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在讨论造型艺术问题时,曾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他写道:
很清楚一,幅画或一尊雕像越是反映出自然的样子,那么它对秩序和对称原则的自动展示也就越少。相反,某个结构越是有序地加以安排,它对自然的模仿也就越少。……自然主义方面的增多必然意味着秩序安排方面的减少。( Norm 94)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绘画艺术,但对各门艺术都是适用的。实际上贡布里希指出了艺术中两极对立现象:一极是再现的事物,另一极是再现的手段,或者用更为宽泛的概念,一极是再现的内容,一极是再现的形式。重要的是,这两极之间具有显而易见的抵触或排斥关系。越是逼真地再现事物的自然外观形态,那么如何再现的形式和媒介就越是被遮蔽了;反之,越是凸显艺术的再现方法和技巧,再现的自然也就变得不那么直观醒目了。在我看来,贡布里希所指出的这一复杂关系,从一个方面触及现实主义当代观念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设问:现实主义内部是否也存在着这两种不同取向呢?历史地看,大致可以说19世纪下半叶以前的现实主义,可统称为古典现实主义(或传统现实主义),其关注的重心不在艺术自身而在艺术之外的现实世界,因而倾向于追求逼真地、镜子般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此后的当代现实主义则更加注重艺术再现的形式、技巧和方法,便把关注的重心从再现的现实本身,转向了再现的艺术表现性。这是当代现实主义范式转型的主要特征,福楼拜和库尔贝则是这个转变的重要分野。具体说来,这一范式转型可描述为从艺术再现现实,转向现实的艺术再现,前者聚焦现实,而后者彰显艺术。正是这一深刻转变,导致了当代现实主义遭遇再现危机。反过来,也正是由于再现危机的出现,导致了当代现实主义不再拘泥于古典传统,日益转向新的形态。历史地看,这一矛盾其实始终存在着,哲学家古德曼(Nelson Goodman)在谈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叙事时,就曾指出有两种历史叙事,“一种是不排除战事却突出艺术的历史;另一种是不排斥艺术却聚焦战事的历史。这一风格差异亦即重心有所不同,它向我们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文艺复兴的世界”(101-102)。但是,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在当代现实主义的语境中,这一矛盾尤其明显地呈现出来,当代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强化了这一矛盾,这使得艺术家对艺术再现有了更加自觉的意识,更加主动的探索。
再现危机语境下的当代现实主义,受到了许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现代主义及其先锋派。19世纪后期,王尔德就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越是模仿性的风格越是不能再现时代精神,反倒是越抽象、越理想化越能揭示出时代精神。他认定过于专注现实生活必定会拘泥于琐屑的细节而单调乏味,而古老的说谎的艺术在当代日益衰落了,因此有必要大力恢复,“最后的启示是,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目的”(144)。现实主义其实一直存在着某种张力。一方面是努力模仿或再现艺术之外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全力营造艺术的氛围和精致的形式。这两方面在历史上曾经是统一的,精致的艺术形式是为了逼真地再现现实。然而到了王尔德的时代,两者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追求前一方面被认为是过时的观念,所以王尔德的结论是:“文学总是居先于生活。它不是模仿它,而是按照自己的目的浇铸它。”(129)
到了20世纪,诸如此类的说法随处可见,几乎成为当代流行的艺术观念。俄国现实主义明确提出了文学性的观念,认定文学本质就在于其形式和技巧里,尤其是诗意地使用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技巧。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在于可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它的存在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更像石头。……艺术是对表现事物之艺术技巧的体验:被表现的事物本身并不重要。”(741)如果我们把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和贡布里希的判断结合起来,就不难发现为什么现实主义在当代会遭遇到新的挑战和范式转型。贡布里希是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指出绘画所再现的自然外观与其再现的技术手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斥性。逼真再现自然外观的画作,观者的目光就会被所再现的事物吸引,因而忽略了再现的技术和形式;反之,当艺术家突出技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要素时,被再现的自然或现实事物便退居背景而不再是被关注的重心,两者关系是一方多则另一方必少。而什克洛夫斯基则强调艺术技巧和形式的重要性,他直言艺术乃是对表现事物之艺术技巧的体验,意在强调文学的“文学性”,一种艺术化的匠心所在。至此,我们的讨论进入了表征危机对当代现实主义范式建构的一个重要层面,那就是相对于古典现实主义,当代现实主义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技巧和形式,它不再把逼真地再现现实当作艺术的唯一主旨,从单纯关注再现什么,日益转向了如何艺术地再现。正是在这里,我们才能理解当代现实主义之所以会走出古典现实主义的窠臼,颠覆了许多天经地义的古典现实主义规范,是在富于革新和实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贝尔(Daniel Bell)在概括现代主义运动的特征时,把“对创新和实验的推崇”作为三大基本特征之一(30),以此来说明当代现实主义,我以为也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