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启示:“格物致知”的三个步骤

“格物致知”是“明明德”的落脚点,是“八目”的行动起 点(参见前文图1-1)。那么格物致知到底怎么做呢?

本书引入《易经》,用《易经》卦象来阐述大学中格物致知的逻辑和方法,“述而不作”。先看几个卦象的参考资料:

【资料:观卦——透过现象看本质】

观[guān]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二十卦。观卦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对方的本质而不限于表象,以避免因观察失误而行动错误,以致遭受损失。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天下世人通过仰观天象而获得教化。仰观大自然天象运行的大道法则,感悟时空四季交替不出偏差的道理。圣人应仿效大自然的大道法则去设立教化,让天下百姓获得教化而归顺诚服 。(对应明明德之“皆自明也 ”)

【资料:噬嗑卦——强力行动】

噬嗑[shìkē]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一卦。噬嗑为上下颚咬合,咀嚼。

噬嗑卦阐释刑罚的原则。法治是政治的根本。为排除障碍,保障善良的平民,建立及保持秩序,往往不得不采取刑罚手段。罪恶必须及早加以阻止,以防止其蔓延。应当采重罚主义,以“小惩大戒”。刑罚为不得已的手段,难免使人犹豫,遭遇挫折;然而,却又不能不罚,所以必须中正庸和,明察﹑果断,刚柔并济,坚持原则,公正执行。否则,一旦泛滥,就成了“暴政”。

【资料:贲卦——教化调和】

贲[bì]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二卦。贲,文饰、修饰。贲卦论述文与质的关系,以质为主,以文调节。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本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山下有火,一片艳红,锦绣如文。喻男婚女嫁,国政家制,都有仪礼制度,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人文关系,用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即以伦理、礼仪来规范人们的生活,用各种制度设施来维护社会制度的尊严。这正是所谓贤德君子“观乎天文,察乎时变 ”以教化世人的结果。

应当领悟,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道理,唯有重实质,有内涵的朴实面目,才是文饰的极致。此谓知本。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离为火,山下有火,火燎群山,这是贲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思及猛火燎山,玉石俱焚,草木皆尽,以此为戒,从而明察各项政事,不敢以威猛断狱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上句中的法:效法。人类讲究的是效法和顺应自然,顺应四时,返璞归真,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这一高度概括而精辟的语言,不仅是人们千古不易的养生之道,更是颠扑不破的做人做事、适道的法则,深刻地揭示了“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本源大道。所以,人们格物致知认识世界,仍然要回到自然界中,向天地自然学习,获得智慧。

格物致知第一步:仔细观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观卦 】(《易经》第二十 卦)

观察是指观察天象,通过天象获得启发,以教化人伦,对应明明德之“皆自明也”。还有“微观”,观察各种事物,甚至观察蚂蚁。归根结底是要善于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

格物致知第二步:行动,用规则保障秩序,决绝果断——【噬嗑卦】 (《易经》第二十一 卦)

谋定而后动。行动需要用规则来保障秩序。最强有力的规则就是专政工具——刑罚和监狱。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如果过于倚重刑狱,则易陷入另一个极端。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后来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暴君,都是因为法制,尤其是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法制。商鞅变法,依法治国,通过非常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子民的行为,号令统一,具有团结力和行动力。成也法,败也法,秦统一中国后,在该休养生息、该教化以柔的时候,却仍然坚持残酷的刑法制度。“攻乎异端,斯害也以”,凡事陷入“异端”,就会变成“害”,刑罚泛滥就成为暴政。

怎么办呢?《易经》其实早已提供了解决方案,下一个 卦(第二十二卦:贲(b ì)卦)即为此问题打了个“补丁”——中庸致和。

格物致知第三步:文质相辅,中正庸和——【贲卦】 (《易经》第二十二 卦)

贲卦规避了把刑罚演变为暴政的弊端。“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不能过多地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以质为主,以文调节 ”,既要有国家专政工具,还要通过教化加上文明的教育,使人民能够自觉自查,行有所止,这也是文质相辅的中庸之道,同时也符合日月星辰螺旋前进偏其反而的规律。用“文”来辅“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最终不要忘了本,就是“质”。如果能达成“文”和“质”的统一那是一种完美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稍纵即逝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多的时候是“文”和“质”相得益彰。守正出奇,灵活应变,是谓中正庸 和(中庸致中 和)。

注意:噬嗑卦与贲卦的卦象是互为相反,又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偏反能产生更大的动力。中庸的螺旋前进,是“之”字形,是最有动力的形式。就如螺纹钉与直钉比较,螺纹钉旋转前进更省力,更坚固。

X.6

所谓诚其意 者,毋[wú] 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 [xiù] ,如好[hào]好[hǎo]色 ,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 小人闲居 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 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诚其意:心意至诚。

②毋:不要。

③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

④好好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色:美女,或泛指漂亮的事物。

⑤自谦:谦通“慊”,自然而然 的(本 能)行为,与心意诚一不二。

⑥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⑦闲居:即独处。

⑧厌然:和俨然的意思近似,表示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⑨掩:遮掩,掩盖。著:显示,张扬。

⑩润屋:装饰房屋。 润身,涵养自身。心广体胖: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松弛舒坦。

【译读】

所谓诚其意,即不要自欺欺人。就像人天生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就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切都是发自本心。这种自然而然 的(本能),与心意诚一不二的行为就叫作“自谦”。所以,真君子哪怕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必定是谨慎自谦的。

小人在私下里原形毕露,缺点都暴露出来了;而与君子一起时,则俨然一位君子,把缺点都掩藏起来了,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早把你看透 了(是狼心狗肺还是真善美),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叫作相由心生,一颗罪恶的心,必定衬托不出一张阳光灿烂的脸。所以,真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必定是谨慎自谦的。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 你(人在做,天在看),严得很!”

富有可以使房屋华丽舒适,赏心悦目;品德可以涵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修为自己,使自己心意诚一。

X.7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①忿懥:愤怒。

【译读】

之所以说修身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是因为身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有所恐惧也不能够端正;有所喜好也不能够端正;有所忧虑也不能够端正。如果心思不在这里,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也会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着东西,但却一点也吃不出味道。所以说,修身首要收心、正心。

【熙解】

什么才是最有诚意?慎独。在天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在人则体现在发自内心的自觉性。《荀子·不苟》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修身首先要收心、正心。现代人走路时看手机、吃饭时看手机,做任何事情时都在看手机,这样做,走路摔到坑里,吃饭也不知饭的味道。没有收心、正心,就达不到修身。好好走路、好好吃饭就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修身。

X.8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 而辟焉,之其所敖[ào]惰 而辟焉。故好[hào]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xiǎn]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è],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②哀矜:同情,怜悯。

③敖:闲散、游逛。惰:怠慢。

④硕:大,肥壮。

【译读】

之所以说若要家庭或家族和谐,要先各修其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偏爱;对于自己看不起或厌恶的人会蔑视;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回避;对于同情的人会偏心;对于闲逛懒散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还能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看不到自家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家庄稼的好。”这就是不各修其身则家庭难以和睦的原因。

X.9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t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zhònɡ] ,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 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 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 而民从之;桀纣[jiézhòu] 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è],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出家:这里指脱离家庭,后来引申为遁世。

②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孩一样。赤子:婴孩,这里指赤子之心。

③中:达到目标。

④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

⑤偾:败,坏。

⑥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和舜,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帅:同“率”,率领,统帅。

⑦桀: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两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指上行下效暴虐之意。

⑧诸:“之于”的合音。

⑨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喻:使别人明白。

⑩“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于于归,宜其家人。”: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鲜嫩,美丽。蓁蓁,茂盛的样子。之子:这 个( 之)女 子( 子)于归,指女子出嫁。

“宜兄宜弟”:出自《诗经·小雅·蓼 萧》。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出自《诗经·曹风·鸤鸠》。仪:仪表,仪容。忒:差错。

【译读】

之所以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小家,使家庭和睦,是因为虽不能教育好家人却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一个齐家君子即使足不出户,就已经为国家教化做出了贡献。孝顺之道同样适用于事君之道;悌道可在与比自己年长的朋友打交道时推而广之;慈善之心其实适用于一切人际交往。

《康诰》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保持初心,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尚未达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了。要知道,人不可能先学会怎么养孩子了,再去嫁 人(有些事是没有先例可循 的)。

一家之内有仁德,一国也会兴起仁德;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举国处处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引领天下行仁德之风,老百姓则循风而仁;桀纣用凶暴治天下,老百姓就跟着残暴。若是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信服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不做的,同样也不要求别人去做。若自己不具备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信服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小家。

《诗经》说:“桃花艳丽,树叶茂盛,这个姑娘出嫁了,定会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成就全国人的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成就全国人的和睦。《诗经》说:“仪容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每一个人无论其身份是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等,若都各安其位,各从其法时,那么天下人就都各安其位,各从其法了。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的道理。

【熙解】

人很难做到客观,看待人或事不免带有个人的好恶,所以说若要家庭或家族和谐,要先各修其身。《中庸》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意思是木匠要做一个斧头的手柄,其实最好的模板就是自己手中的斧柄。如果你对自己斧头的手柄有偏见,那么,虽然你照着它做,你最后做出来的斧柄也会走样。近在眼前可以比照的东西,明明可以做成一样,如果心里有偏见,那么也会变成不一样了。你的好恶就在其中显现了。修身做好了,齐家有道了,就没有偏见,好比用自己的斧头制作一个和自己的斧柄一样的新斧柄,做到了知行合一,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我们如果把《论语》《大学》《中庸》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思想,“格物致知”的方法,融入我们的思想,那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就无须运用外力,也无须刻意地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让经典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真正地“及学”。

X.1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 而民兴孝;上长长[zhǎng] 而民兴弟;上恤[xù]孤 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xiéjǔ]之道也

所恶[wù]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lè]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hào]之,民之所恶恶[wù]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hè]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ù] 矣。

【注释】

①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以……为老。意思是让老人因为年老而受到孝敬。

②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以……为长。意思是让长辈因为年长而受到尊重。

③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④倍:通“背”,背弃。

⑤絜矩之道:《广雅》曰:“絜,束也。”《通俗文》曰:“束缚谓之絜。”絜也有度量的意思。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絜矩以成器。絜矩之道,即事物之间通过某种规则、法度,建立互相联络、互相牵制或互补的关系。其含义包括了现代所说的逻辑思维、逻辑结构、关系链。

⑥本句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⑦本句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瞻仰,仰望。

⑧僇:通“戮”,杀戮。

【译读】

怎么理解“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呢?在上位的人带头孝顺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长辈;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君子要坚持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你厌恶上司对待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你厌恶下属对待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你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待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你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待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你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待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你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待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些都是“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君子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君主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熙解】

“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的道理,通过译读很容易理解。本段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是契合的。

本段重点讲讲絜矩之道。

1.关注本段的言外之意,领悟不言之教

学习《论语熙解》和本书,会有双重收获。其一,学到其中的知识、道理和内涵;其二,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到的授课思路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2.絜矩之道含义

束缚谓之“絜”,絜也有度量的意思。 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絜矩以成器。絜矩之道,即事物之间通过某种规则、法度,建立互相联络、互相牵制或互补的关系。将各种规矩理顺了,形成关系链,就是絜矩之道。其含义包括了现代所说的逻辑思维、逻辑结构、关系链。 由此可见,“絜矩之道”比逻辑思维的含义更广。

笔者对“絜矩之道”含义的理解是比较独特的。比如,面对一堆破碎散乱的瓷器碎片,人们可以通过各个碎片之间的形状,逐步拼接还原出它本来的大致器型。如果拼接完全部的碎片后,发现还是缺一些部件,这时专家们还可通过既有知识,研究分析这件瓷器的年代、窑口风格、造型和花纹特点,然后仿制缺口部件,最后仍然能还原出一件修旧如旧、价值极高的瓷器精品来。

古瓷器拼接、修补背后的依据,就是絜矩之道。絜矩之道不光可以运用于古瓷器复原,还可运用于古代经典的思想还原。比如看似碎片化语录体的《论语》,其背后是有“道一以贯之”的。我们只要悟透了这条线索之“道”,就可以还原出论语整体的面貌,而不再是语录碎片。有了整体如一的认识,就可一通百通,灵活运用,学习《论语》就不用再死记硬背孔子语录了。

3.拓展:不管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能前后矛盾

不能左边说左边的道理,右边说右边的道理,前面说前面的道理,后面说后面的道理,而把前后左右的道理放在一起,发现是自相矛盾的。比如,A品牌的手机显示屏是很好的,B品牌手机的操作系统是很好的,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把A品牌手机的显示屏,和B品牌手机的操作系统放在一起,是无法合成一个完好的手机的。规格不一样的东西就不能关联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事物,谓之不成“器”。只有为各种手机制定同一种规则,让它们的大小、厚薄、接口都统一,都有一个规矩,满足絜矩之道,才能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一堆不能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手机配件,再高级也没有用,还不如一台材料最简单、功能最原始的旧手机。生活中无绝对的好与 坏(除非大奸大恶)、对与错,只有取舍与自适应。这种絜矩之道,对每个人都有启示。

X.11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 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èi] 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注释】

①本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命不易:峻,严峻高大。易:改变违背。

②此:乃,才。

③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④悖:逆。

⑤《楚书》:国史官记事的书。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的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 父(人 名)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此事记载于《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道善:顺天道而行坚持得好。

⑥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鲁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听信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知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

【译读】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做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德政施于民众则国治,失于民众则国将不国。

所以君子首要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就会产生财富,有财富就能发挥作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物来得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诰》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合道而行执行得好,则继续承担天职使命;执行得不好,则失去使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唯有把善道当作至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仁亲是最珍贵之宝。”

【熙解】

“德”是本,止于至善,后有所得,“钱、权”即“得”,是末。“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此句揭示了“本”与“末”之间的逻辑关系。历朝历代的成功人士,无不是遵循这个原则。当年,国民党围剿解放区时,很多人建议死守延安,而毛泽东主席认为,存人、失地,最终人地皆存;如果存地、失人,最终结果只会人地两失。毛主席的此番理解,正来源于此。毛泽东看重的是人,只有留“人”,保存革命的实力和火种,运动起来,无论走到哪里,最终人和地都会得到,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放到现代,可以用“伟大的价值观,必然产生伟大的商业机会”这句话来诠释。有德的企业如果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个企业的成功就是必然的结果。

这一段还要重点关注“善”的本意。

“善”存在于具体事物和具体主体之中,存在于运动、行为和变化之中,是动态的。“善道”是“器”和“道” 的(相对)完美结合状态 。(“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

任何事物都有“器”和“道”两部分,“器”是运动的载体,“道”是运动的规律。有“道”无“器”就成了虚无主义者,或者沦为玄谈;只有“器”没有“道”,就失去了灵魂,成了“死器”。只有将“道”和“器”相结合,才是人伦范畴。而“善道”是器和道 的(相对)完美结合状态。

比如汽车保养得好,各种零件的契合度就会好,汽车就处于一种好的运行状态,这就是“善”。古代文献中,国君对大臣的建议表示认可,也会用“善”字表达。于是,“善”渐渐演变成“好”的意思。再比如,自然界中有热胀冷缩的规律,所以人们在造桥、修路时都要预留伸缩缝,预留热胀冷缩的自由度空间,否则桥和路面会开裂。这属于自然界的“善”。

而对于人伦之道,朋友间若要保持最长时间的友谊,则需要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靠得越近,关系破裂得越快。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论语说“君子周而不比”。孔子评价晏子之“善”,绝不是说晏子是个“老好人”,而是点赞晏子“与人交”的智慧。晏子也有“质”的一面。X.12描述的即是像晏子这样的大臣榜样。

X.12

《秦誓》 曰:“若有一个[jiè]臣,断断 兮,无他技,其心休休 焉,其如有容 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 ,其心好之;不啻[chì] 若自其口出,寔[shí]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ào]疾 以恶[wù]之;人之彦圣,而违 之俾[bǐ] 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注释】

①《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②断断:果决坦荡的样子。

③休休:宽宏大量。

④有容:能够容人。

⑤彦圣:指德才兼备。彦、美、圣、明。

⑥不啻:不但。

⑦媢疾:妒忌。

⑧违,阻抑。

⑨俾:使。

【译读】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果决坦荡,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是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 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底里赞赏,容得下别人。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

X.13

唯仁人放流之 ,迸[bènɡ]诸四夷 ,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 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fú] 人之性,菑[zāi]必逮[dài] 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 以失之。

【注释】

①放流之:流放。

②迸:驱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

③中国:全国中心地区,与现代意义的“中国”一词意义不一样。

④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⑤拂:逆,违背。

⑥逮:及,到。

⑦骄泰:骄横放纵。

【译读】

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就是说,真仁德的人必然爱憎分 明(不做滥好人)。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不善者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该喜欢的不去喜欢,反而厌恶;该厌恶的不以为厌,反而喜欢,这是违背人本性的,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之道,必以忠信来成就,因骄奢放纵而错失。

【熙解】

以上两段原文,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善”与“善道”。而“仁亲以为宝”,也不是无原则的“仁亲”。忠信而不骄泰——我们以晏子为例。如果研究晏子在历史上的作为和经历,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老好人”,作为齐国大臣,晏子其实是个威严与温和并重的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理解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善”,有重要启示。

真正的“善”人,既能容人,也不能做“滥好人”。所谓“能恶人”,即对于一些不仁的人,应该有所惩罚或限制,比如将其流放,这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古代的“流放”制度,是保留一个人作为“劳动力”功能的最终处置手段。

【典故:晏子之善与“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代齐庄公三 年(公元前551年),齐庄公不听晏婴劝阻,执意收留了晋国的下卿栾盈,还暗中将栾盈及其党徒送入曲 沃(河南陕县南曲沃镇),组织叛乱,并乘机攻打晋国。其后不久,又对晏婴的劝阻置于不顾,仍然一意孤行,兴兵伐鲁,终于激怒了晋国。晏婴无奈,只好将家中贵重物品上充国库,其余尽散周围百姓,携带妻儿老小到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渔村,一边打鱼和耕田以维持生活,一边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齐庄公六 年(公元前548年),五月,晏婴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婴独自闯入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转念一想,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敬仰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失去民心。”这里可以看出晏子之善。

“二桃杀三士”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齐景公二十 年(公元前528年),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而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愧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这时,古冶子也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了三个威胁。

X.14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 曰:“畜[xù]马乘 不察 于鸡豚,伐冰之家 不畜[xù]牛羊,百乘之家 不畜[xù]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zhǎnɡ] 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 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①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

②府库: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

③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

④畜:养。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

⑤察:关注,这里引申为斤斤计较。

⑥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或者到夏天仍能有冰块消暑的人家,这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

⑦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⑧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

⑨长:掌管。

⑩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译读】

积累财富有条原理:要创造财富的人多,消耗财富的人少;促进财富流通,提倡物尽其用,这样,财富便会相对平衡而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财。在上位的人好仁德,而在其下位的人却不忠不义,这样的情况是没有的;好义之人不会做事有始无终;国库里的财富无不是属于国家的。

孟献子说:“豪车大宅的富庶之家,就不要 去(与老百姓)计较鸡毛蒜皮的小利了;祭祀用冰的权贵之家,就不要去做牛羊生 意(抢老百姓的饭碗);拥有一百辆兵车以上的诸侯世族之家,更不要纵容搜刮民财的家臣。搜刮民财的家臣,连窃国窃家之臣都不如。”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富为利益目标,而应该以仁义为目标。

执掌国家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要小心防范啊!若任凭他们指使去治理国家,结果是天灾人祸一起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

【熙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发不义之财。一个人不能把什么钱都赚尽了,要给别人留下赚钱的余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不要与民争利,断了别人的财路,否则会引起下层人民的嫉恨,打破社会的平衡。 ZlPl8IdZQEuzMJAWrXRpAdBxuG1KMHg0r7yGhH0wLdR5FSL+qIB6gZihuFRWUf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