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4 工业的制度变迁

工业的制度变迁与农业一样,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1953年以后开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写进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十条规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通过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这时正是制订“一五”计划的时期,于是在其中规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于是,“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过几年的转变,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工业所占份额从1949年的34.7%上升到1956年的67.5%。 这种局面在“大跃进”时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步回归理性,没有继续增加国有经济的比例,而是采取集体经济的形式,这有利于减少国家的负担,增加地方的灵活性。因为集体经济都是地方经营的,包括大集体企业和小集体企业以及农村的社队企业(后来的乡镇企业)。

表4-8显示了1949—1980年几种经济类型占总产值的比例的变化。1949—195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占份额从开始时的26.2%上升到了1957年的53.8%,集体企业从0.5%上升到19%,公私合营企业从1.6%上升到26.3%,私营企业则从48.70%下降到不足0.10%,个体户也从23%下降到0.8%,后两者在1957年所占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这项改造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改造将以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转变成了全民、集体以及公私合营的形式。1958—1980年更是形成了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几乎没有其他形式了,体现了改造的彻底性。

表4-8 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比例 单位:%

注:①总产值为100,部分年份包含“其他”,这里没有显示。②数据中包括手工业。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98),798页;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4-9显示了同样的情况,只是这里不包括手工业,显示了工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和职工人数的比例。1949—1957年,国营企业总产值的比例从34.2%上升到64.8%,上升了接近1倍;企业单位数从6.37%上升到32.82%,上升了4倍多;职工数从42.33%上升到65.73%,上升了约55%。合作社营企业基本上属于集体性质,在这个时期并不十分突出,除了企业单位数比例略高一些以外,工业总产值和职工人数比例都比较低。这与上面的情况略有差异,原因主要在于这里不包括手工业,而手工业体现为集体或合作社的形式比较多。公司合营企业从开始时的微不足道上升到约占三分之一的水平,单位数更是超过了一半。当然,后来这些公私合营企业大多变成了集体企业。与上面的变化相对应的是私营企业,从一开始时的占绝大多数变成了几乎为0的程度,特别是企业单位数从占比接近9成下降到了1.71%。

表4-9 工业中企业比例变化 单位:%

注:数据不包括手工业。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98),799-800页。

这种局面在此后长期持续,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行业都开始实行改革,一方面简政放权,另一方面引入多种所有制。到目前为止,经济的所有制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形成了国有、股份制、私营、外资(包括华侨资本)四种格局。表4-10显示了2015年工业企业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基本情况。中国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加起来占全部企业的五分之一左右(企业数占13.8%,产值占22.2%,资产总额占19.6%,利润总额占24%,从业人员占24.1%)。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合起来变化也不大,因为集体企业占比很低,这是改革成果之一。与国有企业的比例下降相对应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比例较高,有限责任公司总体上占中国内地(大陆)企业的28.5%。私营企业除了资产总额之外都占中国内地(大陆)企业接近一半或者超过一半的水平,企业数则高达65.5%。

表4-10 按所有制划分的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2015年)

注:括号外为实数,括号内为比例。企业类型还包括联营企业,因数量和占比较少,这里没有列出。中国内地(大陆)企业、中国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中的比例以企业总数为100,中国内地(大陆)企业中各种类型的企业以中国内地(大陆)企业为100。

资料来源:《2016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大而全、小而全”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面积亏损,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人们缺乏竞争意识,消极怠工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等成为首要任务。总之,经过减员增效、实行厂长负责制、自负盈亏、抓大放小、企业改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的状况实现了飞跃性转变,不仅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而且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改变了过去的面貌。

不过,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存在多种干扰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缺乏更多好的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不够高,私营经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一点可以从图4-3中看出。图4-3显示了2011年按照所有制类型划分的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 K L )与人均产值( Y L )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近似的生产函数,虽然这里没有使用增加值(因为成本数据不明确)。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国企(央企)的人均固定资产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人均产值也很高,因此处在生产函数的右上角。相比之下,私营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和人均产值都不高,因此处在左下角。值得关注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它们的人均固定资产并不算高,但人均产值很高,因此远远高于平均生产函数而处在上方。大多数类型的企业基本上围绕在生产函数附近,国有企业、国有独资企业等实力较强,处在右侧;中国港澳台企业、集体企业等则相对较弱,处在左侧。

从效率角度看,上述情况并不一定成立。图4-4显示了按照所有制划分的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关系,可以看出与图4-3的状况不一致。在图4-3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企占较大优势,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则处在弱势地位。但从效

图4-3 工业人均固定资产与人均产值的关系(近似生产函数,2011年)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2》。

率角度看则完全不同,处在右上方的不是国有企业而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股份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企处在左下方,也就是效率最低的地方,这也与上图形成巨大反差。

图4-4 按所有制划分的总资产贡献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关系(2011年)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2》。 2/yp1Ammn+uCHXIIubwtXU+7FVEj74AJG42A51jdN9aEroTvCkAXQcv8H7c1qi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