长觉得家长权威受到冒犯,开始将问题扩大化。

孩子(以沉默表示反抗):“……”←孩子心想:“你根本不了解我,不尊重我,我拒绝再和你沟通。”矛盾彻底激化。

对话B

孩子(低着头,神情忐忑沮丧):“这次考试我考得不好。”←想引起家长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得到谅解。

家长(停下手中的工作,温和地注视孩子):“是吗?你看起来很难过。”←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表现,并说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声音低落,递上试卷):“是的,我刚过及格线。”←家长理解的话语,宽容的态度缓解了孩子紧张、压抑的心情。

家长(花了几分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这个分数和你平时相比是相差挺多。”←用行动表示慎重,并就事论事给出客观评价。

孩子(提高声音解释):“这次考试很难,很多人都不及格!”←家长理解的态度让孩子有了倾诉的愿望,希望重新获得家长的认可。

家长(点头):“原来是这样。”←表示理解,接受。

孩子(继续解释):“我那天还拉肚子了。”←信任关系进一步建立。

家长(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歉意):“抱歉,没能及时发现你身体不舒服。”←家长态度诚恳,主动自我反省,为自己的失职道歉。

孩子(神态放松):“其实我应该可以考得更好!”←“真开心,我是被信任的!”家长的态度带给孩子自信与满足。

家长(点头):“我相信你可以考得更好。”←表示信任和赞许。

孩子(不好意思):“当然如果做题时我能更小心,可能分数会更高点。”←孩子也开始积极反省,家长树立了好榜样。

家长(语气坚定):“是的,粗心是你需要克服的一个难点。另外你将做错的题目重新整理一遍,相信也会对你有帮助。”←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出合理建议,进行积极引导。

孩子(点头赞同):“是的。”←认可家长的建议,取得共识。 Y07CxLTQ3YDbhoFeMJU5ml+ttZ740sKT6Q1ZEjxecOZhURlTHOxy+JYPS6cv/1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