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供应链的“输赢”

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或经济话语权、一个地区的贫富程度、一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与供应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各地区主管经济发展的官员、企业的掌舵者,都要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供应链输,则满盘皆输,供应链赢,则发展潜力及后劲无穷。

1.1 国家间竞争的供应链较量

日美汽车贸易战以及各国“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变化均说明了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供应链的竞争。

从供应链视角看美日的汽车贸易战

美日双方在汽车领域的贸易战,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日本拥有完整且不断升级的汽车供应链体系,日本汽车仍旧风靡全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工业特别是汽车产业快速崛起。1980年,日本的汽车年产量就已突破1100万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日本汽车以卓越的性能和节油特色,受到全球市场的欢迎。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达到200万辆以上,这对美国的汽车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的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三大汽车公司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亏损。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并决定进行干预。

美国从1981年开始对日本汽车的整车进口采取限额政策。1981年是168万辆,1982年是193万辆,1993年是230万辆。到了1994年,日本出口美国的汽车数量又被迫降低到165万辆。从2007年开始,美国开始利用日本汽车出现的一些质量瑕疵来打压日本汽车,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就是在2007年从美国开始爆发的,并持续了数年时间。即便美国对日本汽车进行打压,同时大力扶持美国本土汽车品牌,可一旦放宽限额,日本出口美国的汽车数量就会增长。2017年,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达243余万辆。

从全球汽车销量来看,近年来日本汽车一直占据领先地位。其中,丰田在2013年—2017年连续5年,每年的销量超过1000万辆。日本汽车的成功可以归功于丰田模式在汽车供应链方面的长期积累。虽然日本汽车比较依赖全球市场,但由于其供应链从整车研发设计到零部件供应再到整车组装调试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所以不会因为受到美国的打压而伤筋动骨。

从供应链视角看全球产业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差不多每隔20年就会发生一次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或地区完成了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和升级,从而走向现代化;有的因为没有及时完成对供应链的构建和升级,最终被其他更具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替代(见图1-1)。

图1-1 全球产业转移示意图

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美国将钢铁和纺织等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向德国和日本转移。德国和日本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成功地构建和升级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迄今为止,德国和日本仍旧是制造业和经济强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亚洲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脱颖而出,成为“亚洲四小龙”。就目前来看,在制造业供应链的升级方面,韩国做得更加出色,并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把制造业转移至我国沿海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经过30年的发展,在珠三角、长三角及沿海的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供应链生态(1.2节将进一步介绍)。我国沿海地区能够成功承接这一轮产业转移,与我国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初等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供给充分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

第四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10年左右,部分制造业向我国内陆地区和周边国家(如越南、泰国、印度等)转移。我国内地及周边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一般,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应用供应链思维来做好产业集群的构建(1.2节将进一步介绍)。

从供应链视角看“世界500强”企业的变迁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好坏,除了看GDP,还可以看各个国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见图1-2)。“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表面上依赖于市场或资源垄断,实际上依赖于完整的供应链生态以及有组织的价值创造。

图1-2 中美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变化对比

《财富》杂志在1995年正式推出“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排名依据是企业的年度营业收入。1995年,中国仅有3家企业上榜;美国有151家企业上榜,位居世界第一;日本有149家企业上榜,位居世界第二。

在2019年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企业的数量已达到129家,超过美国的121家,位居世界第一。多年来,我国构建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及制造体系,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供应链生态逐渐完善,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也使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逐渐增强。

1.2 区域经济的供应链生态

一个地区的贫富程度与当地的产业有关,凡是经济发达的区域都构建了自己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供应链生态。本节将从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两个方面来探讨供应链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产业集群与供应链

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三个省份浙江、广东和福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性的供应链生态,这让当地经济产生了滚雪球式的规模效应,凝聚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竞争力。

浙江省民营经济最有特点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温州,另一个是金华的义乌。

温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县域产业集群:乐清(县级市)的断路器,瑞安(县级市)的汽车、摩托车零配件,鹿城(区)的皮鞋,永嘉(县)的泵阀,瓯海(区)的眼镜,龙湾(区)的制笔。每一个产业集群都是一个非常完整且高度互动的供应链生态。以乐清的断路器产业集群为例,一个断路器根据型号不同有数十个至数百个零部件,整条供应链还是比较复杂的。在乐清,断路器的设计、模具制造、零部件生产、整件装配、包装材料与印刷等,都有完整的配套。每一个供应链环节,都有数十家中小企业或数百家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不仅供应链上下游紧密互动,而且每一个环节中的各家企业也充分竞争。同时,在德力西、正泰等大型电器集团的牵引力作用下,不断有人才和技术溢出。大型企业不断升级产品,转向中高端,低端产品则不断溢出,由广大的中小微企业生产。由于产业集群优势,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断路器类电子产品大部分都是在乐清生产的。

义乌是全球闻名的小商品产业聚集地,以针织、拉链、印刷、毛纺、工艺品和玩具等产品门类为主,集生产与批发贸易为一体。这些小商品的单个品类的供应链并不长,但把很多小商品聚焦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不同产品供应链之间的交叉,从而实现了部分供应链环节的规模效应。例如,把纽扣、拉锁、鞋带、围巾、袜子、饰物、打火机和五金工具等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对上游的塑料、金属材料和纺织品的聚合拉动效应。这些小商品聚焦在一起的时候,不仅催生了庞大的批发贸易市场,也增强了商品对下游贸易商及终端客户的吸引力。

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类似于温州和义乌这样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和佛山的陶瓷产业等。在福建泉州的晋江市,形成了由特步、安踏、361度和鸿星尔克等数十家企业构成的运动鞋服产业集群。在江苏丹阳,形成了眼镜产业集群。我国80%的镜片、全世界50%的镜片都是在丹阳生产的,世界各地的镜架流转到丹阳,和镜片一起被装配成眼镜,最后流转到世界各地。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供应链的聚合效应使然。

招商引资与供应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地进行招商引资。然而,招商的成败与供应链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以来,各地开展招商引资时多以土地配给、基础设施建设、税费减免等方式来吸引企业入驻。在欠发达地区,即便有很多优惠的招商政策,企业也不一定来,即便来了,也不一定就能实现产业落地。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招商引资方缺乏供应链的视角和思维。一家企业决定在哪里落地,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地区有没有相应的供应链配套设施,如果没有,企业是不会轻易落地的。

广西某边境口岸是热带坚果进口的主要通关口岸,但坚果的进口商绝大多数是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多年来,口岸所在地的政府一直下大力气想促成坚果的就地深加工,也推出了诸如提供土地建厂房、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然而效果很不理想。虽然口岸所在地有几家小型加工厂,但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十分有限。

笔者经过实地走访发现,这些小型加工厂内只有小型生产线。为什么不在口岸所在地进行深加工呢?因为口岸所在地的供应链配套实在太弱,连包装材料都是从长三角地区运过来的。深加工后,由于口岸所在地太偏,成品离下游客户太远,送货的物流成本过高。即便该地有口岸通关优势,但对整条坚果供应链来说,它也仅仅是一个物流节点。坚果的深加工步骤有很多,包括分级拣选、清水浸泡、裂壳、清洗、调味、烘干和包装等。在调味环节,加工企业通常要根据下游经销商客户的要求做调整,以满足每个市场区域内终端客户的需求;在包装环节,加工企业很多时候要使用下游经销商客户的包装。因此,在口岸所在地进行坚果深加工,还有很多的供应链条件不具备,招商引资的效果并不理想。

重庆曾用供应链的逻辑成功地开展过招商引资。重庆在2008年开始大规模向全球的笔记本电脑企业招商,包括惠普和宏基等。重庆不仅招品牌商和组装企业,还招零部件供应商,从而“无中生有”地在重庆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笔记本电脑供应链体系。如今,重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都是在重庆生产的,而且70%~80%的零部件实现了本地供应。

总之,各地应该从供应链的视角来思考招商引资政策,从供应链的视角来思考当地的产业发展政策。招来单个企业无法形成生态,企业没有供应链配套便无法生存。

1.3 企业发展的供应链基础

企业是基于供应链生存的,极少有企业能掌控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企业要想发展得更好,就必须重视供应链。没有供应链的紧密配合,再好的产品、营销或商业模式都没有办法落地。

关于手机供应链的两个案例

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小米创业之初获得广泛赞誉的“饥饿营销”实则是供应链约束下的无奈选择;锤子手机出货量低与关注度高的反差,同样是供应链约束下的无奈。

小米在2011年推出了第一款手机,当时小米以网络营销和预售的方式将小米手机推向市场。小米第一款手机于8月16日发布,8月19日发售1000部工程纪念版,9月5日接受预定,10月20日正式销售,12月28日开放第一轮购买(限量)。随后,2012年1月4日开放第二轮购买,1月11日开放第三轮购买。第一款小米手机从发售到开放第三轮购买,经历了5个月的时间。当时,小米的营销策略被称为针对发烧友的“饥饿营销”。

小米选择“饥饿营销”,实际上是在供应链约束下的无奈选择。一家初创公司,可以有很好的产品设计理念,也可以引进尖端的设计人才,但若缺乏供应链话语权,则很难调动供应链资源来紧密配合企业的市场行为。

锤子起步时与小米一样,也是明星企业。锤子成立于2012年5月28日,其产品锤子手机的设计理念和营销宣传每一次都能吸引市场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一度被誉为“最有工匠精神和情怀”的手机。然而,锤子手机的迭代速度和出货量与其所受到的关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2012年到2018年年底,锤子用7年时间推出了8款手机,2018年的出货量大概是300万部。同时期的小米推出了近20款手机,2018年的出货量高达1.1亿部;同时期的华为推出了40多款手机,2018年的出货量高达2亿部,并已经成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位的手机品牌商。锤子手机受到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但是锤子手机的迭代速度和出货量与其所受到的关注不成正比,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锤子自身的实力和体量不足以支撑供应链的快速运转,从而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煤炭新零售模式落地的障碍

笔者曾调研过北方某省的“世界500强”企业S公司,该公司想通过构建煤炭新零售平台来实现煤炭新零售模式的落地。尽管领导层的设想很宏大,但在落地环节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其根本原因是该公司缺乏供应链运营能力。

S公司是当地有名的企业,掌握着当地的很多煤矿资源。S公司旗下拥有众多的子公司,且子公司各司其职,例如,矿业公司负责挖煤,交易中心(公司)负责煤炭的在线交易撮合,运销公司负责收煤款结算、发提煤单等。实际上,煤炭供应链的核心掌握在经销商手中,供应链的信息流、资金链和物流都是通过经销商来协调的(见图1-3)。

图1-3 煤炭供应链示意图

S公司想构建煤炭新零售平台,通过平台与终端客户接触,压缩经销环节,从而实现以终端价格把煤炭卖出去。这样的设想在落地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障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S公司没有物流服务能力。在煤炭供应链的诸多增值环节中,末端的四个环节完全由下游的经销商客户控制,如图1-4所示。因此,打造煤炭新零售平台的关键不在于交易,而在于对供应链下游环节的整合。

图1-4 煤炭供应链的增值过程

该例子说明,局部的资源垄断不等于对供应链的掌控。若没有供应链延伸服务的支撑,企业要想增加市场份额,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思考与讨论

1.企业如何获得供应链的话语权?

2.为什么在招商引资时要考虑供应链的整体配套?

3.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深圳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结合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对未来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有什么影响? Jh+JvVNJth/BFAqIJfmyDt4YZ6hyP/afg1AzVEYX5Xrqm2Ze5yl2OfwBxGuBq6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