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引

佛教与中国小说的因缘可谓深矣。谈六朝志怪离不开佛教;谈唐传奇的情节类型、宋话本的体制特征离不开佛教;谈明清“神魔小说”,乃至《金瓶梅》《红楼梦》这样的“人情小说”,也都离不开佛教。如果有人撰写“佛教与中国小说”这样的专著,我会拍案叫绝;可我却没能力从事这一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实在遗憾。

清末民初小说与佛教的因缘,没有像六朝志怪或宋元话本那么深。不过,“晚清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这一思潮必然冲击小说界,作家们用各种方式做出了反应:有虔诚习佛的,也有坚决破佛的。没出现《红楼梦》那样的杰作,可那种把僧尼作为活生生的“人”来表现的意图,那种重新解释佛学的热情,那种揭露骗局破除迷信的正义感,都是值得充分重视的。材料颇为零碎,好在我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设想,不过随手做些札记,发点议论。

至于说这到底是小说史研究,还是思想史研究,我也说不清。可能两者都不是,只不过写点自己觉得有趣的文字罢了。

欧阳修《归田录》引钱惟演语:“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这里的“小说”当然不会是后世的章回小说,而是记载“残丛小语”的笔记小说。不过我很欣赏这种“卧读”的态度,过于认真地寻根究源,发掘微言大义,不仅会失去读小说的乐趣,而且容易流于穿凿附会。不幸,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读清末民初小说,大都必须“坐读”乃至“走读”。

作为文学史研究者,大概很难避免这种窘境: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你必须阅读许多你毫无兴趣的作品;而这很容易败坏你的胃口,把读书这种高雅的乐趣降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读到一本对你的研究工作有用的作品,你会觉得愉悦;读到一本很适合你欣赏口味的奇书,你也会觉得愉悦。可这两种愉悦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我希望能同时保持捕捉这两种欢娱的学者型理智的眼光和读者型好奇的眼光,既为工作进展而读书,也为自我娱乐而读书。

下面这一组谈论清末民初小说与佛教关系的札记,大体上就是这种自我娱乐的产物,对我自己以及学界同人研究小说史或思想史大概都没什么帮助。

1987年12月 emDNsTay8XWYgUftS40fDnjm0Qp6NktkC0OReQX5Izq0KyyUoKkZ6VLzG8nlVw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