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自己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得不好?”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懂得道理”和“过得不好”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要想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要努力奋斗,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到底能不能做到,又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才是关键。
这与你能看懂菜谱,但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位好厨师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道理其实是没有道理的,或者说,有些道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有人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前提是你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你是否具备成名所需要的实力,有没有做好成名的准备,等等。
如果都没有,那么你就没有必要挤上这辆车,你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地成长,毕竟有“大器晚成”这么一说。
实际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道理,都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这其实就体现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从表面上看,是行动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行动力其实是由人的认知水平决定的。
有些人之所以执行力强,是因为他们能看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正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所以他们才会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认知水平不同,所做出的决定就不同,自然也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可以这么说,认知水平低,是一个人最致命的短板。
《庄子·秋水》里有这么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与井底之蛙聊海,不要与夏天的虫子聊冰,因为它们不曾见过海和冰,也没有经历过、体验过,所以即使你讲的都是实话,它们也不会相信。
这种固执,就是由认知局限造成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与一些人聊天,即使你拿出了有力的证据,即使你说得再中肯,但他就是不相信你说的,坚持他自己的观点,特别固执。
我在公众号后台和文章的留言区经常见到这样一种人:你说一个人活着要努力奋斗,要提升自己,他却和你讲出身的重要性,讲努力没有用。
有时候,我感到很奇怪,出身不好,家境不好,也没有背景和资源,难道不更应该努力奋斗吗?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往往会表现得越固执,越抗拒接受和学习,越自以为是,总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一个人越是如此,对世界的认知就会越局限,越不容易成长和进步。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人生就可能会陷入困局。
这也造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优秀的人,往往越努力,越谦逊;越是平庸的人,越自以为是,越安于现状,越习惯为一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越大,层次差距也就越大。
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时常会出现这样一种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这类人身上有很明显的共性:脾气火爆,特别容易情绪失控。
例如,《水浒传》里宋江身边的“铁牛”李逵,动不动就抡起双板斧砍人;《三国演义》里的张飞也属于这种类型。
这里所说的“头脑简单”,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低。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对一件事的判断越局限、越偏激,脑筋不会转弯,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正因为如此,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心里不痛快,马上就反映在脸上和行动上,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相反,认知水平越高的人,在遇事时越能全面、客观地做出判断,越能理清利害关系、审时度势,越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情商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受到其情绪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都是比较大的。
情绪稳定,是成年人的标配。认知水平越高的人,生活中鸡飞狗跳的事往往越少。
下面分享一则故事。
有一位读者曾经告诉我,他初中毕业后随村里人到上海打工,在建筑工地里干活,一干就是好几年。
实际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中考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如果继续读书,考上大学并非不可能。
但是,他的父亲却算了一笔账: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读下来,不仅要花费很多钱,更重要的是,还浪费了七年的时间,实在太不划算了。
所以,他父亲告诉他:“家里不会供你读高中、读大学,识点字就行了,早点出去挣钱,就能早点过上好日子,大学生毕业后还不是一样要找工作?”
这位父亲有一句话说对了,大学生毕业后一样要找工作。
但是,他想不到的是,大学生毕业后找的工作和初中生毕业后找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机会也是不一样的,上限更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一生中需要做无数个决定,这些决定的对错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往往格局越小,做出的决定越没有远见。
认知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而格局决定了人生的走向,有时候甚至决定了人生的结局。
我们只有挣脱思维的枷锁,提升认知水平,才能做出富有远见的决定,才能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才能走得更远,活得更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