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孩子的注意力

先哲们告诉我们“万物皆变”,“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世界万物都处在变化和联系之中,孩子的注意力也不例外。

1.孩子的注意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这如同孩子的成长一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A.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力是从无意到有意发展的过程,当然这两种注意始终交替起主导作用。而无意、有意注意总是与孩子的直接、间接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为我们选择注意力训练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参考: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活动内容和项目,而趣味游戏的训练方式最能获得孩子的好感和支持。当注意力提高了,再面对不太有趣的内容时,也不容易分神了。

B.由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向注意抽象的事物发展。根据研究,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大部分都直接表现在对具体活动和内容的掌握上,有人甚至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展开思维的。这一注意特点,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往往更加困难一些,因为数学的抽象性比语文和外语要强,另外也提示我们在训练孩子注意力时要尽可能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注意规律相匹配,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以趣味游戏训练孩子注意力的重要理论依据。

C.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己身边、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容易产生十分强烈的反应,并且在注意上也有很明显的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她)所教学的学科,在课堂上就比较愉悦专心地听课,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上就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静心和注意力,反之就比较烦躁、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特点给教育和注意力训练带来方便: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反应动作和神态上来判断他们是否集中注意力,是否真正听懂了。此外,在选择训练方法时尽可能多采用那些能够引起孩子愉悦情绪的方法,从而收到更理想的效果。当然,孩子过于情绪化,也会给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不止一位家长对我们说:“我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和儿子很容易发生冲突,常常为一些小事情而弄得很不开心。而一旦他的情绪不好,学习的注意力就更加不集中。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可是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在个案咨询中,类似情况也碰到不少,我们会把优化情绪与注意力训练结合起来。

2.孩子的注意力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过程。 当我们说某人的注意力集中时,仅仅是指他对某一事物的集中。即使上课开小差的孩子,也是有注意力的,只不过他此时此刻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不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也许他正想着窗外树上的小鸟,或者正想着某个动画片的情节,或者正想着能够快点下课去玩,或者正想着电脑网络游戏,或者正为家里爸爸妈妈的吵架而烦恼……总之,当他游离了课堂内容的时候,并不是他完全没有注意力,而是把本该放在学习上的注意力移到了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去了。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更乐观一些:其实注意力不集中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孩子对某个方向或事物不注意的时候,恰恰就是他对另外的方向或事物专注的时候。因此,注意力的开发和潜能的开发一样是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找到开启孩子注意力的那把锁,经过规范、系统的训练,逐步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重新放到学习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首先要发现孩子对哪些事情专注,对哪些事情分心,在此基础上,努力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之指向到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或活动上来,尤其是把孩子浪费了的无意义的时间充分变成有效的时间。比如,有一个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喜欢撕纸,经常把纸撕得满地都是,如何利用这个习惯并把它变成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经过尝试,就用艺术折纸的活动来转移他的无意义撕纸的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3.儿童的注意力不是抽象和空洞的,它总是指向某一对象的注意力。 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不能指向外部事物,那么就可能是指向他自己;如果不能指向学习,就可能指向学习之外的事物。换言之,注意力指向的对象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或者是具体地体现为视觉的注意力,比如注意一朵鲜花、一个玩具、一本书、一个熟悉的人等,即对某一个事物或人能够清晰地看到,生动地观察到这个事物或人的存在;或者体现为听觉的注意力,比如听到一首美妙动听的儿歌、一段抑扬顿挫的英语对话等,即对某个发声的东西清晰地辨认和感知。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能力没有发展好,注意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显然,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观察某一事物,我们的视觉注意什么呢?如果我们不善于倾听,我们的听觉注意力也就无从发展。所以,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和感觉过程相吻合,这也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总之,对事物的充分感知是注意力的基础之一,我们通过心理暗示、行为训练以及丰富多彩的趣味游戏训练孩子,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有效方法开启注意力的心理路径,从而激发孩子的心理动力,挖掘孩子蕴藏的巨大潜能,促进他们的心灵成长。

4.注意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我们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那么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能够改善和提高。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注意力小贴士:你会区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吗?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标,以及个人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为消极的被动的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不需要主观意志的控制和调节的注意。它是由直接兴趣引起的:由于刺激物本身特性使人不由自主地、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它。无意注意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性,比如新异、生动、夸张、色彩绚丽、突然运动等。

有意注意又称为积极的注意,或主动注意,是指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需要主观意识的控制与调节,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意志努力,是由间接兴趣引起的注意。例如,孩子们正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时候窗外突然传来美妙的鸟鸣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外面,聆听小鸟的“歌声”,这属于无意注意;当孩子意识到正在上课,不能开小差,于是迅速把目光转回到黑板上,继续聆听老师的讲课,这便是有意注意了。很多时候,对于孩子来说,能否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注意某个方向或对象,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课堂为例,除非老师的课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对孩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孩子才能够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轻松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反之,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被学习以外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转移走注意力,从而频繁发生学习分心走神的状况。因此,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是为了让孩子掌握有意注意的方法、控制和调节有意注意的技能,在学习发生分心走神时,通过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有意注意指向,让注意力尽快集中并保持在学习上,以此获取良好的课堂学习效率。相关的实验表明,在教育环境良好的情况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以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教育得当,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当然,除了年龄因素,孩子本身的一些特色元素,如兴趣、智力、个性等,对注意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总体而言,孩子注意的发展,往往从无意注意为主逐步发展到以有意注意为主。小孩刚入学时,往往是无意注意为主,上课容易分心,到了小学三四年级,能够发展出有一定水平的有意注意并占主导地位。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比如,孩子开始学习外语时没有兴趣,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学习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对外语熟悉了,也产生了兴趣,熟练阅读外语课文或写外语作业时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对于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y5MlGYf3u7mkVIxlW5Ew1g9rXlWUu3uwP06vEP0n30y15XeFbDsbqeE1yypn1T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