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疫情压力下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

新冠肺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需要我们对环境威胁和挑战作出反应。应激反应通常表现在认知、情绪、行为和躯体症状等多个方面,本次疫情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应激反应有以下几种:

1. 焦虑

焦虑是最常出现的一种情绪性应激反应。由于本次疫情传播源的隐蔽性和病毒感染的不确定性,人们如果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防范,就会感到高度紧张、焦虑。其主要表现为对未知过度担心、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干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心神不安、睡眠变差、有失控感等,有的人还会出现出汗、心跳加快、尿频尿急、口干、胃部不适等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焦虑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度的焦虑对个体来说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可以提高个体的警觉性,激发个体内在的生理功能来积极应对危机,如购买和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的场所、积极获取相关的医疗信息等。

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则会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显著干扰,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反而更容易患病,同时也可能引发非理性行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焦虑往往会让人呼吸急促、胸闷、身体乏力、肠胃不适,这些身体反应与肺炎的某些症状相似,会加剧负性思维,让人的焦虑感加倍。

2. 疑病

面对疫情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可能出现疑病症状,表现为对自己身体的各种感受特别敏感,时常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了。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关注自己有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身体感受,是很正常的。从这一点来看,疑病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让我们关心身体,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

但是,在疑病状态下,个体会放大身体的一些不适感,于是注意力就聚焦于此,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很多人在理性上知道此时无需草木皆兵,但就是无法摆脱这种感受。

3. 恐惧

面对患病的危险和生命安全的不确定,人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淹没在与新冠肺炎相关的信息流中。关注着网络,翻看着朋友圈,越看越担心,越看越害怕,这种恐惧、焦虑的情绪将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导致原有症状加重,甚至出现继发性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濒死感”等躯体症状。

4. 不确定感

不确定感与一个人对其所处情境的掌控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不能控制对自身有威胁的危险刺激,或者认为自己在某种环境中会失控时,就有可能进入应激反应状态。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当下,形势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例如,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或周围的人是否会被传染,被传染的是新冠肺炎还是一般流感,疫情会如何演变。随之而来的威胁会使每个人的控制感都下降。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疑似患者和被隔离者的不确定感体验是最为强烈的,他们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对生命安全的焦虑。一些人为了获得确定感甚至会过度关注各类疫情信息,不断寻找看似确定的信息,却又怀疑信息的准确性,这就导致其情绪在悲喜之间来回转换,形成负性循环。

5. 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这一概念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与来访者类似病症的现象。简单地说,当某人在了解他人所经历的灾难时,由于对那些引起压力的内容过分关注,从而感受到巨大压力,即便与悲剧中的受害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也会产生替代性创伤。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替代性创伤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媒介式替代性创伤。在信息时代,由于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等的滚动报道和推送,我们大量接触和暴露在与疫情有关的各种创伤性信息之中,就像“在现场”一样,从而有可能出现过去一线工作者才有的“替代性创伤”。

是否会产生媒介式替代性创伤,既有媒体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同理心强、共情力强的人,更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减少替代性创伤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放下手机,正常作息,控制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过度接触负面消息只会产生消极作用。 javwPKn1oRowGPhnWc4bvanVOOfdoTuWSi9gxuwU/TyAAt280+4xno1tcgOr6/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