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广场舞健康发展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

邓嘉(成都学院体育学院)

摘要: ……………………………………………………………………

在休闲时代休闲体育盛行的背景下,广场舞作为时代产物,其社会价值、时代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广场舞在风靡各大城市的过程中,其发展也进入瓶颈阶段。本文针对广场舞发展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对广场舞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

广场舞;健康发展;瓶颈;对策

一、前言

广场舞由乡村走进城市到走出国门,由空地登上舞台到登上201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它的影响力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是其他休闲体育项目望尘莫及的。据国外媒体报道,2015年我国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 [1]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广场舞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传统项目,它已不仅仅是一项健身运动,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场舞的开展情况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

二、中国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中国广场舞作为中国休闲体育时代产物,以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的休闲体育特点迅速发展。由各地区、各地域的参与者自行组织广场舞团体或协会。这些团体或协会,就性质而言属于社会自治的非政府组织,就构建方式而言属于“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组织。目前广场舞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参与人群老龄化,广场舞曲风格单一,可选择性少;没有专业的编排者和权威的认证机构,导致舞曲内容缺乏健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审美情趣的偏离性,导致大众对广场舞错位定义(广场舞就是广场大妈跳的舞);缺乏专业的培训导师,参与者健身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此外,广场舞参与团体自我管理能力和礼仪意识较薄弱,广场舞扰民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引发暴力事件,一时间“广场舞”“广场大妈”成为报章、新闻媒体、小品相声的热门话题或调侃对象。广场舞在中国已不仅仅是一项休闲体育健身项目,也是一个社会现象,甚至造成了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目前,广场舞的推广和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如何使广场舞在休闲体育大环境下发挥其全民健身项目的作用,走出发展的瓶颈,是相关部门、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制约中国广场舞发展的瓶颈因素

现阶段,相关部门、组织应根据广场舞发展的现状,借鉴国外相关项目开展的经验找出制约广场舞发展的瓶颈因素,并根据我国实情,采取有效措施,使广场舞走出发展的瓶颈阶段,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笔者根据个人研究,总结制约我国广场舞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定位不准确

在很多人眼里,“广场舞”就是“广场大妈舞”。这个称谓也是导致广场舞步入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追溯广场舞的起源,它由宗教祭祀形式,演变成古代人的智力活动,后来成为流传于人们生产劳动之余的消遣娱乐方式 [2] 。广场舞凭着健身、娱乐、易开展的功能与特点,由农村进入城市,由于它有音乐的伴奏,以舞蹈的表现形式在空地上进行,所以,当时老百姓称之为“坝坝舞”。2000年后,我国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政府组织修建了很多的广场。广场是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符合“坝坝舞”开展的一切所需,在广场上进行“坝坝舞”这项健身运动的人逐渐增多,“坝坝舞”这个称谓被“广场舞”取代。归纳广场舞错位定位之一:场地。“广场舞”的“广场”是广义的,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广场之中,它适合于操场、体育馆、形体房等任何宽敞的平地。错位定位之二:性质。从人们参与广场舞的动机来分析,健身、娱乐是参与者最大的目的和需求,所以,广场舞并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一项借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达到健身、健心、健脑、健美目的的有氧运动。错位定位之三:参与群体。广场舞并不是“大妈们”专属的健身运动,中国广场舞与世界排舞有着同样的功能和特点,是一项没有年龄界限、没有性别界限,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安全性极强的休闲体育项目,而“广场大妈舞”的错误定位,严重影响此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广场”局限了场地,“舞”错误判定其性质,“大妈”片面锁定了参与人群……这都是广场舞长期以来在自生自灭的环境下发展,缺乏权威、专业、科学的引领,导致的社会对它的错误定位。

(二)缺乏权威的组织管理机构

休闲体育在我国迅速稳定发展是社会进步所趋。广场舞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诞生,由它的功能、特点、特性而兴起,以个体为主体,尊重个人意志、个人情趣、个人需求而发展。与广场舞同步发展的排舞拥有专业化的国际组织管理机构,其发展和推广都由管理机构宏观掌控。而广场舞目前还处于自发组织管理的阶段,广场舞团体或协会尚且不具备对项目本身技术开发和项目发展的专业指引能力。201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中国健美操协会主办的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将广场舞纳入比赛项目,近几年推出了为数不多的曲目进行推广,但这样的推广力度和辐射面远远不能满足广场舞急迫需要完善和发展的需求。有学者研究发现团体性运动项目参与者来自较低的社会阶层,而个人或双人运动项目的参与者来自较高的社会阶层。 [3] 广场舞目前发展现状同样也反映出我国政府部门对底层群体及弱势群体予以的关注度较低,任其在自生自灭的环境中发展。中国广场舞已经发展到急需权威组织机构进行宏观计划与掌控时期,目前的瓶颈是事物发展进入转型阶段的信号,只有成立权威组织管理机构,制定长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所谓公共服务,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由政府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 [4]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休闲体育的和谐发展构建了不可或缺的安全网。广场舞发展至今主要是由社会基层自制的公共服务机制为自己的团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些公共服务推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社区、小团体等小众的公共利益上,并不适应大众公共利益,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科学性不强。目前广场舞公共服务具有供给非均衡性、供给内容非公众选择性 [5] ,主要体现在:舞曲风格单一、审美情趣偏离、参与人群单一、可选择性少。建设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推出的长效性,造福于1亿庞大广场舞健身人群,是中国广场舞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广场舞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所趋。

(四)场地、设施缺乏

我国目前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量为1.5平方米,以上海市为例,其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量为1.75平方米,但是中心社区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6平方米 [6] ,室内体育场地严重缺乏。场地缺乏、场租高昂,街道、小区公共空地都成为广场舞开展的场所。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是造成广场舞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

(五)参与者自我管理意识的缺乏

相关规定指出,人们在生活的公共场地开展活动,音量太大,形成噪音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休息,侵犯公共利益,涉及公共利益问题,参与者和组织者要受到规制 [7] 。部分广场舞参与者法制意识薄弱,为维护自身的体育权利,不顾及其他居民居住权利,由此发生纠纷,引起暴力事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广场舞参与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利于缓解相关社会矛盾。

(六)媒体对“广场舞”的负面影响

广场舞属于消费水平较低的休闲体育项目,参与人群多工薪阶层或收入不高的群体。由于消费能力不高,广场舞参与者多选择没有场租的公共场所,由此造成扰民问题。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对广场舞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广场大妈”成为负面标签在社会上流传。这严重损害了广场舞这一全民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社会形象,误导大众认为广场舞属于中老年女性参与的活动,是一项扰民活动,阻碍了广场舞多功能的特点在人们休闲体育生活中的发挥。

四、广场舞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中国广场舞最高权威组织机构

广场舞作为当前中国一个参与群体庞大的传统休闲体育项目,它的和谐发展应引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度关注和维护,它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专业指引和扶持。政府相关职能机构需在非功利的条件下为中国广场舞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吸纳相关权威专家组建中国广场舞委员会,树立组织发展目标,根据职能范围、责任、权利三方面,考虑在工作专业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的组织结构设计因素下成立下属各职能部门 [7] ,为项目发展提供专业的导向,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广场舞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广场舞公共服务体系

1.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对于项目的健康发展、项目健康形象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应由组织机构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避免公共主体的单一性,构建以人为本、覆盖面广、受众人群分布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各层公共服务体系,如: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市(县)级、社区(地域)级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场舞爱好者及其团队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并包含一系列科学化、专业性强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政策等。

2.确保供给产品的优质性

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应组建专业编排团队,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国广场舞编排的自由性、社会背景的文化性、浓郁的地域性、广泛的流行性、与时俱进的时尚性及元素众多的包容性等特性,在保证编排严密的科学性、实效的健身性、广泛的选择性、流行的时尚性、强大的观赏性标准下,开发广场舞舞曲、舞风、舞种、舞步的多样性,创编适合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人群、不同心理生理需求的广场舞公共产品,避免审美情趣偏离,吸引各类人群参与。构建中国广场舞网络平台,宏观地、有计划地把控广场舞的科学创作、高效传播、有序开展。

3.政府加强建设、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

政府是公共供给主体核心,政府有向公民提供服务的责任。 [8] 因此,政府应加强建设和完善城市、农村体育项目场地和设施,优化广场舞开展的环境;宣传资源共享的理念,将学校、专项场馆的场地错时错峰合理共享,扩展广场舞开展的场地。

4.参与者增强自我管理和法制意识

广场舞参与者在公共场所开展活动时,应遵循“利益最大化,损害最小化”的利益衡量法则 [9] ,增强社会公德礼仪意识。广场舞参与者应该认识到扰民这一体育权利越界的现象,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参与礼仪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具体表现在:活动开展避免在休息时段进行;开展时长控制在1~2小时;避免人数过多的聚集造成噪音及安全隐患。

5.重视媒体宣传,使社会大众更多地包容广场舞

体育社会问题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国外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体育社会问题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10] 国家政策的社会包容性,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新闻媒体也应正确引导大众对体育社会问题的舆论。“广场大妈”造就了1亿健身大军的奇迹,造就了广场舞这一中国特色健身项目,广场舞已成为一种中国社会文化象征,媒体应适当引导社会大众包容广场舞,减少广场舞的“社会排斥性”,帮助广场舞度过发展瓶颈阶段。

五、结语

目前中国广场舞在一个“江湖”自制的模式中发展,帮助广场舞走出发展的瓶颈,建立权威的组织管理机构是政府职能所在,责任所趋。政府有义务挖掘和营造广场舞健身运动的文化建设,致力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让更多的人在广场舞这一大好的健身运动中受益,并享受其中,充分体现休闲体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广场舞”只是这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进化的一个代名词。广场舞走出瓶颈还要跳出“广场”,不局限于“广场”,它应走进室内,进入健身馆,进入形体房;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进入操场;走进机关和工厂,进入“工间操”,进入职工交流会场;进入社区,进入家庭,走进人们终身体育的信仰。

参考文献:

[1]new.sohu.com/20150505/n412378182.shtml.

[2]古维秋。排舞对我国民族健身舞发展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40-142.

[3]陈金鳌。国外休闲体育教育现状、趋势及对我国休闲体育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5):90-93.

[4]王广虎。个体化社会——休闲体育的社会学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1-8.

[5]金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及原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30-37.

[6]http://baike.baidu.com/view/543252.htm.

[7]陈桥。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的法律调整——从广场舞纠纷切入[J].体育与科学,2015(1):96-101.

[8]肖林鹏。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问题[J].文化体育导刊,2008(1):10-12.

[9]周进国。国外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0-23.

[10]秦毅,陈小蓉。体育法的价值冲突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397-402. z/HkKljexCsmF62Xd9A0G3D7LP1OU+/X6hnwfV5f6m/uTD7tc3m7Qr3dCAvVL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