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的学习方法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关于学习,有很多矛盾的观点。
有人认为要“碎片化学习”,你随时可以在地铁公交上看到拿着手机学习各种网课的人。但有人认为这种知识付费课是“收割智商税”,因为真正的知识是不可能靠碎片化学习获得的,人必须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才能真正消化吸收。说起来有不少人认同这个观点:真正的学习,其实还是得花时间反复阅读、思考、交流和实践,才能真正吸收营养。
但“碎片化学习”的支持者则认为这可以让一个人对某个知识领域快速入门,产生兴趣,进而选择更深入、更系统的学习,所以并不坏,甚至会培养更多的深度学习者。
我的个人经验是,通过碎片化学习,我的确可以学到东西。不但能学到东西,而且比我花大段时间看一本书学到的还多,这是怎么回事?
我反思了一下我的碎片化学习过程,我发现我很习惯通过碎片化阅读去收集信息,获得观点,看见事实,并把这些信息、观点和事实,和我大脑里已有的知识框架作印证,然后马上把得到的新灵感用于工作。工作完成后我再进行复盘,发现我的知识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比如我经常会看到关于社群的文章,有篇文章提到一个社群激励的玩法,这就让我意识到社群激励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自我激励等4种模式,而我的社群激励模式原本只有3种,这一发现让我多了一个观察社群激励模式设计的维度,立马获得一系列灵感,我把这些灵感随手在微信群里分享给团队并落实,又得到各种实施的反馈,这些反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社群激励模式的认识。在一个个碎片时间的互动中,我感觉自己对社群激励模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碎片化学习和思考给我带来很大的价值,我根本不需要花大块时间学习,实际上我感觉大块时间的学习也不会比我在碎片时间中获得的收益更大。
我认为,我之所以能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得收益,前提是我已经构建了关于社群运营的完整知识体系,所以一获得各种和社群有关的信息,马上就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印证,一旦获得新的启发,就能快速采取行动。
如果你已经有很好的知识框架和工作技能,就可以带着知识框架去学习,碎片化学习正好用来丰富知识框架。 普通人往往既缺乏知识框架,又缺乏工作技能,如果也沿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就会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零乱,学习效果远远不如系统化学习好。
从这个角度上观察,网上很多大咖都是构建了完整知识体系的人,如果普通人单纯因为信服他们今天的业绩,就模仿他们现在的阅读方法或者学习模式,会感到非常吃力,而且收效甚微。
大咖不仅有知识体系,还因为自身所处的位置,可以接触到高质量的信息源和差异化人群,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在实践中获得“高质量”的启发。而普通人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可能来自某个新闻客户端的智能推荐。这种长期获取单一类型信息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不但不能提升学习能力,反而会因为每天所接触信息的同质化,使得自己和外界的信息交换价值越来越小。
所以大咖适应碎片化学习,普通人更适合系统化学习。
盲目去模仿大咖的学习方法肯定存在问题,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的学习路径是完全不同的,要解决的学习问题也不同。
大部分人在没有对一个领域建立知识框架前,越是进行碎片化学习,越是容易使大脑堆积大量的信息,而不是一个知识体系。信息没有办法得到梳理,人也就体会不到学习的价值,从而越学越焦虑。
我还发现,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成为学习高手前,要先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方向没有信心,就会反复在选择方向这个事情上纠结,迟迟不能进入学习模式。
还有很多人是“阅后即焚”的学习模式,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是过于重视学习而忽视训练和复盘结果,因为没有通过反复练习或记忆强化自己的理解,就无法形成对知识的“肌肉记忆”。
更有人学完一门技能,就只能用在某个领域,明明可以借鉴到其他领域,但就是想不到。
这启发我应该写一本书,分享我关于职场人该如何实现高效学习的观点、思路和方法。毕竟在职场,会学习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一旦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得到的一个额外好处就是不容易焦虑。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担心这个时代变化太快,自己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什么。一旦真正理解高效学习方法,就会明白,学习一个新领域知识的速度比自己想象的要快很多。
我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后,就很少因为学习而焦虑。我观察到大部分人即便上班很多年,他们所做的一直是增加某个领域的具体经验,而不是构建系统学习的能力。一旦社会的风潮有什么改变,他们依然会焦虑,会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惯性地依赖过去的学习模式,不断买课,不断接触大咖,希望通过持续学习,通过和大咖面对面取经,让自己跟上时代。这就是表面忙碌,内心焦虑的写照。
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今天不懂的内容可以通过快速学习搞定的话,就不会害怕暂时的无知,也就不会过度焦虑。
我还想强调一点,学习能力强肯定有助于专业能力或者职场能力的快速提升,有助于更快达成事业目标,但把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等同于掌握了走上人生巅峰的密码,这显然是把成功简单化了,就容易掉入被人诟病的“成功学”“洗脑学”的坑。
最后希望这本书分享的方法能真正帮你成为一名高效学习者,做不焦虑的人。
秋叶
对于学习而言,大部分人可能是松鼠型学习者,少数人是蜜蜂型学习者。
蜂群的习惯是在采蜜前,先把蜂巢的框架搭好,然后努力采蜜、消化、分泌蜜蜡,一点点把蜂巢的框架完善,这样蜂巢越来越完善,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蜜蜂(你可以理解为新蜜蜂是新的知识),而且熟悉蜂巢结构后,每只蜜蜂都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蜂群再大也不会乱。
直到一个蜂群足够大了(这就好比一门知识掌握得足够多),蜂群会自然分化出一个新蜂群,带着一整套模式去建一个新蜂巢。这就好比我们学通了一门学问或者技能,可以很快复制到其他学问和技能学习中去,越学越快。
松鼠的习惯是在冬天来临前,到处捡松塔,看到松塔就去搬,然后放在自己觉得还比较安全的树洞里,放了很多很多。冬天来临时,很多松鼠已经忘记了自己到底把松塔储存在哪里了,只能吃到离自己最近的几个树洞的存粮。关键是到了第二年,松鼠又要把找松塔、存松塔的游戏玩一遍,永远是在低水平上重复。
不起眼的蜜蜂先搭建结构,然后每天坚持微不足道的努力,结果做出自然界最神奇的建筑,不仅能用于遮风挡雨和贮存食粮,还能让后来的蜜蜂在已经搭建好的蜂巢内乘凉。活泼可爱的松鼠,虽然也天天在努力,但是每一年都在重复一件事,每年都要从零开始。
现在网上的好微课、好文章很多,还有好多好多可以学的内容,很多人一焦虑就会把这些课程买下来,或者放在收藏夹里,似乎这样做了,人的压力就会小一点。这就好像松鼠怕冬天粮食不够,每个松塔都想贮备起来。问题是你的大脑有那么多脑洞可以存贮这些干货吗?会不会样样都存了一点,真到用的时候,反而记不起它们放在了哪里,一片茫然?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占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时,会获得一种安全感,这本质上和不少人买了很多套房子就感觉自己获得了幸福一样。所以也有人把今天的内容创业称为“不是出卖知识,而是缓解焦虑”。
说起学习,人还真不如学蜜蜂,如果先从简单基础的东西开始,搭建框架,理清自己的学习路径,一点点积累,一次实现一个小目标,一年年积累下来,你觉得蜜蜂的收获能比松鼠的少?
大咖就像是蜜蜂型学者,普通人则是松鼠型学习者。你有没有发现,蜜蜂型学习者其实具备了以下7种能力。
就像蜂群搭建蜂巢要先选定位置再开始搭建一样,蜜蜂型学者,在做事之前,也能快速选定自己的目标,之后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目标展开。这叫 定位力 。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蜜蜂型学习者都会先想好接下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过时间管理课程的都知道,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首先要列出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分配不同的时间,而不是想起什么做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 框架力 。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提到,想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天才,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
不管是背诵课文,还是学习舞蹈、钢琴,蜜蜂型学习者都会反复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这是 精进力 。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有事问网络往往比有事问人要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能快速得到多种答案,方便我们从中选出最适合我们的一种。在网络上快速搜索到我们想要的信息,这是 联机力 。
在蜂群中,等到蜂群足够大了,就会自然分化出一个新蜂群,用最初搭建蜂巢的模式,搭建一个新蜂巢,这是一种 复盘力 。
一个优秀的学者,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技能,还能讲出来,把这项能力传达给其他人。我们评价一个演讲者是否出色,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他能不能把想要传达的内容清晰明白地传达给受众。我们称之为 输出力 。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屋檐下、树洞、岩洞,或者中空的建筑物缝隙中都可以看到蜂巢。蜂巢并不会固定搭建在一种地方,但这些搭建的地方又都有一些共性。
相应地,蜜蜂型学习者在学习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举一反三,把在一个地方学到的“蜂巢搭建”技术,灵活运用在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迁移力,也是我们常说的跨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都要重点培养迁移力。
今天这本书,将用“课”的形式,带你深入研究高效学习者的这7种能力,带你从松鼠型学习者,成长为蜜蜂型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