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是关于环境的空间设计。“环境”一词指的是周围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的概念表述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空间设计是对物质空间的统筹安排,可分为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包含园林设计、街道设计、滨水区设计、城市设计等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聚居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学者对于国外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的分析研究也日益增多,同时,一些国外代表性的著作也翻译引进到国内出版,这对于国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我国学者对日本室外环境设计研究较多的方向集中在造园领域。如张十庆对日本造园代表作《作庭记》的内容和编写背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同时分析了寝殿造等传统园林的做法特点。 章俊华 、刘庭风等对枯山水 、神社园林 、书画式园林 等日本造园历史、风格与手法 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介绍 。刘庭风、曹林娣还从哲学 、人物、著作 、文化 的角度对中日园林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对于日本近代环境规划设计领域,我国学者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滨水区规划、城市设计、景观法方面。如卢永春梳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滨水区开发的类型,探讨了其空间设计的特点和建筑师的作用。 许艳玲等对中日滨水景观设计进行了比较,发现日本滨水景观设计更加重视生态保护。 城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展起来的,在街区环境风貌的形成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武君最早在《国外城市规划》期刊上刊文介绍日本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王建国对日本最早全面采用城市设计制度的城市——横滨进行了研究,对城市设计理念与机制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黄大田以千叶县幕张湾城为例,分析了城市设计运作模式,明确了多层次设计协调的作用。 日本《景观法》是21世纪初出台的全国性的景观控制与建设法规,其一出台即受到我国学者的瞩目。马红等对《景观法》的形成过程和实施体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刘颂等在对《景观法》细致解读的基础上,重点从立法、管理、评估、公众参与角度提出了对我国环境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启示。 肖华彬等则从城乡环境风貌和景观资源空间管治的角度分析了《景观法》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除了我国学者的研究以外,日本学者的一些关于环境设计的著作被翻译、引进到我国。如卢原信义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学》中,对街道空间的美学特质和设计方法理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尤其是重点分析了日本的街道空间特征与设计对策。 白幡洋三郎的著作《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重点梳理了日本都市公园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公园设计与建造的特点。 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环境设计理论体系。
设计师的思想与手法对环境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环境设计领域中日交流日益频繁,日本设计师及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如章俊华系统介绍了佐佐木葉二 、长谷川浩己 的作品与思想。枡野俊明 、石胜造园所的作品集 也直接引进我国,在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环境设计学科实践的发展。
总体上看,对于日本环境设计的考察,我国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而环境设计作为户外空间控制的基本手段,应该建立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环境论基础上。本书从国土、区域、城市、街道、造园等不同的尺度对环境设计展开探讨,分析日本环境设计经验得失,为我国环境设计学科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