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城市不同体育空间中居民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
——以成都市为例

李娜娜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 ……………………………………………………………………

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日渐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源。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方法,对成都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休闲体育的相关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考察居民休闲体育时间和空间的需求,发现其内在特征与规律。结论表明:在不同的体育空间之中,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 …………………………………………………………………

体育空间;休闲体育活动;特征

一、城市居民开展社区型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和社区或与居住区关联密切的空间内,通常是以简单的活动为主,活动场所包括健身苑(点)、公园内体育设施等。通过实地考察成都市区较具代表性的居民区(东侧有翡翠城、新鸿路社区,南侧有凤凰城、天鹅湖小区,西侧有金地花园、锦城苑等小区,北侧有曹家巷社区,市中心有泡桐树社区),笔者发现这类区域内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其次是未成年人。离退休中老年是社区型休闲体育的主要参与群体,其原因在于该类人群可自由支配时间、养生意识强、居住区空间环境优越。介于中间年龄阶段(18~49岁)的人群所占比重整体较小,这与该类人群学习、工作时间较多、空闲时间较少有关。

实地考察后笔者发现社区可供居民体育锻炼的器械较少,社区活动中心人员、设备欠缺是社区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经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的数据分析,成都市居民在生活质量达到温饱水平的基础之上,居住区空间里的大部分居民都开始有意识地注重养生,主动参与休闲体育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建设与完善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所依赖的设备,是城市社区发展休闲体育的需要所在。

(一)时间特征

由于社区型休闲体育的就近性特点,参与者对出行用时方面的敏感度不强,即基本不考虑出行用时对参与休闲体育的影响。经调查,居民到达社区活动场地的时间基本在15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30分钟。在这个范围内,居民基本不考虑出行所需的时间成本。

调查发现,成都市社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在4次及以上的比重最大,占46.8%(见图1)。这些活动以散步、跑步、小球类等运动量较小、便于开展的活动项目为主。其原因与居民的居住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业余爱好等有很大的关系。

图1 城市社区型空间下居民每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二)运动场所特征

成都市居民在社区型休闲体育空间活动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近家集中和距离衰减,该空间内的参与者多数都愿意在社区范围内的体育场所进行活动。调查发现,社区绿地空间中的健身路径、小型空旷草地、社区边沿道路、广场等开阔空间都是社区居民选择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例如深受中老年妇女喜爱的广场舞运动,多数都在社区的广场等开阔地进行。成都市居民在活动空间的选择上有较强的灵活性。加之大部分在社区空间区域内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居民多为老年人,活动项目强度小、活动时间自由使得这类人群对运动场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从整体来看,社区型休闲体育场所主要特征为运动强度受空间限制明显偏弱、场地安全性偏低、运动场所普遍空间较小。当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休闲体育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完善的社区休闲体育服务势必能为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而克服社区锻炼场所紧张问题是社区休闲体育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休闲体育消费意识理应被更多人群所接受,但从场所选择来看,居民主要是到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公园广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愿意花钱进入正规体育场馆进行休闲健身消费的居民数量不多——比如广场舞的选择,既不需要花费金钱又能够享受休闲体育带来的快乐。“为健康买单”的意识还未能在居民的体育行为上充分体现。另外,社区休闲体育场地很多属于教育系统管辖范围,目前社区学校出于管理顾虑,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相当有限。因此,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利用率偏低和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足是现阶段社区空间休闲体育行为发生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社区空间内公共体育场地亟待开发。

二、城市居民开展公共型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

本次研究中笔者将城市空间内大中型体育设施空间,包括城市主题公园、生活广场、综合体育场馆,以及大型游泳场馆等界定为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范畴。近年来,城市兴建的体育主题公园成为休闲体育的新热点,它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资源,有效地缓解了全民健身场地需求问题,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经统计,成都市有成都东坡体育公园、美洲时尚体育公园、锦江体育公园、成都河水篮球公园等体育主题公园15座,为成都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了场地支持。除此之外,人们在选择场所时会更倾向于前往植被较多的地方,文化公园、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绿地,成为城市居民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要空间资源之一。目前,成都市二环路范围以内地带是城市居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个范围内对市民免费开放而且植被覆盖又比较多的开放性公园包括百花潭公园、浣花溪公园、文化公园、人民公园、南郊公园、望江公园、活水公园、东湖公园以及新华公园等。这些公共型公园在城西地带分布得最多,有5个,在城北分布得则最少,有1个。另外还有一些道路和湖畔附近空间稍大的空地和绿化区域,大体呈不均衡分布,直接影响着居民就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另外,综合体育场馆、游泳馆等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型室内体育场馆也是该类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参与此类空间活动的居民主要是希望从体育环境和运动氛围当中体验到运动愉悦感,对活动场地环境、运动氛围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对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消费并不敏感。

(一)时间特征

社区场地表现出的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偏小问题,在城市公共型空间上明显得到改善。场地空间的增加和场地规格的标准化吸引着居民在选择运动空间时“舍近求远”。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有127人选择该类型运动场所,占调查总人数的21.7%。选择该类休闲体育空间的居民中,从出发地到体育场所花费时间在30~60分钟的人所占比重最大,花费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数明显减少。此外,从调查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居民在休假时间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次数要大于工作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次数,从每日活动时段来看,选择在下午时段进行活动的人较多,特别是工作日的下午5—8点时间段,休息日的下午2—4点时间段,都是居民参与活动的集中时段。选择公共型休闲体育场地的居民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主,工作日期间下午时段也是该类人群的自由时间段(见表1)。

表1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段概率表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涵盖场所种类多,跨度大,有适合进行散步、广场舞等较低强度休闲体育活动的公园广场,又同时包含适宜中高强度运动的标准体育场馆,使参与者在运动时长方面表现出较为均衡的特点,其中锻炼时长在1~2小时的居民所占比重最大,约占32.5%(见图2)。

图2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内居民运动时长比重图

(二)运动场所特征

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以大中型体育场馆设施为主。这类体育场馆是典型的政府供给的城市公共设施,由于其规模普遍较大、场馆建设成本偏高,因此这类场所在一个城市的数量很是有限。此外,由于缺乏维护资金,部分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逐渐在向经营性方向转型,以满足运营维护的需要。即使如此,城市公共型体育空间场所的公共属性是不能改变的。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同时,寻求如何利用空间设施创造收益,达到维护和使用平衡是这类体育空间面临的难题。目前,参与该类体育空间活动的人群正在向着年轻化方向发展。这类空间参与者多以青年为主,其动机追求层次高,形式多以中高强度为主,对场地设施的内部环境和服务也有更多要求。正是因为如此,在自身追求高质量空间服务的驱使下,更多居民对出行距离因素更不重视,加上城市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前往更远距离体育空间的人越来越多。现阶段,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活动场地免费与商用相冲突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满足居民高层次休闲体育需求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是该类空间设施面临的矛盾和难题。

三、城市居民开展商业型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

以休闲体育为主要媒介,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业性休闲体育场所,组成了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空间。将城市公共型体育空间与城市商业型体育空间对比发现,参与者的社会属性基本一样,只不过参与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是一种消费行为而已。该类空间内的参与人群以追求时尚塑身、健美运动的中青年上班族为主。这类人群中大多数的人是为了保持身材、健身健美;也存在一部分人是想在工作之余通过一项休闲体育活动,来满足自身的心理愉悦感;还有一些人纯属是为了交朋结友,拓展人脉。

(一)消费特征

通过调查了解到,参与者在商业型休闲体育空间的年消费水平较其他类型空间明显较高。每年消费在500~1000元的参与者所占比重最大,为38.1%(见表2)。这进一步突出了该类空间中体育行为的高消费特征。在选择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人群当中,男性参与者主要以力量健身器械的专业健身场所和标准化室内球馆为目标场所;女性参与者多以室内瑜伽馆、健美操馆为主要目标场所,以达到减肥、塑形等目的。综观整个参与城市商业型体育活动的群体,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人占主流,他们对社会流行时尚趋势较敏感,对休闲体育场所设备、环境的要求也较高。完善的设施和高标准化的体育场所,使得该类参与人群在获得更高品质的运动体验和心理满足感后,主动为自身休闲体育消费行为买单。对比于其他体育空间类型中的休闲体育行为群体,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空间活动的参与人群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伴随休闲体育行为产生了经济消费,这也是由该类休闲体育空间的商业性特征所决定的。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场所的内部环境、建设规模以及知名度等因素决定了参与者消费水平的高低。

表2 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情况统计表(N=134)

(二)时间特征

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与城市公共型休闲体育相比,参与者在出行用时方面有类似之处(见图3)。参加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出行用时变化的原因在于这类场所空间通常在城市商业区,城市交通环境是影响出行用时的重要因素。

图3 居民到达商业型体育空间用时情况

在参与活动时长方面,选择运动1~2小时的人群比重最大,占39.5%,而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人群比重明显较小,占7.4%(见图4)。

图4 商业型休闲体育空间内居民运动时长比重图

(三)运动场所特征

商业型休闲体育空间的场所主要是一些新兴的项目场馆,譬如综合健身会所、综合游泳馆、台球馆、保龄球馆。这些场馆的地理位置多数处于城市市区范围以内,各类商业运营费用决定了其消费性特质,进而就形成了该类空间的可入性限制。为了获取更好的经营效益,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这类体育空间不断更新着自身的经营环境与运营方式。商业型休闲体育场所大多是以会员俱乐部的形式运营的,以会员卡销售作为其主要的盈利模式,其中包含终身会员、年会员或是季度会员等类型的会员年限,消费价格也有区别。通过走访该类场所笔者得知,参与者以会员居多,散客所占比重较小。另外,部分俱乐部会结合当日参与运动的会员人数的高峰或低谷时段来调整每天的收费价格,也会根据季度变化对收费价格做出相应调整。而到该类型空间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有增无减。

目前,商业型体育空间正逐渐与公共体育空间发生重叠,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被商业性运营组织入驻经营。休闲体育活动已经在我国广为开展,“居民体育生活圈”的构想也逐渐引领休闲体育产业开始走现代化、规模化,商业型休闲体育空间发展前景可观。

四、结论

在不同城市空间,居民的休闲体育参与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推进休闲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不断创新休闲体育的开展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晓生.21世纪体育功能的转变[J].体育学刊,2004(1):129-131.

[2]陈颖川。城市居民休闲化趋势与大众体育的开发和指导[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32-34.

[3]陈宝珠。发展休闲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体育文化导刊,2007(6):58-59.

[4]胡春旺,郭文革。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市场的消费阶层分析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461-1463.

[5]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卢锋。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

[7]胡春兰,赵仙伟。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3(3):32-35. SS5B82ZS2lYe+//EHRhIMIfGlYsW5x1tpl+xeFwb6VcGqQZhKH69d6eUYDgoxCW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