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套用这个句式,则可以说:薄弱学校各有各的短板,而好学校的模样都是相似的。
本书的名字是《名校的那些“秘密”》,我认为,这里的“名校”被称作“好学校”更为恰当,有些学校高考升学率名声远扬,也是“名校”,但是争议很大,远不能称为“好学校”。好学校好在何处?好学校之所以好,秘密何在?问题看似玄妙深奥,实则很好回答,好学校没有什么秘密,也从不保守所谓的“商业秘密”,好学校很朴素、很透明,好学校是遵守教育常识的学校,不故弄玄虚,也不遮遮掩掩。
我把本书中的所有文章读了几遍,受益匪浅。越读越觉得好学校不神秘,好学校的模样都是相似的。
好学校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展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好学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而不只是急功近利地给学生一个“高分”,好学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致力于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促进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或核心素养,尤其重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聚焦于培养学生具有“聪明的脑”与“温暖的心”。好学校知道真正的“聪明”不是以“记忆能力”为核心的应试技能,而是善于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好学校知道真正的“温暖”不是服从和盲从,而是基于尊重宽容、能够换位思考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好学校知道只有让学生拥有“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的21世纪。
好学校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还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主动发展。好学校倾听学生的呼声,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具有内在动力,不用扬鞭自奋蹄。好学校强调教育是发现和唤醒,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唤醒沉睡的潜能,并搭建平台,提供自主自由的空间,帮学生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让学生自知、自信、自强。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而不是培养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好学校不把学生看作学校获取功利的工具,学生是目的,不是工具。
总之,好学校对于“教育目标”即“培养什么人”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与明确的培养目标,不满足于培养“分高”“听话”的人,而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的现代人;好学校对于“教育过程”即“怎么培养人”也有清醒的认识,不是靠外在的威胁与利诱、约束与激励,而是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不是为考试“不得不学”,而是为满足个人兴趣、实现个人理想“主动去学”。
好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学习方式转变、管理方式改进,都是围绕上述对于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的追求展开的,诸多好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上不可能完全一样,学校特色也各有不同,但是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展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众多好学校不论有多么不同,但是它们的“本质的模样”是一样的,即好学校的“灵魂”是一致的。
一些学校去好学校考察取经,往往学其皮毛,认为这些表面的具体做法就是好学校的经验甚至精髓,实则不然,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不是水土不服,就是南辕北辙。学习好学校的经验,不要局限于“表面的模样”,而要把握好学校的本质与灵魂,真正看清“好学校的模样”,找到“好学校的秘密”。
(作者系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