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可以说是以美德的追寻为中心的一个中国伦理研究。

美德伦理运动是近三十年来英语哲学世界的重要一支,也是当代西方哲学在当代中国引起较多关注的哲学流派。从麦金太尔到斯洛特,美德伦理学家的著作有很多已经被译为中文,或在中国有了介绍。中国学者不仅出版了关于西方美德伦理学的评介研究,也开展了对一般德性论的伦理学研究,而本书的主题则是有关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研究。

其实,美德伦理本来并不是一个深奥的理论系统,毋宁说,美德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道德实践形态。由于本书关注美德伦理与儒家伦理的研究,故这一部分并不需要以叙述美德伦理在西方晚近复兴发展的历史为开始,这在很多书中都已有详尽的叙述。同时,本书也不是要在美德伦理的框架中回应各种对美德伦理的批评,以便论证美德伦理在当代伦理学的地位、作用,因为我们并不把自己定位为美德伦理学家。我们的目的是检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关系,辨明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异同,并把美德伦理作为一个研究视角,扩大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加深对儒家美德理论和道德思想的理解。

本书美德伦理部分的各章正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安排的。儒学研究与美德伦理一章正是致力于上面所说的总目标,而孔子的德行论和孟子的德性论两章,既是配合此一目标,也欲借此彰显美德伦理视角研究的结果。如我们所说,儒家自有其美德理论(德性理论)的部分,但仅仅从美德理论的角度尚不能完全呈现出儒家道德人生思想的全部性质,孔子的部分尤能证明这一点。战国时期《五行》与《六德》的德行论的一章,是为了说明儒家早期思想中,既有美德伦理,着眼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德行;又有角色伦理,着眼于人在特定人伦关系中的角色义务,两者都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成分。冯友兰的一章重在说明非道德德行的意义,或儒家道德德行的非道德应用,强调古代德行论在现代传承转化过程中不同的可能路径。冯契的一章则为了探讨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是否可以容纳一种儒家的德性理论和实践。关于儒学人论与仁论的基本分析是试图从比美德伦理更为普遍的哲学角度来呈现对儒家道德思想的理解背景。儒家的实践智慧一章,是参照战后西方哲学对亚里士多德概念的诠释,集中地对儒家传统的“智德”做一深入的阐发。因为,在彼彻姆的书中,实践智慧正是作为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的内容来叙述的,麦金太尔也认为实践智慧是核心美德。

本书的公德私德部分,可以看作美德研究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讨论,其重要性在于它们切近中国近代以来的道德变迁历史。其中前三章,即《西方道德概念史的自我与社会》《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中国古代德行论的分类与分析》,都是在宏观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梁启超和李泽厚则是两个重要的典型个案,梁启超《新民说》的公德私德思想是20世纪至今最受关注的道德论之一,不仅他的公德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他后来最重视的私德思想因被人们忽略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同样深远。梁启超晚期以“人格”思想来把握儒家道德思想的本质,体现了他对只用德行伦理把握儒家道德思想特性的失望,而转向用一种他认为更合适的范式(人格)来揭示孔孟之教的本色,这是意味深长的。李泽厚的两种道德论受到梁启超公德论的影响,而李泽厚晚期的人性论和价值论不仅仍与公德私德论相连,而且也不同程度地关涉美德伦理的问题,从而使得对其伦理学的反思成为当代道德思考的必要环节。

以上所说,是从本书写作的次序和展开来讲的,就成书的呈现而言,为便于读者的进入,则公德私德的部分在先,儒家美德伦理的部分在后。

儒家伦理是儒家思想的主要部分,有关儒家伦理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史。近年来,关于儒家伦理的研究开始更多转向理论本身,从而使得有关儒家伦理的理论研究成为当代儒学研究的重点。本书所致力和关注的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方面。

如我们一开始就说过的,美德伦理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深奥的哲学理论问题,并不需要很多抽象的形上思辨,因此本书的特点是,在紧扣主线的前提下,各章在从一个方面关联于美德伦理与儒家伦理研究的同时,大都可独立地成为道德思想史研究的专题案例,从而也体现了全书的学术性。应当说明,本书的思考只是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文化立场,欢迎得到专家的指正。

本书的内容撰写,经历了较长时间,其中若干章节已经在刊物上面发表,其情形如下。第四章:《梁启超的私德说》,《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1期;第五章:《梁启超的道德思想及其对孔孟之教的认识与把握》,《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2期;第六章:《李泽厚两德论评析》,《船山学刊》,2017年4期;第八章:《桑德尔论公民德行的评论与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3期;第十章:《儒学的人论》,《哲学动态》,2016年4期;第十一章:《论儒家的实践智慧》,《哲学研究》,2014年8期;第十二章:《德性伦理与儒家伦理》,《清华哲学年鉴》,2009年;第十三章:《春秋时代的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兼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异同》,《河北学刊》,2002年6期;《〈论语〉的德行论体系》,《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1期;第十四章:《孟子的德性论》,《哲学研究》,2010年5期;第十五章:《早期儒家的德行论——以郭店楚简〈六德〉〈五行〉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2期;第十六章:《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哲学研究》,2006年2期;第十七章:《冯契德性论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2期。在收入本书时,这些发表过的文章又经过修改,也调整了题目。这是要跟读者说明的。

当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辈老师张世英先生欣然为本书题字,这是我的福气,谨向张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陈 来
2018年4月30日 e8wRVekQcZQMAtVLvyNS+zWZfrDwL2ejsLb4ckKJDoVeauVtxZO9nUnxc1ryK9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