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阅读如同深邃苍穹中永不熄灭、指向人类未来的明灯,使得人类能够自我启蒙,走出蒙昧状态,抵达自由的终点。在资讯芜杂、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对阅读的重视无疑是一股对抗日渐泛娱乐化、庸俗化的生活方式的“逆流”,也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回归”。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无论是塑造精神世界还是传承文化,阅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今社会对早期阅读尤为关注,许多学校和社会机构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幼儿阅读。
许多老师和家长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孩子手中拿着一本书,阅读自然就发生了,他们与文本的对话自然就展开了,阅读能力自然就提升了。其实不然。我曾经与一位语文教师交流,她很重视自己孩子的阅读,可即使是语文教师出身的她也不知道如何着手指导,因此孩子的阅读效果远远没有达到她的预期。
如何将“伪阅读”变成“真阅读”,将“短阅读”变成“长阅读”?这是儿童阅读中亟待思考的问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一度流行但在今天却饱受诟病的话,或许可以作出回答。
阅读是孩子认知世界、精神发育最重要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幼儿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中,找到重要的科学依据。
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特级教师茅红美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九种敏感期:
0~6岁是感官敏感期
1.5~4岁是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0~6岁是动作敏感期
2.5~6岁是社会规范敏感期
4.5~5.5岁是阅读敏感期
6~9岁是文化敏感期
3.5~4.5岁是书写敏感期
2~4岁是秩序敏感期
0~6岁是语言敏感期
阅读与感官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书写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这五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敏感期内,大脑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稳定脑结构,促进机能的发展。因此,在敏感期内展开深入持久的阅读活动正是“好雨知时节”。
认识到这些规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可谓箴言。因为一旦错过了这些敏感期,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就变得事倍功半,举步维艰。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中,阅读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在儿童阅读的图谱和坐标中,首要阶段是“愉悦地读”(read for fun),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体验到乐趣,获得阅读的“效能感”。
犹太人一年人均读书量达到40本。据说,犹太人在小时候,母亲会将蜂蜜滴在图书上,让孩子去尝一尝书上甜蜜的味道,使孩子从小就像爱吃蜂蜜一样爱啃书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下热爱读书学习的烙印。这是一种感官和知觉上的效能感。
更重要的效能感来自在阅读中产生的心理上的认知满足和认同感,来自孩子阅读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与相连。当一个孩子在生活世界中找到书本世界的内容,或者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写照时,他会说,“书上是这么说的”或者“我的生活中也是这样”,阅读的乐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生活世界的“真”与“美”也闯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学会阅读”(learn to read),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古代木匠行业有句行话——“尺步绳趋”,强调手艺符合规矩,不能随便。学徒刚进入工坊,师父对徒弟的动作要求会非常苛刻,一丝一毫不得马虎。如果徒弟的动作有半点差池,师父就会严厉责罚。
阅读也是如此。孩子的阅读环境和书籍选择也许是随性的,但是基本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却是有章可循的,如在阅读时,目光应该是从左到右移动,而不是跳跃式的;当孩子拿到一本书时,必须从封面、目录看起;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应该用笔记录下来,可以写下批注和思考,然后想方设法破解障碍。
正如艾德勒(Adler)和范多伦(Van Doren)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阅读是有方法和技巧的,阅读是需要训练的。而且阅读方法和习惯培养的任务主要是在孩子9岁前完成,等到9岁后再去关注则为时已晚,效果会大打折扣。
2017年9月份在全国范围启用的部编语文教材,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强调小学阶段要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书等等,其目的在于改变当前阅读教学重知识轻方法、重课内轻课外、重引导轻自主的阅读现状。
在进入“学会阅读”阶段后,阅读开始过渡到第三个阶段——“有目的阅读”(read for purpose)。此时阅读成为了一种获取资讯和知识的工具。当孩子进入学校后,有目的阅读变得很常见。孩子打开课本,是为了获取知识,但是这样的阅读常常是考试驱动和知识导向,以直接的方式获取人类的间接经验。真正有效的“有目的阅读”应该是任务驱动和运用导向。最典型的形式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某一个课题或主题,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收集与此类主题相关的书籍,然后阅读、处理和整合资讯。这是一种个性化和体验式的阅读,也是整合性、运用型的阅读,无疑是“有目的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方法。
阅读的最后阶段是“学会思考”(learn to think)。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熟读而精思”就是要咀嚼与消化所读的书,其特别之处在于解码文本所隐藏的深层含义,追寻理解,激发思考,深谙文本对于现实生活的隐喻和折射。
好的文本就是冰山,文字就如呈现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视线不及处的海平面下无比庞大的部分,则是字里行间所隐含的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世界构成的范式和复杂深奥的人性。追寻理解、学会思考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要让孩子成为“一辈子的读者”,对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酷爱阅读,将阅读视为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就是因为整个社会重视对儿童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四个关键词:持续、分享、适合和思维。
我们始终要让孩子明白:阅读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世之事。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写道:“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人离开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方式就是与亲人和书籍相伴,与书相伴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因此,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努力创设持续阅读的氛围和条件,让孩子将阅读视作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开展“阅读马拉松”活动,给孩子设定阶段性阅读目标,鼓励他们不断地挑战自我,坚持阅读,并在达到一定的目标后给予奖励。又如开展“登山阅读”活动,孩子阅读完规定数量的书籍就到达了相应的“海拔”,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过程就是攀登、超越的过程。
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秘诀在于分享。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的“阅读循环圈”告诉我们,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个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才是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阅读界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圈”——“文学圈”。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台湾的吴敏而教授在《文学圈之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对“文学圈”作出如下阐述:“文学圈是一个协同探究和阅读的团体,它的过程是在每个人选择读物之后,先独立阅读,再分享个人对文本的回应,然后共同决定探究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角色扮演”和“积极对话”,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展阅读策略的能力。要建立“阅读朋友圈”,无论在学校或是家庭,群体的关系在阅读的视域下都变成了朋友或同侪的关系。大家坐下来,通过好文分享、亲子活动、家庭之夜、一书共读、美文朗读、好书推介等方式一起阅读,相互交流、激励、分享。
为孩子找到合适的书籍很重要,不然,孩子阅读时味同嚼蜡,坐立不安,时间一长,会彻底丧失阅读的兴趣。
孩子对什么样的书感兴趣?答案是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他看到自己或联系到生活的书籍。如果家里养了小金鱼,可以推荐孩子去看凤尾鱼或美人鱼的故事;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带孩子去旅游探险,《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将是不错的选择。
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书籍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一剂良药。有的孩子喜欢科幻小说,有的倾向于战争故事,有的迷恋文学……当孩子们拿到他们心仪的书籍时,会“不顾一切”地投入阅读,期间产生的共鸣会让他们无法自拔。而且,阅读兴趣和热情是会传递的,通过同伴、师生、亲子之间的传递,可以不断拓展个人的阅读经验和范围。
有效的阅读常常需要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具体表现为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结、运用等等。
孩子天生就是探究者,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在阅读中要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炼、分析、延伸,并鼓励他们提问,去质疑、审视、重组、辨析文本。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Gadamer)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理解文本的首要前提是我们先向它提出问题,然后将文本视为对我们问题的回答,“因为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所有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
正是这样的阅读方式,使得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主体感,成为阅读的主人。渐渐地,文本的意义和精髓融入孩子的血肉,成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去质疑、思考和判断,这才是阅读带给他们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