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海

就我的研究课题而言,上海图书馆无疑是藏书最丰富的,因当年的“新小说”绝大部分出版于上海。可我对上海图书馆实在不抱多大希望,学术界同人对其资料封锁之严密早有议论,鄙人也于四年前就领教其滋味了。

果不其然,解放前出版的中文书籍的卡片,上图仍然藏之密室,不让读者翻阅。你可以递条子,至于给不给你书,那得随图书馆的意愿了,反正你也不知道它到底藏不藏这种书。别的图书馆想封锁某种书刊,总还得编个什么理由;而上图则任何理由也不用,就可以封锁任何他们想封锁的资料。这是绝招。还没听说过世界上有哪个公共图书馆不让读者翻查卡片(恕我孤陋寡闻)。似乎图书馆的职能不是尽量提高所藏资料的利用率,而是尽量防止资料外传,以保持其“珍本”的价值。或许上图不让读者翻查藏书卡片另有高尚意图,只是一般读者借不到书而又无从查问,只能听凭管理员说有道无,怎能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次我是学乖了,不再递没有书号的“白条”,根据阅览室里放着的上图馆藏丛书目录,挑了五本书。可条子递上去四十分钟,才出来一本李涵秋的《双花记》。问管理员其余四种今天是否有人借阅?答曰没有。问此书库书籍外借否?答曰不外借。问为何找不到?答曰过几天再来看看。

我没有过几天再去看看,而是第二天就离开了上海。倒不是有什么急事,而是觉得有点憋气。当然,天气也热了点。就因为这,还被友人讥笑修炼不到家。老残借不到书,骂人家“深锁嫏嬛饱蠹鱼”;我没那么刻毒,深信倘若迂回迂回也能打开上图的大门。为了一时意气,失却了读好多书的机会,可见读书的心还是不诚。焉知人家不是在考验考验你的意志和热情?

在上海,没读成什么书,倒买到了好些在北京买不到的书。除《十钟山房印举选》之类闲书外,更在上海书店找到了《周作人论》《流言》等影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只可惜林语堂的《大荒集》没买到。此书1934年由生活书店出版时宣纸铅字排印,线装二册,被不少左翼人士讥为“假古董”。不过除去其蕴含的复古意识外,单从书籍装帧看,此书还是颇为雅致的。黄裳曾为自己的《锦帆集外》《旧戏新谈》印宣纸本自藏;北大教师争相购买降价的宣纸铅影刻《冬心先生集》,可能都出于同一心理:宣纸本确实纸洁墨香,赏心悦目,可做工艺品鉴赏。还有一点,我们这代人,无论如何是玩不起版本的,只不过买几本便宜点的新版线装书,聊以过瘾罢了。

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不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书籍、杂志,颇受学术界赞赏。如今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也已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不过,总的来说,近代文学的资料工作进度比现代文学落后一大截。如今通俗小说行时,各出版社突又争相刊印清末民初的“新小说”,可惜好多没做认真的整理校订,甚至删去原作的序、跋,另外安上几句莫名其妙的“编辑前言”。一般阅读也还勉强可以,做研究资料则很难胜任;而好多小说恰恰是作为“小说史料”推荐给读者的。就我所看到的近年出版的三种《洪秀全演义》,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子最可靠;出版吴趼人著作的更多,其中当推花城出版社的工作最扎实。而苏州大学中文系正在编选的“民国通俗小说丛书”、复旦大学中文系正在编选的“晚清小说丛书”,都出自专门家之手,质量当有保证,学术界翘首以待。台湾地区出版过“晚清小说大系”“武侠小说大观”,可惜搜罗未备,且说明部分颇多错漏,大陆应有更完善的丛书出版。

附记:此文完稿后,读1987年11月7日《文艺报》,得悉“中国近代文学资料丛书”近日起将陆续出书,大为欣慰。若干年后,这套丛书的近百个项目全部竣工,研究者不用再到处奔波查找资料,整个学科有可能迅猛发展。那时,如我辈访书的酸甜苦辣,也将大体过去。若如是,幸甚。 jyFDdYwV4gyP2WtNEh0nNZScTfXoQlDJNbl19gWeOvoBnZjwZJweLlNXH54WMH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