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山地城市(镇)(注:本书中“山地城镇”“山地城市”同用,不作区分!)所处环境与平原地区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所处山地地形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脉独特。具体来说,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地貌高程差距、自然山脉与河流水体分布等情况,还进一步影响到山地城镇的地质、气候、生物以及水环境特征,使山地城镇的生态环境较平原城镇更加脆弱。此外,在独特地形与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山地城镇的历史文脉也呈现出与平原城镇截然不同的特征。

“适应性”是一种自然界生物为求生存与发展,顺应环境而自发变化的基本生物现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生物学界。20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学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城市、人工环境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具有相互适应关系,于是将适应性观念引入对城市形态与人工环境的分析中,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系统的、共生的和动态的思维方式,适应性理念更多地将研究对象与其环境看成一个整体,从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系统地去对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与山地城市设计在过程分析、策略选择、方法制定等阶段所需考虑的问题基本一致。本书从适应性的典型模式入手,对既有山地城市设计方法进行全新的归纳、总结,试图为促进我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文脉的持续发展打开新的视野。

本书建构了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适应性思维的三种典型模式,即从动适应、协动适应和能动适应在山地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在该方法指导下,本书进一步通过对山地城市地域性影响因素以及山地城市设计要素的梳理,从与“地形”“环境”“文脉”三个方面相适应出发,将山地城市设计方法归纳为“顺、用、改,防、调、解,保、承、扬”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将地域适应性理论应用到山地城市设计中,更具现实意义。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第1章“绪论”对研究论题的提出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概念、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概述;第2章“传统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思想”对东、西方山地城镇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发展进行总结;第3章“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现状问题剖析”对现代山地城市建设与设计现状问题进行反思;第4章“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是本书研究理论框架;第5章“契合地形条件的山地城市设计”、第6章“兼顾环境特征的山地城市设计”与第7章“传承空间文脉的山地城市设计”针对山地城镇所处地形、环境和空间文脉方面提出适应性的设计方法;第8章“结语”梳理了全书的研究思路,总结了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以后的继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Az5tQXcFdZ5OCpE9+JJyENcG5G2nH8Dz+SNV1zWZgUYTfO8wGtlU61/chv4S4M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