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英看这两个人笑的莫名其妙,不禁疑惑起来。
冯志英问秦琼:“你们这是想到了什么好事?”
秦琼道:“当然是好事了,还是大好事!”
养鸽子的是冯全,不是冯志英,秦之七把目标转向了冯全:“冯老伯,我看这飞鸽实在是厉害。”
“是啊。”冯全颇为自豪,说,“这飞鸽最快可是日行两千里。”
两千里!
这个飞行数字再一次惊住了秦之七,秦之七更加兴奋了,赶紧说:“那老伯您可否愿意给我们多养一些这样的鸽子?”
冯全其实早就想了,他年少时也有着一腔热血,希望为国效力,只是天不遂人愿,后来家道中落,愿望也就此落空了,他得了养飞鸽的技能,知道飞鸽的机灵之处,巴不得有朝一日献给国家,为国所用,这样,也就是他冯全为国效力了。
今天他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冯全立马点头:“我自然愿意。”
秦之七和秦琼一致认为,要马上告诉李二陛下。
说通了冯全和冯志英,两个人就去了皇宫。
李二见两个人毫无征兆的来,想必也是有了是,李二问:“两位爱卿今日来有何事?”
秦之七道:“昨夜臣收到了岭南来的信,才不过两日就从岭南到了长安,臣疑惑,到底是怎么来的,两日到了长安?”
李二也跟着疑惑,问:“怎样来的?”
秦之七又接着说:“臣问过冯志英,说是他家的飞鸽,臣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飞鸽,冯志英邀臣去他家里看,臣今日和叔父去冯志英家,确实是他家的飞鸽,并且臣说通了养鸽子的人冯全。”
秦琼站出来说:“臣认为,如果这样的飞鸽用于战场和军事中,一定会事半功倍,更加有助于传递信息,使战争更容易取胜。”
李二不是没有想过,但是,和秦之七开始的想法一样,他总是觉得,一个小小的鸽子,怎么可能从相隔千里的地方飞回来并飞回去,不要说用于军事,就是平常传递个事情,鸽子飞错了也会误了事情。如果真正用于军事,那传递军事机密飞鸽飞错了,飞入了敌军手中,那岂不是更加危急。
飞鸽不是人,总没有人聪明。
这样,李二更放不下心,他说:“这宫中有红翎信使,人总比鸽子可靠,用鸽子相隔千里传递信件,依朕看不合实际,还是算了吧。”
秦琼一时不知还说什么。
秦之七却反问:“那臣问陛下,红翎信使传递信件一天能走多少路。”
李二答:“一日行八百里。”
这已经是最快了,在常人眼里,也就算是神速了。
但是秦之七说:“那陛下您可知道这飞鸽一日飞多少里吗?”
“多少?”
李二心里有数,多的话不过就是一千里,也就多出两百里,为了一日两百里放弃了人去用鸽子,李二无论如何更不能放心了。
谁知秦之七说:“这飞鸽一日飞行江山里。”
此言一出,李二陛下一下子定住了。
“你说多少?”
“两千里。”
李二虽做了不少年皇帝,却还没见过一天能跑两千里的人,就是说到就到的曹孟德,只怕也做不到日行两千里吧。
这一下子就把李二惊住了。
李二又想:对啊,秦之七虽看着浪荡,自己了解他,是个稳妥之人,没有把握的事他不会跑到宫里来告诉自己,还有秦琼,自己更是了解,两个人都一起来了,想来,这飞鸽还是多少靠得住的。
李二想到了这一点,才开始认真想了日行两千里飞鸽的种种好处:这样子,战场的消息就可以快速的传递出去,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自己远在长安总能及时得到消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么,打败仗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秦之七怕李二不信,早就做好了准备。
秦之七道:“陛下若是担心飞鸽传书的准确性,那臣今日来的时候已经在冯志英那里要了一只飞鸽,现在已经放去了与长安千里之隔的地方,到时候传了过去,臣让那里的收信人再写一封信还回来,如果准确无误是臣传送的地方,并且飞鸽照旧飞回来,那陛下再考虑飞鸽传书应用于军事上。”
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李二当即答应了。
“那臣等先告退,明日飞鸽回来后臣再来见陛下。”
秦琼和秦之七退下了,二人回府。
第二日,果然,秦之七没有收到飞鸽,因为他让飞鸽飞入了皇宫李二陛下的寝宫。
第二天中午,李二用过膳,太监捧着一只白色的小鸽子,去禀告李二:“陛下,奴才在殿外发现了这只鸽子,腿上绑着纸,臣不敢擅做决定,呈来给您。”
李二心下一惊,竟然真的飞回来了。
他让这小太监拆下了信,拿笼子把鸽子关了起来,并命人去见秦之七来。
李二自己先拆开信看了看,是一个远离长安千里的一个知州的回信,秦之七来后,请他来确认。
秦之七很快到了,看见李二不可思议的样子,心里得意起来,其实他早就看过了回信,但李二陛下来让他确认,他当然要走个过场。
又认真看了看,回道:“臣确认是昨日臣放出的鸽子,自己臣送信之人的回信。”
“这飞鸽果真是这么厉害。”事实摆在眼前,李二不好再说什么,只能赞赏了一句。
秦之七善于为李二陛下解忧,道:“若陛下仍然无法全然放心,那采用飞鸽和信使相结合的方法送信如何?”
对啊,这绝对是个好方法。
李二马上接受了:“好,那就采用信使和飞鸽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朕就放心多了。”
“那何人来训练鸽子?”李二问。
“是冯志英大人府上的冯全。”秦之七建议,“臣觉得给冯全个官职为好。”
对,冯全这样子也是为国做了贡献,总要嘉奖的。于是便下旨:“那边封冯全一个九品官吧,好激励他继续上进,如若飞鸽立了功,朕还会对他再加奖赏。”
“臣待冯全谢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