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儿时趣事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正住在东厢房,当时我并没有留下记忆。当我有了最初的记忆,都是关于西厢房的。所以我在《叶嘉莹作品集》的序言中说我出生在西厢房,后来我的堂兄纠正了我,说我出生在东厢房,后来才搬到西厢房的。堂兄这一说,使我想起一件事。小时候,母亲、姨母在一起聊天,说我小时性格倔犟,要做什么就一定非要做。有一年冬天的晚上,母亲铺好了被子要睡觉,给我摆枕头的时候,我就认为母亲摆放枕头的地方不对,于是大哭不止。母亲就不停地纠正枕头的位置,我一边哭一边说:“里边一点……外边一点。”母亲始终不理解里边与外边是什么意思,所以总是摆不好。直到伯父来了,才理解是枕头与被窝的位置。大家后来得出结论,说我脾气很犟。这件事情就发生在东屋。但当他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有所不懂,我记得小时在西屋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东屋呢?后来堂兄一说,我才终于明白,原来以前伯父和父亲是在东屋、西屋轮流住的。

大人们还说过我小时候另外的故事。有一次家里来了不少亲戚朋友,因为我从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唐诗,大人就让我给客人背诗。背的是什么诗我都不记得了,但大人们还记得,说是背了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大家都高兴地听着,后来背到“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时候,大家就笑了,说:“你才几岁,就知道坐愁红颜老了?”我那时当然不知道。小孩子是不了解诗意的,但根本没有关系,就像唱歌一样。有一次我到北京,老舍的儿子舒乙办了一个学习古典文化的学校,用了叶圣陶的名字,叫圣陶学校。他们带我参观了这个学校。这个学校里的学生都住校,除了常规的课程,还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千字文》、《百家姓》等一些中国古代经典。他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而且要求背得非常熟。我就问孩子们背诵的这些书什么意思,孩子说老师没讲。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是一样的,不管懂不懂,背就是了。这是符合小孩子这个阶段成长的生理规律的,因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而记忆力是很强的。利用小孩子记忆力强的优势,多背诵一些经典,等他理解力发达了自然会懂得,将使他受益终生。

后来我家外院的五间南房租出去,新来的房客姓林,他家有个与我年龄相近的女孩儿,排行第六,我叫她六姐。而我出生在阴历六月,那是个荷花盛开的日子,家里给我起的小名叫荷,她就叫我荷姐,从此我就有了玩伴儿。我家是旗人,有许多旧的旗人衣服、鞋子。旗人的鞋底很高,有花盆底和元宝底两种。一般来说,花盆底是年轻妇女穿的,元宝底是老年妇女穿的。但有时年轻妇女为了方便,在家也穿元宝底的鞋。在我家大衣柜的底层,存有这样一堆鞋子。六姐喜欢打扮,一天她跑来找我玩,就把这些鞋子翻出来,她穿一双,我穿一双,还弄了一个纸卷,做个像旗人梳的“两把头”。那些衣服很简单,没有什么装饰,六姐就拿个剪子,把我穿的一件短袄,剪了许多穗子,成了一条条的。晚上,妈妈看见了,把我大骂了一顿,说你们这玩儿的是什么游戏,怎么把衣服都剪了。

祖父管我们很严格。比如,有客人来了吃饭,小孩子是一律不许上桌子的。孩子们就在旁边摆一张小桌子吃,不许上大人的桌子。可是有一次有客人来吃饭,不知为什么把我弄上了大桌子,问我吃什么,我从小就不大计较,就说给我什么就吃什么。

小时候的故事还有许多。记得有一次,不知道为了什么,祖父说我错了,非让我认错,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是在祖父的权威面前我也不肯让步,就跟祖父说:我错在哪里,你给我讲讲理。我母亲看我不认错,就在屋里打我,逼我认错。我就是不认错,坚持要祖父讲理。祖父在窗外大发其火,说这么小的孩子坚持不肯认错,一定是打得不够。那意思是说我母亲没有真的打我,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可我依然不让步,母亲真的发狠打我,当然也是为了打给祖父看。小小的脸蛋,到了第二天都没有消肿。恰好,第二天外婆家来人,看到我的脸,就说我母亲,怎么可以把孩子打成这样。可见我小时候脾气真的是很犟。其实小时候的这两个故事,已经表现了我一生的性格,我对于吃什么穿什么那些物质的东西,是不大在意的;而对于是非道理这样的原则问题,就是要坚持,不肯让步。

祖父认为我性格太倔犟,就对我母亲说,这个女孩子太犟,不能让她到外面去读书,否则以后你就没有办法管她了。结果,我还没有到读书的年龄,祖父就去世了,他也管不了我了。但是,我终于还是没有到小学去读书,那是另有缘由。

在我八岁、我大弟六岁的那年,父亲已经到上海航空公司工作,我称作姥爷的我母亲的叔叔也转到上海一所警察局去工作,姨母也到上海一个大家庭中去做家庭教师。趁着有一位表亲要到上海去的机会,我母亲就带着我和弟弟随这位表亲一起到上海去了。记得我们是从天津塘沽口坐船去的,表亲住一间舱房,我母亲带着我和弟弟住一间舱房。母亲和弟弟住下面的铺位,我一个人从旁边的一个窄小的梯子爬到上铺去。上铺的旁边,有一个圆形的窗户,是紧紧关闭着的,天气晴明时可以隔窗望见远海遥天。我带了几本儿童杂志上去,躺在床铺上看书。次日夜里,忽然起了很大的风浪,海浪一阵阵打在这个小圆窗的外面,第二天大家都晕船起不了床,送来的饭菜也没人吃。只有我不晕船,可以爬下来吃饭,还可以再爬上去看书。转天风浪就过去了,不久我们到达了上海。父亲在上海的一个弄堂里租了一处房子,弄堂口有一个租书的摊子,我和弟弟就跑去租了一些小人书来看。记得其中有一套书叫作《火烧红莲寺》,我和大弟就在家里扮演起武侠的故事来。周末的日子,姥爷就会来带我和弟弟出去逛街和看电影,电影大多也是一些武侠片,逛街就给我们买很多零食。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只瓷做的大公鸡,造型极好,色彩斑斓,鸡腹下有个盖子,打开以后,里面都是各色的糖果。我和弟弟在上海玩得很高兴,觉得比北京有趣多了。谁想到乐极生悲,我们姐弟同时感染了肺炎,把父亲和母亲急坏了,请了很多医生,内服外敷用了很多药才把病治好。不久后,母亲发现怀孕了,觉得回北京才有人照料,于是就带着我和弟弟回了北京。第二年(1933),生了我的小弟嘉炽。这次上海之行,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Fck9oFdbsICIk7bL8ejuzpdtilKlVSwo2aMOdF927oC8yw/z4aQ3VzHzzMTJr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