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古代都城空间营造

日本都城是政权中心,即天皇居住的城市。古代日本天皇居住的场所称为“宫”。宫的营造最早从推古朝(593—628)开始,至天武朝(672—686),经历近1个世纪时间,基本上是围绕飞鸟地区建造的。飞鸟地区位于今奈良县附近,奈良盆地东南部,交通便利,是日本古代王权的中心所在。这一时期建造了大量的宫和佛寺。主要的宫包括小恳田宫、百济宫、飞鸟板盖宫、净御原宫等,佛寺有飞鸟寺、法隆寺、百济寺等(图1-1)。

图1-1日本古代都城位置(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

7世纪后半期,建设活动向北方的藤原地区发展,由于聚集了大量的贵族住宅、寺院、相关设施,逐渐形成了倭京。倭京的城市结构相对涣散,贵族依靠自己的势力范围划分宅地,不能体现天皇的中心权威性。进入持统朝(690—697),以原来倭京为母体,按照条坊制的原则建造藤原京(新益京)。 此后,都城建设顺应日本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要求,先后建造了平城京、长冈京、平安京。

日本古代都城中,藤原京以中国北魏时期洛阳(图1-2)、平城京以唐朝长安城(图1-3)为原型建造。唐文化和制度对日本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唐朝长安城作为当时东亚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其城市格局采取中轴对称格局和坊里制。城市主要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核心区域,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治事务的地方,同时也是国家统治机构和禁卫部队的驻地。

图1-2北魏洛阳城平面(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史纲",经过作者改绘)

图1-3唐长安城平面(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朱雀大街北接皇城,与天街构成南北方向中心轴线,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外郭城是住宅区,也是城市商业活动所在地,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采用坊里制。城市居住区分为109处坊,朱雀大街以东为54坊,以西为55坊;东西各设置一个市肆,作为商业活动场所。北魏洛阳和唐长安城均继承了《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的城市营造理念,对日本都城营造具有深远的影响(图1-4)。

图1-4周都城平面(图片来源:《城市规划原理》,经过作者改绘)

藤原京是日本最早的规划都城,位于奈良盆地南部,三面环山,城市被下道、中道、横大路、山田道围合呈方形,东西、南北长度均为5.3千米,其核心区为藤原宫。藤原京采用规整的条坊制度,以大宝令规定的750尺为基本尺寸划分条坊。朱雀大路北接藤原宫,形成南北轴线。 藤原宫呈方形,东西925米,南北907米,四周墙壁环绕,内外均有壕沟,每边开三门。朝堂院、大极殿、内里自南往北形成中心轴线。朝堂院是举行仪式的地方。朝堂院以南有一对朝集殿,共同构成外朝空间。大极殿院的中心建筑为大极殿,面阔9间,是天皇处理朝政的地方,是整个藤原宫的中心建筑,也是日本当时最大的建筑。内里是天皇居住的场所,四周分布着官衙地区。 (图1-5—图1-6)

图1-5藤原京平面(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

图1-6藤原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

藤原京三面环山,地形和面积有所局限,不能充分表现天皇权威,也无法适应人口的增长。708年,元明天皇开始在奈良盆地北部的“平城之地”建造新的都城。710年,将都城迁移到平城京。

平城京东西长5.5千米,南北长4.8千米,包括左京、右京和外京三个部分,总面积是藤原京的三倍。平城宫位于城市北端中央,东院(含东院庭园)向东侧凸出。朱雀大路为南北方向主要干道,从平城宫朱雀门向南直到罗城门,形成南北轴线。朱雀大路以东为左京,以西为右京,左京东北部向外凸出部分为外京。

平城京沿袭了藤原京的条坊制,南北走向的大路称为“坊”,共有11条,其中左、右京各有4条,外京3条。东西走向的大路称为“条”,共9条。条坊大路相隔距离约为532米。条坊大路相交形成的街区单元也称为“坊”,每坊被东西、南北三条道路细分成16坪(町)。(图1-7)

平城京总人口约10万人。宅地的分配延续了藤原京的做法,即根据等级、官职分配宅地。最大的长屋王宅地面积为4町,一般民众的宅地面积为1/32町~1/8町。左京与右京各设置一处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市位于城区的南部,各占地4町,与水路相通。 由于信仰佛教,平城京内分布很多寺院。从藤原京迁移来大安寺、药师寺、兴福寺、元兴寺等,又新建了东大寺、法华寺、唐招提寺、西大寺等。

图1-7平城京平面(图片来源:《世界城市史》,经过作者改绘)

平城宫位于城区北部中央、朱雀大路北端,呈方形,每边长1 080米,东北部向外凸出,四周宫墙和壕沟环绕,每边设门3座,共设置12座城门,朱雀门为正门。平城宫内主要为朝堂院和内里。朝堂院是天皇和百官进行仪式和祭祀的场所,正殿为大极殿。内里为天皇居住的场所。内里、大极殿、朝堂院、壬生门形成南北轴线。西宫位于内里西侧。朝堂院以东为东院和杨梅宫。 西宫、东院均建有庭园。(图1-8)

图1-8平城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

奈良时代末期,围绕着皇位的继承,日本皇室政治斗争激烈。恒武天皇即位后,实行新政,扫除异己,并着手建设新的都城——长冈京。

长冈京位于京都盆地西部,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城区为矩形,采取规整的条坊制,东西8坊,南北10条,朱雀大路为南北中轴线。长冈宫位于城区北端中间,内部有朝堂院、大极殿、内里;长冈京基本延续了平城京的格局,但是取消了凸出的外京部分(图1-9—图1-10)。 长冈京并未全部建成,由于皇宫连续发生凶灾,疫病流行,恒武天皇废除长冈京,将都城迁往平安京。

图1-9长冈京平面(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

图1-10长冈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

平安京位于京都盆地北部,东临吉田山、鸭川,北临船冈山,西为双丘,西南有桂川流过。城区为矩形,南北长5.2千米,东西长4.5千米。朱雀大路将城区分为左京和右京(图1-11)。城区的规划延续了条坊制。道路将城区分成规整的棋盘状街区,共9条8坊72个街区。每个街区坊划分为16个町,每町为方形,边长120米。宅地的划分以四行八门制为标准(图1-12)。即每町被南北8门、东西4行细分为32户。

朱雀大路为南北方向中心大道,南接罗城门,北达平安宫正门朱雀门,形成南北向中心轴线,道路宽度为83.2米,两侧种植柳树。南北方向大路宽度约为30米,东西向大路宽度约24米,小路约为12米。

图1-11平安京平面(图片来源:《世界城市史》,经过作者改绘)

图1-12四行八门制(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

平安宫位于城区北部中央,东西约1 100米,南北约1 400米,宫墙环绕,开14座宫门。东侧为上东门、阳明门、待贤门、郁芳门,西侧为上西门、殷富门、藻壁门、谈天门,南侧为皇嘉门、朱雀门、美福门,北侧为安嘉门、伟鉴门、达智门。平安宫内主要是内里、朝堂院、丰乐院以及其他官衙机构设施和附属生活设施(图1-13)。朱雀门是南正门,北侧为朝堂院。朝堂院又称为八省院,是朝会、仪式的空间,其中心为大极殿,前面对称排列12座朝堂。朝堂院以西为丰乐院,用于举行节日庆典和宴会。朝堂院东北为内里。内里以西为中和院,是祭祀皇族祖先的地方。内里、朝堂院、丰乐院共同构成天皇的居住、工作和礼仪空间。

图1-13平安宫平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

内里是天皇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东西长170米,南北长215米,四周墙壁环绕,设置6座宫门。内侧有回廊环绕,回廊设置12处阁门,警戒森严。紫辰殿、仁寿殿、承香殿、常宁殿、贞观殿形成内里的南北方向中心轴线,其他建筑物基本对称布置。内里南半部分为南庭,南庭以北为紫辰殿,东西两侧有宜阳殿、春兴殿、校书殿和安福殿,形成内里公共的空间。紫辰殿以北为仁寿殿、承香殿,和东侧绫绮殿、西侧清凉殿共同构成天皇的私人空间。仁寿殿以北以常宁殿为中心,形成皇后和后宫的居住空间。 (图1-14)

图1-14平安宫内里平面

(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

日本古代有5畿7道68国的行政区划,国是地方行政单元,其中心城市为国府,由国司进行管理。国府相当于地方都城,与都城一样,基本上采用条坊制,棋盘状规整布局,但是规模比都城小得多。重要的国府有出羽国府、陆奥国府、下野国府、武藏国府、相模国府、近江国府、因幡国府、出云国府、土佐国府、肥后国府、肥前国府、播磨国府、讃歧国府、萨摩国府、筑后国府、大宰府、周防国府、美作国府等(图115)。国府行政中心为国厅,行政长官为国司,行政设施称为曹司。

图1-15国府分布(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

日本为了保证其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利益,接待中国来的使节商团,同时也为了有效控制西海道各国,于689年在大宰府(今福冈县大宰府市)设置了行政官衙。大宰府因此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府。大宰府空间格局呈规整的矩形,采用条坊制,南北22条、东西12坊。国厅位于城区北端中央,西为藏司,东为学校院,学校院以东为观音寺。 (图1-16)

图1-16大宰府平面(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 5G1AgbnNnSDydUGjFiSArpuy7bVFpF/5CZ8ovZ3mnDd2RmZokjgCG+N04ru0G9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