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寻诗意语文的芳华

大约是在1990年的春天,做教师一年左右,我拿着笔发呆。我要写我教师生涯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或教育感悟。许许多多纷繁的思绪翻涌着,却无论如何不知从何书写,因为我有十万个缠绕而又模糊的问题。语文书薄薄的单单的,上课总是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毫无生气的程序,我的心底有个声音——“这不是语文”,却无法回答“什么是语文”。

我作为语文学习者的学习经历简单而美好:第一乐事是集中识字。在北大荒的冬夜,母亲为五周岁的我、三周岁的妹妹点亮如豆的油灯,人生灿烂识字起。那些汉字带着特有的声音、质地、颜色、表情照亮蒙昧,驱走寒冷。它们排着队滚滚而来,扑面而来,灿烂了心灵的大地与长空。母亲教识字,字不离句,句不离章,章不离篇,篇不离书。然后是“读出声音来”,见到有字的书,有字的纸就读出声来。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在穷乡僻壤很难寻到有字的书报,于是见字便读,就成了最初的习惯。

那时汉字之于我,从来都是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牵牵连连,缠缠绕绕。而语文课堂的所谓生字教学冰冷、坚硬、刻板、无趣,无外乎是中规中矩懂得音形义,教师的认知水平无法超越这个小小的范畴,更不敢越雷池一步。汉字缺少了造字法、文化、文字、审美的血脉,变得无精打采面目可憎。把优美的汉字抽离生命之美,然后塞给孩子们,这是语文课的第一大弊。

跟从母亲学语文的第二件乐事:读书,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读书。画本、杂志、小说,读者无疆。读书是我少年时代日月星辰般璀璨的时光,照亮了、丰富了、细腻了、远大了、辽阔了我的生命与时空。

初做语文教师,我掂量着那本薄薄的语文书无限地苦涩,我不知道这样几篇短文能给精神发育的中学生什么。但我知道仅仅靠这样的“语文”滋养孩子,他们的精神一定会贫血,会苍白……于是我开书单,大开书单。初中的孩子,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在我仅仅做了一年教师的1990年,我拿着笔纸无限地惆怅、无限地感慨,写下了所有师范毕业生耳熟能详的那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然后驻笔不能前。

“教材你也要质疑了!”一向爱护提携我的市语文教研员闫老师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换个例子……”我说不下去了。我真的想不明白,也真的无法把这么复杂的深奥的东西想明白。我只是从一个“资深”的语文学习者的角度想语文该怎么教,我真的是满心的困惑。

于是,我领着初二的孩子们办手抄报,油印的,一期又一期。我领着他们读书,一本又一本。我给他们批改周记,很多时候我写的批语都是长长的。我还让他们背唐诗宋词。我有点固执地教我心中的语文。校长很开明,家长很支持,学生很快乐。

在执教初中的最初四年里,语文的时光很美好,信马由缰,按照自己对语文的理解上语文课,混沌而充满想象力。

记得有一次要上一节区级的公开课,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冬天,大雪,奇寒,我当时住在租来的平房里,坐在火炕上,围着被子一遍又一遍读文本。感谢没有网络、没有教参的日子。我可以无障碍地直面文本,走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那个语文的世界。

那是第一次把文本读出了文脉、文趣、文机……读出了教者“创作的冲动”,特别想“艺术”地具有艺术感地去讲一篇文章,讲一节课。“如何设计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又是水到渠成的职业之思。

在反复的考量中取舍,教学是“取”的智慧,更是“舍”的智慧,不可能面面俱到。讲什么,怎么讲,是“舍”的结果。文章太迷人了。“晋太元中”,好一个虚则实之;“忘路之远近”,好一个“忘”,忘掉了红尘的机关营苟,自会抵达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忽”字写出惊喜、偶然,写出了不经意的美丽。

陶渊明的散文和他质而朴的诗歌相比,多了一份跌宕错落的情致。一遍又一遍读开去,寓言耶,童话耶,那么大的生命场,那么重的主题就在这娓娓地叙述中铺展开去。

多想和学生们沿着陶渊明的起起伏伏,柳暗花明的文字,走向“桃花源”。抚摸文字,凝望桃花源,用心贴近它。我抛弃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我脱离了镣铐,让学生在文学里醉舞,那一次的尝试是成功的。

课毕,老师们说:“还不错。”

语文教学被装在了套子里,坚硬、冰冷、僵化,缺少温度,我们都在挣扎。

感恩牡丹江实验中学,那一片语文的天空,自由蔚蓝,可以让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按照自己的心愿教语文,寻觅语文的美与诗意。

少年读书的时光,对语文的爱与直觉是我初为人师的教学底色。

语文给予人的应该是美好与诗意。买书或者从图书馆借书,静静地读书就是我精神的狂欢。教语文就是让学生们能够越陌度阡、蒹葭桃夭地感受那一个世界。

语文应让汉字复活,让读书变得诗意、美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初中的孩子还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他们还足够朝气单纯,在课堂上他们注视老师的眼睛是澄澈的闪亮的,写满了信任与尊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们的心灵和书籍是那么近,城市化进程还没有铺天盖地的时候,他们与自然还有那么多的默契。那时的夜晚,天空中还有闪亮的星星。那时候的他们倾吐感情的主要方法还是书信与文字。

孩子陷入书籍的世界,那种成长让人心存神圣。

诗意语文是什么样的语文?我想为它作阐释推理,不想用逻辑规范它,诗意语文的筋骨血脉,不可能简单地定义,只能靠描述、直觉、感悟。

诗教是中国的传统,诗言志,温柔敦厚,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诵之弦之歌之舞之。首先,诗意语文追求视野的广阔,拒绝单薄甚至简陋的语文。其次,诗意语文追求精神空间的开阔。在这里我们与伟大的灵魂,进行艺术人生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进入到审美的意境,超越简单的是非善恶,给予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种深情,一种辽阔的浩瀚。

诗意语文小荷初露,单篇的诗歌教学,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课程已是弦上之箭,群文化、专题化是语文课大容量的主要办法。

1993年至2002年近十年的时间,我开设了十年的诗歌专题教学选修课。遵循朱光潜所讲,诗歌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铀,要培养纯正的文学品味必须从诗歌入手。从诗歌入手,中国古典诗歌将汉语表达得精致而美好。群文专题,在相互的对比映衬中体现了汉字的多义模糊、延展性和韧性,体现了汉字的美与风华。十年的积累,似乎对语文教学、对诗意语文已然有了深刻的感悟,但仍不能破茧而生。

2002年4月在《北方论丛》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让学生诗意地存在》。教育为了人的成长,教育要关乎“人”的精神心灵。着眼点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移,不唯分数,不唯教材,不唯语文的知识体系。我想让我的语文课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未来的人生。

十年的时光里,我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给近千名学生上语文诗歌专题课,那是另一种精神的狂欢,我们摇曳在古诗里,我们游走在文字审美文化中,我们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尊严,这也许就是诗意语文。名著导读课,将一本又一本书介绍给学生,为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子。

诗歌专题不拘于中国古代,追求参差错落之美,融入西方诗歌、现代诗歌,偶尔也有西方绘画和古典音乐,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浸润、沉醉、深思扑面而来。“让学生诗意存在。”语文天生诗意,语文的本质就是诗意,教育的本质就是诗意,教育就是让人从蒙昧走向灵智,让人从蛮荒走向文明,语文应该有所担当。

2001年在黑龙江省语文会上我上了一节诗歌专题课《比在诗歌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语文课还能这样上”。2003年在黑龙江省诗意改革研讨会上,我又尝试上了一节小说课。沈从文的《边城》诗化的语言,美的意境,浓浓的感染力,学生们和教师的解读和创造,构成了诗意语文课堂的鲜明特征与个性。我为这节课准备了很久,可以上溯到我认识汉字的那天起。

2004年我代表黑龙江参加“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参赛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导入环节我用《论语》中的“贤哉,回也!”开始,课堂的结尾用莫泊桑的名言收束,用“三读”串线,用美的语言来表述,这节课荣获了一等奖,也建立了诗意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诗意语文有了明晰的指向。

2004年我的第一本教学手记《紫陌红尘拂面来》,呈现了诗意语文最原初的实践与思考。2004至2011年,坚持读书教书写书,一直在找寻语文中不息闪烁的诗意,追求美、追求灵魂的丰盈和感动。尝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体,尝试着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开课,在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太原、贵州、昆明等50多个城市上语文公开课,诗意语文走向成熟。

2011年成立了诗意语文工作室,现在工作室聚集了全国各地900多位语文教师,诗意语文已从一个人的特色变成了更多人的追求。诗意语文已发公众号文章1300多篇,建构并丰富着诗意语文的内涵。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诗意语文一直在育人的路上用爱、用美呵护学生的青春,去润泽激荡学生的生命。

诗意语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诗意语文拒绝肤浅与庸俗。读书感悟,实践行走是诗意语文教师之所以拥有诗意的动力与源泉。

诗意语文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出版38本教育艺术类文集。诗意语文最低的门槛和最高的境界都关乎生命的姿态,追求诗意地栖居。

当语文行走在被异化、被丑化、被试题化、被妖魔化的边缘的时候,我们坚持汉语的诗意与美,坚持那一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云淡风轻,追寻的是一种执著与坚信。

诗意语文让我与我的语文储存了温暖和感动。教书,最好的境界是让自己的生命存有诗意,不畏年华与风雨。

附访谈

诗意语文的诗脉文心

访谈嘉宾: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诗意语文工作室主持人 董一菲

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教师、市教学能手、省研修优秀学员 王泽宾

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教学副校长 王青生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张显辉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林森

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谢发茹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中学高三(2)班学生 王静怡

一、诗意语文是怎样诞生的

记者: 诗意语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董一菲: 真正提出诗意语文这一理念,是在2009年。当时,和一批语文特级教师一起编著“名师成长丛书”,推荐人李震老师问,你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我一时语塞,思考之后便把我2000年时的一个说法“诗意语文”提了出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思考并且践行诗意语文这一理念。

语文本是诗性的,诗意本应是语文的特征,是语文人的追求。

记者: 诗意语文的提出顺应了哪些需求?

董一菲: 诗意语文是言语的教育,是精神性的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教育。

诗意语文的出现是时代的呼唤。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除了知识传授以外,人们对人文素养提升的渴望、对语文精神的追寻、对诗意表达与成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加之互联网的影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求学者,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效能要求越来越高。丰富课堂教学范式,推动语文学科建设,诗意语文当仁不让。

诗意语文的精神内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义是高度契合的,是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诗意语文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密切相关。

诗意语文的主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过于试题化。语文教育要带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和分数,还应该有对言语、文字的品磨,对社会、生活的深思,对自由、美好的追寻,以及审美境界、情怀的提升……

诗意语文的提出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和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尽管部分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仍不乐观,但一线教师自我提升的意愿都空前强烈。诗意语文成立工作室辐射全国,成员由专家、导师、名师、教师构成,旨在对各地一线教师的成长给以帮助。

记者: 您怎样理解诗意语文?

董一菲: 诗意语文是语文最该有的样子,它不应也不会因为考试而改变。诗意语文关乎我们的生活,也关乎我们的生命。诗意语文就是要带领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发现美,感受美,认识善,学会爱,聆听诗意,追求诗意,让他们学会理性地思考、诗意地生活。

张显辉: 诗意语文的诞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民族“DNA”里刻着浪漫和诗意。时代高速发展,我们尤其需要诗意语文,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林森: 语文与诗意存在着血缘纽带的关系,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则承担着启蒙学生诗情的重任。高尔基说:“语文是人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人情的沧桑,语文是精神的鉴赏。”诗意语文的课堂让学生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美,让学生看见语文之美并惊叹文字之美。在抑扬顿挫、平平仄仄的诗意化语言教学中,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在每个人的心中,故而更有一番大天地。

二、诗意语文为当前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

记者: 诗意语文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了哪些突破?

王青生: 诗意语文揭示了语文的本体,体现了语文的诗意内涵、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诗意语文建构了课堂的八种教学范式:充满诗化色彩的诗意语文讲授课,灵动文化盛宴般的诗意语文阅读课,简约设问、缤纷作答的对话式诗意语文自读课,大容量、大自由、大开阖、大包容、大视角的“五大”专题教学,“至简”作文指导课,唯有“诵读”之声的古今中外诗歌积累课,“摄魂夺魄”的主问题引领课,春蚕食桑式的自主课外读书课等。

记者: 诗意语文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张显辉: 当今教育过于功利化,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诗情画意。人们更在意分数,而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是否柔软;更看重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格。语文课堂教学也更多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与技巧,忽视了孩子对美的感知力与感受力。语文需要诗意,诗意语文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诗意心灵。

诗意语文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成长需要。很多语文教师热爱语文,热爱教育事业,拥有丰盈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他们希望能以语文作载体引领学生走向诗意。

记者: 诗意语文解决了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

董一菲: 谈不上解决了多少问题,因为语文教育教学有不少问题,诗意语文只是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努力与尝试。诗意语文注重挖掘作品的内涵,而不单单是把它们作为试题。诗意语文关注学生成长,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温度、有情怀的人,而不是唯成绩论。

王泽宾: 诗意语文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文教育的工具化突出、文学化不足的问题,变机械的肢解性解读为整体的诗性化解读,让语文教学更有诗意并更有生机,让师生在诗意语文中感悟语文、陶冶情操、享受生活。

三、诗意语文为美好人生带来了什么

记者: 诗意语文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

董一菲: 语文应该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人生最美的灵魂。

王泽宾: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诗意语文,让平淡如水的日子诗意盎然。现实中的语文和生活,并非时时处处充满诗意,人们往往因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与重复,冲淡了对理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追求与行动。原本让人苟且的生活里,其实有很多诗意母胎的因子。语文的诗意教学应该来自生活、阅读、旅行和思考,对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和价值。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意语文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意趣、颇文雅、能自娱且悦人的人。诗意语文接续着“诗教”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

记者: 为做到这一点,诗意语文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王泽宾: 诗意语文需要的不仅是教与学的技巧,更应在思想情感的花园里,幻化出一缕春风,唤醒内心情感的荒芜,使之姹紫嫣红满园春。

我们要有一个善于激活诗意的大脑、一双善于发现诗意的眼睛和一对善于表达诗意的巧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常生活中去思忖人生的哲理、诸情的玄奥,去发现人世的百态、万物的美妙,去表现语言的魅力、内心的思潮。

四、诗意语文为师生带来哪些变化

记者: 引入诗意语文的理念和方法后,您的课堂发生了哪些变化?您的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谢发茹: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除了必修、选修规定的篇目之外,还给学生推荐了古今中外的大量诗篇。另外,我坚持开设“名著导读”,帮学生打开了学习生活的另一扇门。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和心得,巩固了鉴赏小说人物的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高考也取得了不俗成绩。

张显辉: 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引领,是播种。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以让你认识美、懂得善、感受诗意,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我的课堂文化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深度,就某一教学内容备课时,我尽可能挖掘它的深层内涵,不再像先前那样泛泛而教。其次是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念,语文课要带给学生快乐,更要带给学生收获。收获是多方面的,一字一词,诵读写作,但最重要的是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再次是教学语言,尽量做到简洁、准确而富有诗意。

在我的带动下,一些学生坚持阅读和记录,他们努力感知生活中的美好,努力读自己原来不懂的书。希望若干年后,他们依然坚持阅读、写作,追求他们的诗意与远方。

林森: 做语文教师容易,做充满诗意情怀的语文教师不容易,因而我将对学生诗书学养底蕴的培养放在整体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叶澜教授曾这样说道:“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让我感受到,他们处在一种“生命在场”的幸福的语文世界之中,内心丰盈。对于他们而言,语文学习已经不是外在的课业负担,而是一种自身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

记者: 语文课上您最大的收获有哪些?语文课上的收获,对学习其他科目有促进吗?

王静怡: 我喜欢上语文课,我可以发现一首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的美妙,我可以和古圣先贤隔着时空对话,我可以跟随语文老师一起感受汉字的优美、诗词的蕴藉,也可以我手写我心。语文课让我开始认识自己,思考人生和未来。语文老师和我们一起读《红楼梦》,让我开始喜欢原来觉得枯燥的古诗文,让我开始喜欢原来读不懂的曹雪芹。

语文课让我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提升,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课也让我意识到奋斗的价值,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8日第8版,记者杨桂青,有改动) 0LcA/GOlNfpQajqe4cbg6oNWADwhOuHAQDqqL6xnbZmG2AjyRCqlbDQI0G6mUE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