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人民教育》2015年17期刊发过《把学校打开》一文,呼吁学生应该走向社会;作为问题的另一面,社会也应该向学生打开。
社会向孩子们打开,应该是全方位的打开,包括政治领域、科技领域、军事领域、文化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等。
凡是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社会资源,都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
杜威认为,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他主张“学校即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陶行知在杜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主张“社会即学校”。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以及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
过去我们说教科书就是学生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看,学生是读书的,读来读去就是读教科书;今天我们说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学生应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一方面学校应该带着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向学生打开,接纳孩子,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还是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时更离不开社会教育。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理解社会生活,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让他们作好职业生涯规划,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是成人世界为孩子们应尽的职责。
我曾经担任过人大代表,也担任过政协委员,曾提交了一份关于“把社会打开,让孩子进来”的提案,如果将我国各级人大、政协的会议及相关活动向中小学生开放,那么就可以带动社会各界向中小学生开放,让社会向学生敞开。
各级人大、政协会议既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场所,也是绝好的教育资源。与会者都能充分感受到从各级政府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上洋溢的积极、热情、向上的力量,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新一轮的发展贡献智慧,涌现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许多地方的人大、政协会议都没有邀请中小学生列席参加的做法,这对孩子们来讲是浪费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浪费了让学生走进人大、政协关注政治并养成参政议政习惯的教育资源。
有的地方人大、政协有很好的开放传统。比如有的设置了“人大代表议事厅”“政协委员议事厅”,这是关注政情、社情,汇集民智、民意的好办法,也是开放人大、政协的好办法。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学生就曾经参加过“关于保护红树林”的“政协委员议事厅”活动。活动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参与很新鲜,很有意思”,让他们“直接感受到参政议政的氛围和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
许多国家的议会都有向市民开放、向中小学生开放的例子,比如澳大利亚、英国、挪威、芬兰等国,均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社会生活是开放的,象征着国家各个层面最高级别的政治会议向学生开放,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意义,而且具有造就开明政治生态的意义。
我建议我国各地的人大、政协可以开展诸如“人大代表议事厅”“政协委员议事厅”,每次议事都特邀中小学生参加。根据每次议事主题内容的不同,邀请不同的学生参加,以活动的适切性和关联度为基本原则,适合高中生的就请高中生参加,适合职校生的就请职校生参加,适合小学生的就请小学生参加。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基层、作调研的活动,也可以特邀中小学生参与。中小学生原本就不能整天关在学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特别是中学生,必须走进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实际承担这种对他们来讲是必需的学习任务。如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能够带领孩子们作调研,则更有一种正式感、庄严感、严肃感,孩子们能实际感受到自己的责任。
除涉及国家机密之外,人大、政协会议的相关环节基本上都可以向学生开放。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的报告可以向中小学生开放,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地方政府的基本宗旨、基本目标、基本活动方式。省长、市长、县长的报告可以向中小学生开放,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了解整个城市的发展成就以及今后的基本发展思路。人大、政协的大会发言可以向中小学生开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祖辈、父辈们是怎样以积极的热情参政议政,并了解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人大、政协的小组讨论向中小学生开放,可以让学生感受长辈们是怎样分析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的,这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人大、政协带头向孩子打开,将带动政府向孩子打开。比如政府机关面向孩子打开,让有兴趣了解政府治理方式的孩子走进机关、街道,了解政府机关的运作方式。
除了政治领域应该向学生打开之外,科技、工农业生产、文化、商业领域等,都应该向孩子打开。
学校教育应培养未来科技人才,但科技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基础教育学校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一般不具备一流的科学家,不可能真实、完全地再现科技实验的现场,不可能让学生参加真实的、前沿的科学实验研究。
我曾经到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宇航空气动力研究所,我十分惊讶地发现他们以项目为单位的研究团队居然吸纳了高中生参与,他们的团队负责人告诉我们:“吸纳对相关项目有浓厚兴趣的优秀高中生参与研究,这是最好的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方法。这些高中生整天和科学家在一起,面对问题,参与讨论,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虽然他们的知识还有许多不足,但同时他们也少了许多束缚,或许在参与讨论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一个想法就成了点燃创意的一个火花,对整个团队的研究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依托腾讯资源,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腾讯最先进的动漫设计工作现场,一方面邀请相关工程师为学生开设了“编程的艺术”“游戏策划”“Unity 3D编程”课程,由一线有着十分丰富经验的创意设计师亲自指导明德学生实际操作。学校有一系列的科技活动,例如带领学生走进万科学习建筑设计;带领学生走进大疆公司考察无人机研制,进而开设航模课程,邀请中国航空动力技术专家刘大响院士给学生作相关报告;带领学生走进联通、微软、深圳电力调度大厦、大亚湾核电站、深圳气象台,参观考察,学习探究。这么做,至少为学生开阔了眼界,让他们了解了科技前沿的发展概况。
当然,我们期待更多的科技团队向孩子打开,向孩子深度打开,不仅是接纳孩子们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作一个报告,还应该让孩子们走进实验现场,实际参与相关的研究实验,深度介入。这将对学生产生深度的影响和更加积极的作用。
如今,城市的孩子越来越城市化,他们远离农村、土地、自然和农作物。虽然现在高中学校也有学农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城市学生很难走进农村,他们更多的是在专供学生学农劳动的专用场地进行所谓的劳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集约化地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农劳动,导致专用农场常常根本无农活可干,甚至连草都无处可锄,这与其说是学农劳动,不如说是换一个地方的集体活动。而且这种“伪学农”劳动最大的弊端是根本没有走进真实的农村,真实的农家,真实的农民,不知道农民的甘苦,不知道农民的生活,不知道农民与土地深深的情感联系。
我们利用暑假带领学生走进贵州山区的侗乡侗寨,到海南中部大山深处参与劳动、感受生活,与农家的孩子谈论彼此的生活,畅想未来的生活,向农家大嫂学习织布,向农家大爷学唱侗歌,向橡胶农工学习割橡胶,到稻田里学习插秧,体验农民的生活,孩子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现在学校一般都有军训活动,但基本上不是在军营里进行的。或许是因为军队有军队的规范,或许军事重地还有保密的要求,总而言之,军营不向学生开放。这就导致学生的学军活动更多的是走过场,隔靴搔痒,因为学生不在军营就无法感受军营的氛围,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军人的生活,就无法完全理解军人的气质,因此无法产生较好的学军效果。
中华民族历来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不能只是重视学校教育作用而忽视社会教育作用,如果社会的许多部门因各种客观原因、主观理由和借口对孩子关闭,结果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封闭的空间将导致学生孤陋寡闻、眼界狭隘;开放的空间将促使学生耳聪目明、眼界大开。封闭将导致封闭的个性,开放将造就开放的人格。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文章原刊于《人民教育》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