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儒家崇尚三代不同,农家假托传说中的神农氏来表达自己的重农主张,因而,人们又惯于将农家这个中国的重农学派称为“神农学派”。那么,这个“神农学派”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呢?班固在撰《汉书·艺文志》时,为农家作了这样一个界定: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这段话向我们透露出这么几点信息:第一,农家是从中国最早的农官(农稷之官)中发展、演化出来的。而“农稷”即后稷,他既是神话传说中的与神农氏一样的开创农业的人物,又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官。这就是将农家称为神农学派的缘由。第二,农家是站在“重民”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具有一种平民意识,直至后来提出了“君臣并耕”的理想,这就发展为民本主义。这就是农家不为显学人物和统治者喜欢的根本缘由。第三,农家将“农”摆在了一切政事之首(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将“重农”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主张。他们将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作为他们活动的基本目的(以足衣食),而这必然使他们给“农”以高度的重视,也成为他们衡量一切问题的准绳。这就是他们称为重农学派的基本原因。第四,农家重农并没有停留在空疏的议论上,而是有一定的措施(播百谷,劝耕桑),而这一“播”一“劝”既包括政策和价值上的导向,也包括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离开一定的农业技术的支持,恐怕农家也就不成其为农家了。而这或许是班固将《氾胜之书》列入农家著作之列、《百子全书》将《齐民要术》收入其中的根本原因。上述四个方面基本可以反映出农家这个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兹分述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