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研究区概况

库车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南疆腹地,是南疆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绿洲县域。县境内北部为山区,南部为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面积占47.5%,平原面积占52.5%。北部山区的气候比较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平原区的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稀少,植被稀疏,是该县主要的农、林、牧业灌溉区。全县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平原区,该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比较频繁,是阿克苏地区东部四县的经济中心。研究区土地总面积为1357.41Km 2 。辖5个行政乡,2002年总人口为142738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为发达。农业人口比重高达67%,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农作物以棉花、小麦、玉米、水稻、苜蓿为主。由于地广人少,研究区交通不发达,有的农村至今没有通公路。2001年研究区已利用土地面积大约占总面积的58.03%,约787.71 Km 2 ,未利用土地569.70 Km 2 ,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97%。未利用土地主要是沙漠、裸岩石砾、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土地土地质量低下,土地平整工程大,水利排灌工程艰巨,垦殖难度大,投资高,收益较慢 [82]

2.1.1 地理位置

渭-库绿洲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中北部,北起秋里塔格山,南接塔里木河北岸,东与轮台、尉犁县相邻,西与温宿县接壤,是一个典型而完整的扇形平原绿洲 [83]

图2-1 研究区示意图

Fig.2-1 The map of study area

2.1.2 气候与水文

研究区属于大陆性温暖带干旱气候,依据新疆农业气候区划的分区指标属于温热区。具有一年四季分明、温差悬殊、夏短冬长、干旱少雨、风多沙大的特点。

根据库车、新和、沙雅气象站1970—2000年的统计资料,研究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0.7℃,年较差34.4℃;年平均最高气温17.9℃,平均最低气温4.6℃。最热月七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5.2℃,最冷月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9.3℃。平均年日照时间2947小时,日照率为67%;每年4月份风沙浮尘天气多,日照百分率最低。无霜期151.0~194.5天。土壤有冻结现象。

研究区北部风大,南部风小;4—7月风大,11—1月风小;北部一带盛行北风,其他地区多为东北风。北部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最大风速27米/秒;南部年平均风速2.0米/秒,年最大风速18米/秒,风大沙多,危害严重。

研究区降水稀少,蒸发量特大,平均降水量为46.5毫米,平均蒸发量达1227.8毫米,蒸降比大26.4。蒸降比有由北向南逐渐增大,从北部的20.5增大到南部的28.2。

渭干河为研究区唯一河流,是该地区灌溉的主要水源,水资源缺乏,年内分配不均,春旱严重 [52~54] 。渭干河年均径流量22.3×10 8 m 3 ,其由北向南逐渐消失在绿洲中,其水量几乎全部用来灌溉。克孜尔水库是渭干河控制性工程。该地区有大小湖泊约5处。总水面积约15平方公里。

2.1.3 地形与地貌

依据研究区的具体地形,可分为两大地貌区,大致以乌鲁木齐至喀什公路为界,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北部山区从北向南可以分为中高山区和低山区。3200米以上的南天山高山带大致呈东西向,地形尖削陡峭,顶峰常年积雪。海拔2200—3200米的中山带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高,是库车河水源主要补给区。低山区位于中高山区以南,海拔在1000—2500米之间,此区地形较平坦,切割侵蚀较浅,由于陆向沉积地层被挤压,构成了近东西向褶皱;降水稀少,地面蒸发强烈,植被稀少,剥蚀严重,是最贫瘠的山区。

南部平原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是塔里木盆地的一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延续140多平方公里,平均地面坡降为0.8‰。地貌可分为渭干河三角洲,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和洪积扇群带平原三部分。

2.1.4 地质土壤

研究区南北横跨塔里木地台和天山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接壤部位形成了库车坳陷。中条运动形成新疆的初始陆壳—塔里木雏地台,杨子运动形成稳定的陆块—塔里木地台。最新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天山、昆仑山强烈上升,塔里木盆地相对下降,构成现代地貌景观。研究区北部为古升界地层,研究区内分布有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1.中生界

分布于低山区北部。

(1).三迭系:上统以夏阔坦为中心呈半圆环行分布,厚度755米。岩性上部为绿色砾岩、砂砾岩,下部为紫色砾岩。

(2).侏罗系:下统、中统、上统多呈交错分布。下统厚度为478~675米,岩性为砂岩、砂泥岩、页质页岩夹煤层;中统厚度838~1818米,岩性为绿色砂岩、沙砾岩以及细砂岩互层、夹煤层,顶部为炭质页岩。上统厚度395~535米,岩性为砂岩、粉砂岩,顶部为红色细砾岩。

(3).白垩系:下统,中统出露于库台克里克至克孜利亚一带。下统厚度773~1157米,杨岩性上部为泥岩夹砂质泥岩,中部为泥岩,底部为厚层砾岩;上统厚度114~148米,岩性为粉红色泥岩、灰色砾岩夹砂岩。

2.新生界

(1)第三系:分布于西起渭干河东至依奇克里克的狭长地带。渐新统出露较少,厚度125~176米,岩性为红褐色砂质泥岩、砂岩夹石膏层,底部为砾岩。中新统厚度为100~1909米,岩性为红褐或者灰绿色泥岩、砂岩、褐红色砾岩、砂砾岩并含石膏。上新统厚度为400~2170米,上部岩性为灰褐色粉砂岩夹砾岩以及砂质泥岩,下部为黄褐色砂质泥岩夹砂岩。

(2)第四系:广布于低山区和全部平原区,下更新统分布于广大低山区,面积较大,厚度1300~2000米,其岩性为胶结的灰白色巨厚状砾岩,夹砂岩透镜体。

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多分布于低山区的河谷沟壑处,高山区也有少量分布,其中中更新统的厚度为10~110米,岩性洪积层为半胶结的砂、砾石,冰渍层为泥砂石;上更新统厚度小于100米,岩性洪积层为砂砾卵石,冰水冰积层为砂里砾石、砂卵石、含砂亚砂土或者亚粘土,冰积层为你砾石。

全新统分布于整个平原区和低山区的河谷中,厚度最深超过400米,岩性山区为砂砾卵石、土质砂砾石、泥砾石;平原上部多为亚砂土、砂壤土、亚粘土、粘土,下部为砂卵砾石、砾质砂、砂、互层,并夹有亚砂土、砂壤土或亚粘土夹层。

2.1.5 水文地质单元分带

如表2-1和图2-2所示,研究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成三个水文地质亚区,五个地质段。

(1)冲积洪积扇上部淡水带(I1)

分布于研究区上部,却勒塔格山边缘。这里是径流补给形成区,径流通畅,潜水水位埋深不小于2m,由北向南渐浅。潜水主要接受河流渗漏补给、潜流补给,径流排泄,矿化度较小,在地下水水化学分带上属于淡水带。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I—SO 4 —Ca—Na。土壤几乎没有盐渍化现象的发生。依据地下水埋深、岩性、地下水矿化度等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地质段—I 1a 和I1b。I1a地下水埋深大于3m,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5g/l,土壤岩性为亚砂土;I1b地下水埋深2~3m,地下水矿化度1~3g/l,土壤岩性为亚砂土和亚粘土。

(2)冲积洪积扇倾斜平原上咸下淡水带 (I2)

分布于研究区中部。潜水埋深不大于3m。潜水主要接受上游潜水径流补给、河水渗漏补给,主要是径流排泄;承压水以接受上游侧向径流补给为主,又以径流为主要排泄形式,潜水和浅层承压水矿化度1~3g/l,深层承压水小于1.0g/l,在地下水水化学分带上属于上咸下淡水带。潜水化学类型为SO 4 —CI—Na—Mg,浅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SO 4 —CI—HCO 3 —Na—Mg,深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I—SO 4 — Na—Ca。依据地下水埋深、岩性、地下水矿化度等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地质段—I 2a 和I2b。I2a潜水埋深大于2~3m,潜水矿化度1~3g/l,土壤岩性为亚砂土、粉质亚粘土,土壤发生轻度的盐渍化;I2b地下水埋深1m左右,地下水矿化度大于3g/l,土壤岩性为亚砂土和亚粘土,土壤发生了严重盐渍化。

(3)冲积洪积扇下部上咸下淡水带(I3b)

分布于研究区下部。潜水埋深小于2m。潜水主要接受上游潜水侧向径流补给、农田灌水渗入补给以及洪水期河水渗漏补给补给,以径流和蒸发为主要排泄形式;承压水以接受上游侧向径流补给为主,径流形式排泄。潜水矿化度3~10g/l,浅层承压水矿化度1~3g/l,深层承压水矿化度小于1.0g/l,在地下水水化学分带上属于上咸下淡水带。潜水化学类型为CI —SO 4 —Na—Mg或SO 4 —CI—Na—Ca(Mg), 浅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CI —SO 4 —Na—Mg, 深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CI —SO 4 —Na或HCO 3 —CI—Na—Ca。土壤岩性为亚粘土,发生了严重盐渍化,形成大面积的盐土。

2.1.6植被

盐渍化土壤的植被为多汁肉质盐生灌丛和泌盐植物,主要有盐穗木、盐节木、盐爪爪、骆驼刺、黑刺、柽柳及胡杨。这些植被含有大量可溶性盐分,残落物和残体经矿化分解归入土壤,可加剧土壤积盐过程 [85] 7Z2/k8WLoHJq5z7is8ORrue4oa2jgwmlnq70MS0jAjSDTktgI8H32Db9RA8g+z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