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考辨】

这首词在1962年《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的传抄稿上,题为《清平乐·进军福建》;作为《词六首》之一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时,只有词牌而无词题;收入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才题为《清平乐·蒋桂战争》,并标明写作时间为“一九二九年秋”。

这首词《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的传抄稿,原为“宁桂大开战”,在《人民文学》发表时作“军阀重开战”;原为“收拾张卢残部”,发表时作“收拾金瓯一片”。“张卢残部”,这里的张,指当时国民党军闽南军阀张贞;卢,指当时任国民党军福建省防军暂编第二混成旅旅长卢新铭。

这首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三件。其中有一件“黄粱”写成“黄梁”;另一件“黄粱”写成“黄粮”,“金瓯”写成“金”,显系笔误,因并非异体字。

风云突变红旗跃

——《清平乐·蒋桂战争》赏析

萧永义

1929年春,蒋介石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为争夺湖南、湖北两省地盘展开混战,战争历时四个月之久。同年秋,又发生了蒋冯阎战争。军阀战争给红军和红色根据地的发展造成了有利条件。这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占领长汀。5月、6月,三次占领龙岩。9月打下了上杭。毛泽东作于1929年秋的《清平乐·蒋桂战争》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段历史。由于词中并未描述蒋桂的战事,有些读者不免对词题迷惑不解。其实,红四军挺进闽西与蒋桂战争是这一时期紧密关联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一定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无蒋桂战争即无红军当时向闽西的发展。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当年曾反复阐明自己的观点。

早在1928年10月,毛泽东就曾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见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随后他还指出,中共中央那时有一个通告,“谓蒋桂战争不一定会爆发”(见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见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蒋桂战争的爆发及红四军向闽西的发展无疑证实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词最初是否有“蒋桂战争”这一标题已无可考了。1959年,《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到的这首词的传抄稿的词题是“进军福建”。1962年作为《词六首》之一发表时只有词牌而无词题。1963年收入《毛主席诗词》时才加上“蒋桂战争”的标题。做这样的标题,难道没有回顾这段历史的意向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词以“风云突变”开篇,实则作者并不感到突然。因为蒋桂战争的爆发,作者早已料到,并预言过。词中作如是写,只是就一般而言,同时,除了词作修辞艺术上的考虑,恐多少也表露了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慨。

这首词,辞藻并不华丽,但遣词用语凝重而准确。如“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一个“重”字就概写了军阀混战连年不断的历史事实。仅就1927年以来的情况说:1927年10月有新军阀蒋介石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等对武汉派和湖南军阀的战争,12月有蒋介石和广东军阀争夺广东的战争;1928年4月、5月间,有新旧军阀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盟对抗奉系军阀的战争;1929年4月间有蒋桂之战,8月间又有蒋介石和旧军阀阎锡山、冯玉祥之战,等等。正如作者指出的,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洒向人间都是怨”,则指所有这些战争,“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见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洒”字,一个“都”字,一个“怨”字,都不可移易。

“一枕黄粱再现。”“一枕黄粱”典出唐人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后人以此比拟贪婪的妄想。作者词中“一枕黄粱再现”的“再”字是有所交代的:旧军阀混战都没有好下场,新军阀开战也只能是重蹈覆辙,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黄粱梦。

词的下阕用轻快的笔触写革命斗争的可喜形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使人想起“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那面“红旗”,又使人想起某些人心目中“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红旗”。事实是,这面“红旗”现在跃过了汀江,还插向了龙岩、上杭……“红旗”可以指红军、红色政权,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根本特征的革命道路……所以诗人的作品中累累用之。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这是值得一书的胜利。陈毅当年也有诗唱道:“闽赣路千里,山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见毛泽东《反攻连下汀州、龙岩》)毛词的“红旗跃”与陈诗的“山花笑”可谓异曲同工相映成趣。而两人句中的“下”字,则用法完全相同,充分显示了红军的气势。可见两位诗人的心是相通的。开辟闽西根据地,红四军当时占领的城市主要有汀州、龙岩和上杭。但在毛泽东词中只写了龙岩、上杭,没有点汀州;在陈毅诗中则只写了汀州、龙岩,没有举上杭。这都是省笔,出于修辞和言韵的考虑。在这一点上,两位诗人的笔法又何其相似。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金瓯”是用典。瓯,盆盂类器皿。《南史·朱异传》载梁武帝萧衍语:“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后人遂以“金瓯”代指完整无缺的国家山河。“一片”,盖指红军占领闽西,犹于军阀割据的四分五裂的祖国大地上收取了其中的一片。“收拾”,看似口语,又有来历。如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因此我们不难从毛词中读出“从头收拾旧山河”之意趣。又,近年我们读到了毛泽东在延安抄给丁玲的三首词的手迹。其中《临江仙》一首,据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黄兴1912年随孙中山北上之作。其下片首两句云:“收拾金瓯还汉胤,何殊舜日尧天。”是说“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翁,好景来了”(见臧克家《谈毛泽东手迹三幅》)。毛词“收拾金瓯”与黄兴词的用语同。可能由于对青年时期读过的黄兴的这首词作留有深刻印象,在写作《清平乐·蒋桂战争》时就带出来了。但“收拾金瓯一片”又自成意境,上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下连“分田分地真忙”,浑然一体。“直下龙岩上杭”固然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又何尝不是“收拾金瓯一片”?总之,“收拾金瓯”句可以带给读者众多的联想,可谓以少胜多之笔。

这首词的结句“分田分地真忙”,以口语入词,韵味悠长,却又非泛泛道及。

1929年7月,中国共产党闽西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召开。大会总结了闽西土地改革的经验,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会后,闽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数县三百多里的地区内,解决了五十多个区、五百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六十万农民得到了土地。毛泽东这时已离开红四军前委,在闽西指导地方工作,亲自领导了闽西的土地革命。词中“分田分地真忙”,便是那番动人情景的真实写照。着一“忙”字,闽西群众参加土地革命的踊跃和热烈劲头便跃然纸上。没有亲身经历,没有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是断然写不出的。同时,可见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力。清代赵翼说:“所谓炼者,不在乎句险语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分田分地真忙”当即此种“真炼”。

红四军从1929年1月下井冈山以来,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利用军阀分裂和混战的时机,在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带,艰苦转战,在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内,就打下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这是继开创井冈山根据地之后中国革命新的飞跃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清平乐·蒋桂战争》是毛泽东诗歌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用四十六个字的小令包容如此纷繁的历史事件,鞭黑暗讴光明于一章,熔古典与现代词语于一体,诗人在继承发展我国诗歌优良传统方面的成功,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aznYk1+58ZvCUDROEiWWivjqDJ8Ydq6Bnm1c+rryxiZZtgL+zJpJskXyu2+Drw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