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辉煌第一步

机会就这么来临了。虽然机会来临时,并不是总带着冠冕与荣光。它悄然来临,甚至以不受人欢迎的面目伪装自己。

医院接到了中央号召全国医疗系统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的群防群治工作的指示,决定成立一个防治小组,但是却不知道该派谁接活。大家都知道,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是全国普遍性的难题,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吃力却不讨好,难出成果,而且,天天面对呼吸病患者,染病的风险也高。领导想到了钟南山,原以为要经过一番劝说他才会接受任务,没料到钟南山并没有推托,应承下来,加入了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

钟南山接下别人不愿接受的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的任务,完全出于医生的责任感和党性。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明知道当时没有人愿意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方法也不多,但他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消极,他会试图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希望所在。他没有料到,他出于本心本性的行为,竟悄然为自己打开了通往辉煌之路的大门。

钟南山加入防治小组数月后,推荐了曾在门诊共事过的医生加入,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从此同心同德,一同奋斗。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就有撬动整个地球的信心。钟南山同样如此,交给他一个合适的平台,他便主动想办法推进工作,将任务无限趋近完美地完成。钟南山是有大气魄的人,在小组的发展格局上,他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研究,他还前瞻性地为小组的发展构思了扩大组织、强化实力的三个“一条龙”计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研究一条龙,动物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一条龙,实验室、病房、门诊和一个市郊定点的慢性支气管炎医疗基地一条龙。在当时人力、物力匮乏,环境不利的条件下,要推进这些计划,简直难以想象。但是,钟南山一旦认准目标,就执着向前,无所畏惧,坚韧不拔。他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在推进防治小组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钟南山全心投入,极力争取,向上级痛陈利害,为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争取到了独立的门诊和病房。没有现成的研究设备,他自力更生,要么将废旧的设备重修利用,要么就改造改装现有的设备。这些工作都是建立呼吸实验室的基础。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能够开展临床研究了,虽然没有新兴尖端精密仪器设备,但是小组还是自力更生,独创性地利用现有的设备,推进研究工作。而此时,钟南山较为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优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专业研究领域上,钟南山由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渐渐介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域。钟南山敏锐的观察力与过人的思考判断力立刻凸显出来。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引发自己的灵感,提升自我。天赋与勤勉,加之外在的机遇,这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兼备,钟南山在医学事业上崭露头角。钟南山在研究中最初与众不同的发现,是发现痰迹状态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钟南山发现,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种,甚至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患病阶段,咳痰的色泽、黏稠度、迹象各不相同。在此之前,中医也曾对痰迹状态做出了诸如清、淡、浓的区分,但表述比较抽象,医者难以对症判断。钟南山敏感地意识到,对痰样的分析,也许就是找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法的关键。他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小组做了汇报,得到了赞同。小组决定从痰样分析开始,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钟南山运用他所学的生化知识分析白痰、黄痰的成分,后来开始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

随着临床、科研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慢慢发展壮大。钟南山虽然没有行政职务,但他实际上是防治小组的灵魂。除了负责对上、对外联络事务以及实验室的业务,他还参与查房、抢救危重病人、值夜班、疑难病症会诊等具体的临床工作。他善于从临床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在疑难杂症的诊断上显示出过人的敏锐。在对一个疑为肺癌的顽固性咳嗽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时,钟南山经过细致的观察,大胆做出诊断,认为其症结在于气管异物,并从病人右主支气管中取出几块鸡骨,开创了国内纤支镜钳取气管异物的先河。

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钟南山的格局与视野比较开阔,他密切关注国际医学前沿动态,竭力向国际领先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方向靠拢。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分别在《中华医学》和《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两篇高质量的论文,填补了广州地区多年来没有论文在国家一级医学刊物发表的空白。一九七八年,举国上下拨乱反正,防治小组心无旁骛,将精力专注于专业研究,研究进展加速。一九七七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代表团到广州访问,聆听了防治小组的报告,并给予高度评价。一九七八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钟南山作为广东省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他与人合写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论文被评为国家科委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

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的发展和成果引起广东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广东省卫生厅决定在防治小组的基础上,组建呼吸疾病研究所,并拨款十万元作为科研经费。十万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一九七九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成立。钟南山出任副所长。成立伊始,呼研所条件艰苦,由于空间不足,钟南山和同事们只能在病房大楼的天台上搭棚子做科研实验。呼研所内的设备也不足,只有一台心电图机和八台国产呼吸机。

但钟南山毫不畏惧,他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竞技场上,他已经跨过一道道横亘在眼前的障碍栏,最艰辛的时刻已经过去,前景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明亮。钟南山知道,前方依旧还有障碍,或许更高、更艰难,但他的内心,满溢着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希望,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笃定前行的步伐。 oGe67DunzHiDp6hDtMkSHqL2mYHRh5V1epp2W9DgxbxVpMgfAoXQVAg0DCtQjJ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