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在调节经济中的杠杆作用,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和弹性化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汇率经历了3次重要改革,分别是1994年汇率并轨、2005年“7.21”汇改和2015年的“8.11”汇改。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后,中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的20多年里,中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增长迅速,除了个别年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双顺差”。很多研究者认为,这种独特的国际收支结构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类型有关(余永定,2010;余道先和王云,2015)。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增加,同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吸引FDI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FDI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外资与中国本土生产要素结合,形成比较优势,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即“出口导向型FDI”。中国对外开放采取区域非均衡的发展模式,因此,FDI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指引下,FDI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随着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汇率对FDI的影响机制和程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Kohlhagen, 1977; Goldberg and Kolstad, 1994; Dixit, 1997)。2005年“7.21”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步入小幅升值的轨道,但是一直到2014年第1季度,中国仍一直保持国际收支的“双顺差”,FDI成为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重要来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各国经济都面临结构调整,中国也面临建立全新的对外开放新体制的重任。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双向投资,是中国融入全球化新进程,实现内外经济平衡的核心内容。2014年第2季度,中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在近20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不少观察家认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赤字”可能成为中国国际收支的“新常态”。2015年8月11日,中国再次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是很快出现了人民币大幅贬值。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逐步调整了中间价形成机制。当前,以市场化和弹性化为目标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仍然在探索过程中。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外贸和外资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和GDP都有突出贡献的FDI的影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本文旨在从微观角度分析汇率变化对不同类型FDI流入的影响,探索这一影响的地区差异和行业特征,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引进外资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垄断竞争条件下简约的一般均衡两国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企业产品外销比例,分析汇率对FDI流入的效应;在实证分析中,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作为样本来源,构建地区面板和行业面板,运用门限回归模型探索汇率变化影响FDI的区域和行业特征;为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进一步调整外资流入的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克服人民币汇率浮动恐惧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理论模型构建,第四部分为FDI流入状况、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第五部分为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最后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