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丝绸技术的西传

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就是丝绸。而丝绸制造技术的西传,则是丝绸之路上众多浪漫的故事之一。

据藏文本《于阗国授记》和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载,7至8世纪的于阗,流传着一个关于于阗国丝织业开端的传奇故事。故事说,于阗国王为获得蚕种而向东汉皇帝求亲。被许亲后,于阗国王命于阗使者私下告知汉家公主,嫁到于阗后若想继续穿丝绸衣服,就必须随身带来蚕种。公主认为此话有理,就将蚕种藏于凤冠之中。当送嫁车队行至边境时,守边官员依例遍搜行囊,但不敢检查公主的凤冠,蚕种就这样带到了于阗,于阗从此开始有了丝织业。

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于阗故地附近的丹丹乌里克(位于今新疆和田境内)遗址,发现一块描绘这个故事的木版彩画,画版中央绘一头戴高冕正坐的盛装贵妇,侍女二人跪于两旁,左边侍女以右手指贵妇之冕。画版左端有一篮,盛满形同果实之物。斯坦因考定画中贵妇人就是相传将蚕种带至于阗的中原公主,侍女手指贵妇人之冕,是暗示冕下隐藏之物就是公主私运来的蚕种,左端篮中所盛者,则是蚕茧(参见 “蚕种西渐传说图” )。这幅画表明,故事虽然未必可信,但是,它在西域的广泛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和亲乃是国之大事,中国史书不会忽略失载。事实是东汉时期并无和亲于阗的记载,且中国政府历来并不刻意于技术保密,若果有联姻之事,将养蚕技术及工匠作为公主的陪嫁奉送倒很有可能,即如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之事。

丝绸无疑先从中原传播到了新疆地区。至于传入新疆的时间,20世纪以来的国外学者认为是在5世纪,但国内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将其提前到4世纪。与考古资料相配合的是,大批汉族人自十六国时期(304—439)以后移居高昌,在这种情况下带去中原的养蚕和丝织技术理所当然。不过,20世纪90年代在楼兰故址附近的营盘同时出土一件平纹纬锦和一件佉卢文纸文书(佉卢文是中古时期西域流行的通商和佛教文字)。其年代被断为270—310年间,平纹纬锦的年代因此被认为属于同一时期,并且有学者认为,这件纬锦系当地出产,并进而推断这意味着丝织技术传入西域在3世纪。

《隋书·西域传》已称高昌国“宜蚕”,《魏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和疏勒已有自己的丝织业,焉耆则可养蚕,吐鲁番出土北凉承平五年(447)文书中也有“龟兹锦”字样。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入印度则可能是通过于阗,于阗与印度往来密切,很多印度移民居住于阗,西藏、云南也可能是养蚕缫丝技术传入印度的媒介,只是难以确定具体时间。

关于蚕种西传波斯和东罗马的故事较少戏剧性,恐怕更接近实情。据伊朗民间传说,萨珊波斯帝国的两位使者在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后,将蚕种安放在竹筒中小心翼翼地带回伊朗,使用当地生长的墨桑养蚕,取得成功,从此开始了波斯和西亚的丝织业。按中国文献记载,波斯至少在5世纪已有丝织业。东罗马帝国的蚕种则应来自中亚地区,而非波斯。据6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家的记载,552年,几个僧侣从印度来到拜占庭,迎合当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不愿再从波斯人手中购买生丝的意愿,称自己从印度以北的赛林达国(Serinda)学来了养蚕之法,并能将蚕种带到拜占庭。查士丁尼应允之后,他们果然前往赛林达国带回蚕种,从此开始了东罗马养蚕的历史。另一位6世纪的东罗马史家狄奥法尼斯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将印度僧侣换成波斯人,并称波斯人是将蚕种藏在竹杖中而混过边境盘查的。Serinda一词是由Ser加Inda构成,恐以此指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区,则就是西域地区。

目前学界基本认同6世纪上半叶的东罗马帝国得到了蚕种和养蚕之法,《北史·西域传》即载大秦“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蚕、田”。而蚕种传入波斯的确切时间在那则故事中却没有体现。相较之下,蚕种传入波斯的故事比较朴实,传入东罗马的故事则显得是在前一则故事基础上有所加工,由此可以推断传入波斯早于传入东罗马。而且中国史书的记录表明至少在5世纪时,波斯就有了自己的丝织业,《魏书·西域传》和《北史·西域传》都记载波斯出产绫、锦,《南史·夷貊传》记载滑国于普通元年(520)遣使贡献时,贡物中包括波斯锦,吐鲁番哈拉和卓墓葬中出土的5世纪后半叶文书中也写有“钵(波)斯锦”。

蚕种传入东罗马后,丝织业在帝国境内发展迅速。据说传播蚕种的印度僧侣或波斯僧侣成为指导养蚕的第一批技术专家。在他们的带领下,东罗马人懂得在适当的季节,用堆肥产生人工的热量孵化蚕卵,并喂以桑叶,这些蚕得以在异国的气候下成长和结茧。他们也懂得留下足够数量的蚕蛾繁衍蚕种,同时也开始广泛种植桑树,积累经验和进行研究,以改进这项新兴产业。到了查士丁尼的继承人查士丁二世(565—578年在位)上台后,来访的粟特使臣认为,罗马人的养蚕缫丝技术已经不逊于中国人。伯罗奔尼撒行省很快凭借丝织业成为一个富裕省份,9世纪中叶巴西尔皇帝(867—886年在位)时期,伯罗奔尼撒的丝织技术发展到相当精致繁复的地步。来自西西里的一位历史学家细致地描述了伯罗奔尼撒纺织品的多样性,“依据丝绸的重量和质地、织品的细致、颜色的鲜艳、刺绣的风格和材料,分别列出不同的价格。单丝、双丝甚或三丝的织品通常可以在市场买到,至于六丝的绸缎需要更高的技术,售价极为昂贵。在所有的色彩之中,他用美妙的修辞言词,赞许艳丽如火的鲜红和如沐春风的翠绿。刺绣用丝线或金线,美丽的花朵比简单的线条或圆形的图案更受人欢迎”。

双鹿相对织物
8至9世纪,东伊朗或粟特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Textile Fragment with Confronted Deer in Partial Pearl Roundel with Serrated Outer Border

伯罗奔尼撒亦即希腊地区长期垄断着基督教世界的丝织业,但到12世纪拜占庭帝国近乎土崩瓦解之际,先是阿拉伯人从希腊人那里偷走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并在当时由摩尔人穆斯林统治的伊比利亚半岛开始发展丝织业,阿美里亚和里斯本率先成为丝织业重镇;继而诺曼人通过掠夺科林斯、雅典和底比斯而得到丝织工人,于是在西西里开始了丝织业。中世纪后期,西西里的丝织业逐渐影响了意大利,再经意大利传播于欧洲各地。但中国丝织物一直是出口欧洲的主要产品之一,直到18世纪后期,欧洲本土的丝织品才因为贸易保护和风格趣味等原因逐渐在本地市场占据绝对优势。 ZTFuiQEeRxdFWn7e3KrngmL5ILSLStRK8mgcod8lF+7Fw8taPM0Kpo1wCoxJBu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