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丝路起点之争

1992年,一部学术著作在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书的装帧很普通,可名字很高调:《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 。书中的主要观点:第一,丝绸之路的定义者李希霍芬就是这样说的;第二,洛阳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是十三朝古都,出土过远古的蚕茧和丝绸残片;第三,丝绸之路开通后,洛阳作为东汉、北魏、隋和唐某一时期的都城,是丝绸当然的集散地。

在此之前,中国学生只知道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历史课本一直是这么讲的。如今,突然有一种声音把丝路起点东移到了洛阳,能不引发争论与围观吗?

在争论中,有人甚至公开质疑李希霍芬定义丝路起点的可靠性。其实,李希霍芬并不只是根据自己的见闻来判定汉唐丝绸之路起点的,他在古文献中也找到了“依据”——公元1世纪面世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des Erythraischen Meeres)。他在《中国》第1卷中讲道:第一位谈到中国的作家,是撰写到印度去的航海日记——《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的不知名的作者。他很显然是古代唯一尝试用生产丝绸来定义中国居民的作家。在那个国家——秦国(Thin)——非常靠北的地方,有一个非常大的城市叫秦尼(Thinae)。生蚕丝、纺丝以及丝织物被从这个城市经过巴克特里亚(Baktria)带到婆卢羯车(Barygaza)……

关于“秦尼”这个地名,戈岱司(George Coedès) 认为:“至于人们沿海岸北上而到达的秦尼地区,它的名字、方位和贸易特征足可以使人看出系指中国。”但是,因为《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成书时,中国已是东汉。所以,戈岱司又推论说,“秦尼”是指京城洛阳,商队从这里将丝绸贩运到中亚。

“洛阳起点说”,还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台湾逢甲大学教授曾一民说:“应纠正长期来以长安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说法,对研究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教学也很有帮助。”素有“东方学耆宿”之称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也明确表达了支持的观点:“这是一本高水平的书,对于研究丝绸之路这门世界显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丝绸之路不应以长安为起点,而应以洛阳为起点。我认为这是不刊之论。”

尽管国学泰斗言之凿凿,尽管各类考证缜密入微,“洛阳起点说”还是屡遭质疑,反应最强烈的,当属西安学者群。

特别是当听说丝绸之路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两家的争论进入白热化,而且一争就是22年。 w0a/7eEnoRHuhln/HNEHzXXek06pUlxyamVwrhk0cI2JxXbb16FFoSXjN+3ZqW5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