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空间布局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对地理空间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中国与沿线沿路国家的贸易往来得到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倡议的合作重点。“一带一路”涉及国内18个省份、多个重要城市,它们遍布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多个区域。“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不同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从中观层面来看,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推动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如1979年设立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特区,通过减免关税等措施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因地理区位上远离海港地区,所以中西部在地理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劣势,使得区域内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空间对企业出口影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城市空间的变化带动城市内部企业活动、人口、交通、出口等多种因素的联动反应。其中,出口企业在城市内部的活动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领域,出口企业所在城市的区位及其内部的空间布局对于企业出口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背景,本书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内部地理如何影响企业出口行为。本书将核心问题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企业选择遥远或邻近出口目的国的影响机制是什么。第二,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企业出口到遥远国家或邻近国家的出口强度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在使用的经验数据方面,本书综合了2000—2007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及CEPII数据库,根据企业地址搜集并锁定企业的经纬度坐标数据,从而确定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区位。本书通过这种数据的合并与整理,获取企业的内部地理空间区位的基础数据。

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基于以下两大层面:将核心研究问题进行分解,转化为可供理论推导和经验验证的细分问题。本书研究内部地理与企业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企业选择出口到遥远国家或邻近国家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企业出口到遥远国家或邻近国家的出口强度的影响。

根据H-O-冯·杜能模型及Redding-Venables理论,本书拓展了可解决本书核心问题,即企业内部地理区位与企业出口行为的关系问题的理论模型。本书进一步论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推导相关结论和理论观点。根据理论和经验研究议题,本书整理了相关的文献,找寻文献存在的研究空间和本书的边际贡献,从而进一步凸显本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贡献。基于上述逻辑,本书整体的结构与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核心问题。本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介绍了全书的研究背景。宏观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对国内企业空间位置布局的需求;中观层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出了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解决路径的需求;微观层面,企业发展与空间竞争,提出了对城市区位与内部空间充分利用的需求。基于上述背景,本章明确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制造业企业内部地理区位如何影响其出口行为。本章将核心问题进行了分解:第一,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其选择遥远或邻近出口目的国的影响机制是什么。第二,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其出口到遥远国家或邻近国家的出口强度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第二章回顾相关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本章总结了微观层面城市空间的研究成果、宏观层面内部地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成果等,并围绕上述主要领域做出系统性的整理分析,为本书其他章节提供了研究基础。

第三章概述中国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情况。本章重点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着力从工业发展空间历史、工业布局和产出现状、出口地理区位分布及其他与工业经济空间布局相关的特征事实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本章引用了反映中国工业发展的事实数据对工业空间发展进行阐述,初步认识中国不同区域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工业经济在国内的区位分布。

第四章研究企业内部地理区位与出口行为的理论模型。本章首先分析了内部地理与国际贸易活动理论的研究背景,重点介绍本章理论框架所借鉴的两个基础模型,分别是Venables-Limao(2002)及Redding-Venables(2003);其次,对已有模型进行充分解读,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模型进行合并与拓展,得出本书研究的理论框架;再次,在拓展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将其与现有内部地理和国际贸易行为的模型框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本书的理论框架与已有模型框架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本国不同区域的厂商出口到遥远和邻近国家贸易活动的理论预测与特征。

第五章就内部地理对企业出口到遥远或邻近国家的选择的影响进行经验研究。基于第四章理论模型的推导,本章提出经验模型,使用Logit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制造业企业与海港距离越远,出口到遥远国家的概率越大。企业出口行为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远离城市中心的企业,更有可能出口到遥远的国家。相比于其他运输方式,企业使用铁路运输,更有可能出口到遥远国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其选择出口到邻近还是遥远国家无显著影响。

第六章研究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出口到邻近国家和遥远国家的出口强度影响的差异性。出口强度是出口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章是第五章研究的重要延伸,基于第四章理论模型预测,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方法。研究发现,企业与海港的距离越远,出口到遥远国家的出口强度越大;但是,企业与海港的距离对其出口到邻近国家的影响不显著。企业出口到遥远的高收入国家,与出口到遥远的低收入国家相比,出口强度更低。企业出口到邻近的高收入国家,与出口到邻近的低收入国家相比,出口强度更高。另外,企业在城市的内部空间位置对其出口到遥远和邻近国家的出口强度的影响都显著为负,也就是说企业布局在城市外围,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出口强度反而低。从外部地理角度来看,目的国所在地区产生的区域效应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强度影响不同,亚洲和非洲对中国企业出口强度产生正向影响;但是,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则因市场竞争激烈,对中国企业出口强度产生负向影响。纯出口型企业对内部地理区位的依赖性更强,更有可能布局在距离港口较近的地区。

第七章总结全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本章全面总结了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及实施策略;同时,还提出了全书研究的一些局限及未来可继续拓展的研究方向。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将H-O-冯·杜能模型及Redding-Venables模型进行简单拓展,论证了在地理异质性的条件下,将H-O-冯·杜能作为Redding-Venables模型中的生产端,将在不同内部地理区位生产的产品融入Redding-Venables模型,并分析在需求端变化的外部地理条件下,明确内部地理不同的生产者的出口行为。本书证明了内部地理与外部地理特征共同影响出口行为的机制,论证了企业在国内的地理区位对企业的出口行为产生影响,解决了企业国内分布与出口方向的关系问题。

其次,本书提出了企业-国家层面的出口行为研究方法。本书的研究是基于出口企业和出口目的国配对产生的样本数据,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出口国内部地理和进口国的国家特征进行结合。在经验研究中,这种方法可有效控制内部地理和外部地理特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关于企业出口行为的研究。

最后,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本书提出了一项助推内陆企业走出去,解决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可能的措施:铁路口岸的建立将有利于中国中心地区的转移与扩散。建立铁路口岸,中国的中心地区不再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铁路口岸也将成为中国的中心地区,这将有利于中国内陆地区的发展。

本书研究主要发现:内部地理区位靠近港口地区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到邻近国家。内部地理位置处于内陆地区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到遥远国家。与海港的距离越远,企业出口到遥远国家的出口强度越强。企业与海港距离对其出口到邻近国家出口强度的影响不显著。铁路运输对企业选择出口到遥远国家的影响较为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内陆地区的企业出口到邻近国家的现象,这是由于内陆地区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与运输密集度介于“完全内陆”地区与“完全口岸”地区之间,造成内陆地区存在企业出口到邻近国家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违背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本书并没有否认内陆地区存在要素密集度与运输密集度介于“完全内陆”与“完全口岸”的中间状态的产品。本书的重要目的是通过理论机制,解释实际的贸易活动中不同内部地理范围内一些出口企业的行为。

关键词 :内部地理;海港距离;目的国选择;铁路运输;出口强度;区域效应 P4HVhXSTXfNIphl7CC81snD5vYxmaGMvC2X5NrOdYBOPo8YX+DmJMvRR/3Iiz/8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