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鲁缟齐纨

鉴于本书刚刚开篇,我不想过早介入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这个问题河南人最感兴趣,需要写到洛阳再说。今天,我只想谈谈丝绸的源头。

我似乎有点跑题了,但跑题的不是我,而是历史。历史从来没有固定的剧本,也不太喜欢走直路,总是抑制不住对旁支小径的偏爱,并且总能取得意外的发现,丝绸就是在中西交往大历史中发现的“东方绚丽的朝霞”。

古代,希腊人 只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叫“赛里斯”(Seres),那里的人养了一种小昆虫叫“蚕”(Ser),但他们不了解丝绸制作过程,更不清楚丝绸的产地。其实,长安作为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并不是桑蚕和丝绸的主产地。关中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丝织业不仅产量少,而且档次低。唐朝皇帝曾下令:“关辅寡蚕,诏纳米粟。”

那么,丝绸的主产地在哪儿?

《诗经·曹风》中有一首诗,名叫《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诗歌以古曹国(今山东定陶)的桑林为背景,以在桑林筑巢的鸤鸠(布谷鸟)托物起兴,深情歌颂了仪容端庄、品性善良的君子。远古的桑林,既是祭天求雨之地,也是男女幽会之地,更是养蚕的原料基地,由此可以推知,齐鲁大地桑蚕业之发达。

山东之所以成为桑蚕业最重要的产地,原因之一是气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代(前5000至前1300年),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接近或相当于今亚热带气候水平。 山东东部沿海属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中西部河湖遍布、丘陵较多,既适合桑树种植,也利于蚕茧越冬。因此《史记》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邹鲁 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原因之二是土壤。《尚书·禹贡》把中国九州的土地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今山东所在的兖州为上中,青州为上下。尤其是青州,土壤肥沃,略含碱性,适宜桑树生长。台湾学者邹景衡认为,世界上桑树的分布大致限制在北半球,其中以白桑最为普遍,此桑为古青州原产。有桑才有蚕,才有对野蚕的驯化,进而产生了桑蚕业。他据此认定,山东是中国蚕业的发源地。原因之三是技术。《管子》说,莱人 善染练,尤其善于染紫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纺织机,被称为鲁机。汉代青州培育出的便于采集桑叶的地桑,被称为鲁桑。“鲁缟齐纨” 曾经是中国优质丝绸的代名词。原因之四是政策。齐鲁古国一直把桑蚕业作为经济支柱予以培育。齐桓公时期对养蚕能手和防虫能手予以大张旗鼓地奖励,并且诏令百姓住宅四周只准种植桑树,从而出现了《考工记》中“齐鲁千里桑”的景象。“男耕女织”这种场景,也最早出现在齐鲁大地。

考古发掘也证实,山东自古就是丝绸的主要源头。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纺轮、骨针、骨梭,证明早在悠远的古代,山东就出现了丝织业。西方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曾在敦煌发现“任城国(今山东济宁)亢父缣一匹”。1985年,济阳县刘台西周墓出土玉蚕22个 ,以雕刻手法再现了蚕的一生。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出土的两块纬锦,也反映了齐国丝织技术之高超

水满则溢。日渐过剩的山东丝绸产量,迫切需要一个出口。由是,伟大的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FdSxHNwHRwbkbb/nT4t9VXyhcJVMRvqNNK0VRAiD3aB8u1zgjp7zvIZRy4T59N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