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严妆汉服永未央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就“楚汉之源”表述了他的观点,认为:“汉代艺术更突出地呈现着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如此,“楚人的文化实在是汉人精神的骨子” 。那么,浪漫的楚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汉文化影响有多深?而影响后世颇深的汉代服饰中,又有多少楚文化的痕迹呢?

一、汉代刺绣

“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 汉代服饰经历了从秦代不守旧制、不守周礼到东汉重定服制、尊重礼教的转变过程,不仅显示出儒家思想以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日益突出统治作用,亦对后世各朝服装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通过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女性服饰感受汉代艺术“深厚雄大”之美,其服饰与绣品,技艺高超绝伦、天工巧夺,堪为后世实践研究之典范。汉代刺绣承继着楚绣的奇美与灵巧,在工艺上延续了传统的锁线绣,并增加了平绣与铺绒绣。马王堆出土的绣品中,40件为锁线绣,其他辅以平绣。锁线绣,即以针套线,拉出锁链的绣法,在中国出土的早期绣品中,多见锁线绣,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绣法之一。锁线绣擅长表达圆顺、修长、流畅的线条,针法不囿于图样,线条洒脱灵动,于规整中释放自由。平绣即以针线将纹样平铺以绣之,马王堆出土绣品之平绣见于两类:一是棋格纹绣片中的圆点,一是棺椁外层满绣的几何纹图。田自秉先生将汉代装饰风格归纳为“质、动、紧、味”,这四字用于形容汉代刺绣也是极为贴切的。“质,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劲健的生命力。……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它是密中求疏,疏中有密。……紧凑而不是繁缛,填充却不是堆砌。味,这里指的是装饰味。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的装饰美。” 总之,汉代刺绣风格呈现出古拙中见深沉,飞动时呈雄大的美感。

1.信期绣

信期绣绣品是马王堆出土绣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共19件。纹样单元大小不等,内容为穗状流云和卷枝花草,有疏有密,有繁有简,针脚一般长0.1——0.2厘米,颜色多为棕红、橄榄绿、紫灰色、黄色等。信期绣名称来历有二:一说为遣册名,因为绣有这种样式花纹的三件香囊、一副手套和一件包裹九子奁的夹袱,在遣册中均称为“信期绣”;一说因纹饰中的长尾小鸟似燕,而燕为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寓意“忠可以写意,信可以期远”,故称“信期”。( 图2-8

图2-8 信期绣及复制品(复制者:邰欢)

2.长寿绣

马王堆汉墓中共出土长寿绣绣品7件。长寿绣是汉代锁线绣中,线条最为流畅的,图案单元较大,每个单元包括多朵穗状流云。用色为紫灰色、棕红色、浅棕红、墨绿色。长寿绣的名称来历:一说为遣册名,因绣有这种样式花纹的几巾、镜衣和夹袱,在遣册上均称为“长寿绣”;一说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龙等象征着长生的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句,凤鸟出现,天下大康宁,也使人长寿,故有“长寿绣”之名。( 图2-9

图2-9 长寿绣及复制品(复制者:徐美玉)

3.乘云绣

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乘云绣绣品8件。主要内容为云纹,单元一端中央有带眼状的桃形花纹,用色为朱红、浅棕红等。乘云绣的名称来历:一说为遣册名,因为绣有这种类型花纹的枕巾,在遣册上均称为“乘云绣”;一说在翻腾飞转的流云雾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故称“乘云绣”。云气纹的应用,除了马王堆汉墓,在河北满城、北京大葆台、南京云居山、山东日照以及蒙古的诺因乌拉等汉墓中都有发现,在这里它并不只是单纯的纹样,还作为基本骨骼联系着凤鸟或其他穿插于其中的动物纹样。( 图2-10

图2-10 乘云绣及复制品(复制者:王晓旭)

4.茱萸纹

茱萸是一种益草,早在楚绣的纹样中即已出现,多与凤鸟组合成装饰纹饰。《礼记·内则》记有“三牲用藙”,郑玄注:“藙,煎茱萸也。”可见茱萸还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意义。佩戴香草茱萸,是楚人浓厚巫术意识的反应,《九章·思美人》:“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至汉时,经学昌盛,谶纬之学盛行,茱萸更是成为去恶消灾、长生不老、辟恶消厄的祥瑞之物。而药用的茱萸果,有滋阴补力、壮阳去邪的功效。茱萸根可以驱虫,茱萸叶更是可以治疗霍乱,是瘟疫的克星。马王堆出土了一件茱萸纹残衣。“茱萸纹”由考古发掘者命名,并未见于遣册。纹样整体造型为菱形,花头有2——4个分叉,下为弯曲的花柄,枝蔓方折。《西京杂记》中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配色为四色,枝叶深蓝色,花蕾、花瓣、蒂为朱红色、棕红色、棕色。( 图2-11

图2-11 茱萸纹及复制品(复制者:邵盼盼)

5.方棋纹

马王堆出土方棋纹绣品共2件。方棋纹因形似棋格而被命名。此件以丝线绣成长宽各为3厘米的斜向方格,格内点间排列带蒂圆点和半包围圆圈。配色为三色,方格为墨绿色,点与蒂为棕色、浅绿色( 图2-12 )。方棋纹图案以棋格为骨架,内填圆点为纹样,由一个个有限的单元,构成了无限的纹样。

图2-12 方棋纹及复制品(复制者:朱祥珍)

6.铺绒平绣

铺绒平绣见于马王堆内棺外面的装饰,以绢为地,用朱红、黑、烟三色丝线绣成。图案为长宽各4厘米的正方形斜向方格,平针满绣,不露底料,针脚整齐,排列均匀( 图2-13 )。在楚汉时期的丝织刺绣品中,多见红色,充分反映了楚人尚赤的传统,并流风于汉,朱草、彤弓、朱户、朱庭、朱漆、朱绣……遍及汉人的世界。

图2-13 铺绒平绣及复制品(复制者:朱祥珍)

二、汉代服饰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秦至西汉的贵族服饰,并没有明确的制度,晚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方才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汉时的服饰形式多样,襦裙是颇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伍,《陌上桑》中“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缃绮裙与紫绮襦,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的穿着。辛延年《羽林郎》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展现的是明媚春光下美貌俏丽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的画面,那些沿着丝绸之路而来高鼻美目、身材健美的胡姬,穿着汉式襦裙,又是如何的窈窕多姿。此外,女服中以深衣制的袍服为贵,其特点有如深衣的“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样式有长有短,衣裾有曲有直,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缩紧小,古拙深沉,领缘与袖缘较于楚服衣缘更加宽博。尤其是曲裾深衣的宽领,似不是用来束颈,而是用来裹身的,扬之水先生趣称此种风格为“领边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子服饰为汉代女服研究提供了实证,墓中出土了保存完整的衣服12件,其中9件为曲裾深衣,3件为直裾深衣,笔者对其进行了部分成衣实践复原。

1.曲裾深衣的成衣实践

原件描述 (参照物为马王堆出土信期绣茶黄罗绮曲裾绵袍):曲裾、交领、右衽,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里襟掩入左侧身后,外襟裹于胸前,衽角折到右侧腋后。《尔雅·释衣》称袖口紧窄部分为“袪”,袖身宽大部分为“袂”,“联袂成荫”,正是对这种宽大衣袖的描绘。而燕居时多穿 衣,即单衣,形制与袍相同,无衬里。衣料为茶黄罗绮面,素绢里,素缘。

尺寸 (厘米):

仿制品描述: 形制、尺寸与原件同。上衣共六片,纱向正裁,其中衣身两片,宽约50厘米,两袖各两片,其中一片宽50厘米,一片宽25厘米。袂呈胡状,领口呈琵琶形。下裳共四片,纱向斜裁按50厘米递减,底边略作弧形。领缘、袍缘及底缘皆为斜裁,多片组成。袖缘为宽度25厘米的直纱条拼合斜卷而成。

衣料一: 里、面、缘材料均为绡,纹样仿泥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素色衣缘。( 图2-14

图2-14 仿马王堆出土汉代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曲裾深衣(模特:孙艳婷,摄影:武泳献)

衣料二: 里、面、缘材料均为绢,纹样仿印花敷彩纱纹,手绘,素色衣缘。( 图2-15

图2-15 仿马王堆出土印花敷彩纱纹曲裾深衣(模特:孙艳婷,摄影:武泳献)

2.直裾深衣的成衣实践

原件描述 (参照物为马王堆出土印花敷彩黄纱直裾绵袍):直裾、交领、右衽,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穿着时,里襟掩入左侧腋下,外襟折到右侧身旁,底摆略呈弧形。印花敷彩黄纱面,素纱里,素缘。

尺寸 (厘米):

仿制品描述: 形制、尺寸与原件同。上衣共四片,纱向正裁,其中衣身两片,两袖各一片,宽均为50厘米。袂较肥大,下垂呈胡状,领口为琵琶形。下裳正裁三片,里外襟均一片,宽各50厘米,后身尺寸略宽。领缘、侧缘及底缘皆为斜裁,多片组成。袖缘用宽为25厘米的白纱直条斜卷而成。

衣料一 :里、面、缘材料均为绡,面料纹样为仿长寿绣,绣花,素色衣缘。( 图2-16

图2-16 仿长寿绣纹直裾深衣(模特:周讵燕,摄影:李岩)

衣料二 :里、面、缘材料均为绡,面料纹样为仿乘云绣,印花,素色衣缘。( 图2-17

经由成衣实践,我们可以找到汉代女子服饰的用料及配色对阴阳规律的有意识应用——服装的整体与局部均存在着阴阳互补的关系。在整体的服色配伍中,衣身与衣缘的色彩互补,而衣身之中的服装底色与刺绣配色亦存在阴阳互补,就局部的刺绣单元而言,也追求色彩的相错平衡 。深究服饰色彩的应用,不难看出其不仅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亦在儒家思想盛行且推崇礼学的时代,还囿于尊卑有序的社会规范。

图2-17 仿乘云绣直裾深衣(模特:孙艳婷、刘一飞,摄影:李岩)

三、汉代服饰之礼

汉末诗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刻画了貌美持重、勤劳能干、温柔有礼的女子刘兰芝的形象。礼仪,是服章的生命。所谓“有服章之美谓之为华,有礼仪之大谓之为夏”。现代人身着汉式服装,举手投足间往往缺乏风度、神韵。深究原因,往往是不懂服装背后的礼仪规范。因而,要还原汉人传统生活的风貌,不能仅限于对服装本身的模仿,所谓“礼仪制度,衣服正之”,贾谊《新书·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言行之间,当受礼仪约束,萌芽于周代的礼教经汉儒的整合发展,在汉代服务于现实,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女子教养的著述《列女传》和《女诫》。如下,摘取《新书·容经》以共睹。

容经

贾子曰:“容有四起:朝廷之容,师师然翼翼然整以敬;祭祀之容,遂遂然粥粥然敬以婉;军旅之容,湢然肃然固以猛;丧纪之容,怮然慑然若不还。”

容貌有四种表现:在朝廷之中的容貌,互相师法小心谨慎、严肃恭敬;祭祀时的容貌,要跟随大众,谦恭尊敬而和顺;在军队中的容貌,要忠诚严肃、稳健勇猛;在丧事中的容貌,忧愁恐惧,如同一去不返。

视经

贾子曰:“视有四则:朝廷之视,端 平衡;祭祀之视,视如有将;军旅之视,固植虎张;丧纪之视,下 垂纲。”

目光要遵循四项法则:在朝廷之中的目光,正眼平视;在祭祀时的目光,目光中要有所表达;在军队中的目光,要如同猛虎一样威武地张大眼睛坚定注视;在丧事中的目光,视线需低垂,并注视下方。

言经

贾子曰:“言有四术:言敬以和,朝廷之言也;文言有序,祭祀之言也;屏气折声,军旅之言也;言若不足,丧纪之言也。”

说话有四种方式:语气恭敬而温和,是在朝廷说话的方式;用语文饰,抑扬顿挫,是祭祀时说话的方式;压低声音小声说话,是在军队中说话的方式;气力不足,是在丧事中说话的方式。

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站立时要收紧面颊,目光平视,肩膀放平,后背挺直,双臂相合像抱鼓一样掩在袖子里,两脚微张相距二寸。面容要端庄,帽带要收紧,不能手脚无所拘束,否则会被视为无礼。经立时身体和手均不能摇摆,恭立时身体要微微向前倾,肃立时身体的曲度与磬要相符,卑立时身体要弯曲到能使胸前的佩玉悬垂下来。

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俯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按经立的姿势坐下,膝盖和小腿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目光平视,头微微低下,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称之为经坐。恭坐在经坐基础上,目光注视对面坐者膝盖,肩部自然放松。肃坐时要低头,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不超过身边数尺。卑坐时头需完全低下,手肘自然下垂。

跪容 拜容

贾子曰:“跪以微磬之容,揄右而下,进左而起,手有抑扬,各尊其纪。

拜以磬折之容,吉事上左,凶事上右,随前以举,项衡以下,宁速无迟,背项之状,如屋之丘。”

跪时,身体微微向前躬曲,挥动右手跪下,进而左手,站起来,手挥动的幅度,各自遵从各自的规矩。拜的时候,身体向前倾曲,遇到喜事时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凶事时右手放在左手上面,手向着前方举起,颈项平衡向下,宁可快些拜也不要迟缓,脊背和后颈的形状要像屋脊一样。

服饰,讴歌着女子自由鲜活的生命——先秦北国的理性精神,呈现出风雅时代的硕女之美;而长袖善舞的女子楚服似乎传递着老子的“法天” 与庄子的“齐物” ;后世的汉文化,承接了浪漫楚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影响,一派严妆盛服。这些对女子服饰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礼制完善之初,中国社会女权逐渐失落,而男权逐步确立的时代背影下女性服饰审美发生的微妙转折。 OQF4cd2OpqpCunw3aH83EwTQgfcT4pKaJA+pBGEdma1dAuNzxfGbbLdXNeMmNk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