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丙编

中华文化之演进(春秋战国)

六八 *孔子治六经

《庄子·天运篇》:“孔子语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据《史记》六经与孔子之关系云:《书》为孔子所编次;《礼》与《乐》为孔子所修定;《易》之《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文言》等为孔子所作;《春秋》为孔子因鲁史而作;《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世家》)

六九 *试述孔子之伟大贡献

孔子为儒学之开派,其思想之宏大,凡宇宙人生之见解,靡不具论。至昔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叹,可以概见其于我国历史文化之影响,既深且巨。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其于三代文献,删存“六经”,去芜存精,建立文化体系。《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故宫周刊》

孔子以伦理思想为中心,其政治主张及逻辑方法皆由此引出,并主张和平折中之法。其思想以“仁”为根本观念,施行之方法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为儒家之中心思想。其学说以“仁”为人类行为之根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旨,以《诗》《书》《礼》《乐》为致德之工具。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七〇 何谓六经、五经、九经、十三经?

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乐经》亡于秦,不传,故汉多言“五经”。唐时以“三礼” (《礼记》《周礼》《仪礼》) “三传” (《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 《诗》《书》《易》九书试士,故名为“九经”。唐及后蜀石经,并于“九经”外,刻《孝经》《尔雅》《论语》,号十二经。宋代补刻《孟子》,于是有“十三经”之目。

七一 *《春秋》为谁所编?何以名“春秋”?

《春秋》为鲁史记之名,孔子删定之。故通常皆谓孔子作《春秋》。

“春秋”本古史名,以其为编年体,年有四时,不能遍举,故曰“春秋”。《春秋》为孔子据鲁史而作,孔子作《春秋》之法,据司马迁云:“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知孔子以“一字寓褒贬”,使之具“微言大义”矣。《春秋》所记鲁史,上起隐公元年(前722年),下止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计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七二 除孔子作《春秋》外,其他尚有以春秋名书者否?

曰,有之,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春秋繁露》《吴越春秋》皆是也。

七三 何谓《春秋》内外传?

左丘明作《左传》为《春秋》内传,复有事实不能解释《春秋》者,又著《国语》一书为《春秋》外传。亦有谓《左传》为记事之书,《国语》为记言之书。

七四 *三传同为解释《春秋》而作,有何不同之点?

《左传》为古文学,《公羊传》为今文学,《穀梁传》前人存两说。三传得失,有异说:

(一)郑康成曰:“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穀梁善于经。”

(二)范甯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三)何休曰:“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四)朱熹曰:“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羊经学,理精而事误。要之左氏为记载之传,故以史事为主,穀梁为训诂之传,故以释经为主。”

七五 *《国语》《战国策》为何人所作?

《国语》《战国策》,皆为国别体史书。《国语》为周左丘明所作,《战国策》为汉刘向集合先秦诸人所记载战国时事而成。

七六 试述《论语》之编辑者及其年代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书中所记如鲁哀公、季康子、子服、景伯诸人,皆举其谥,诸人之死,皆在孔子卒后。书中又记曾子临终之言,曾子在孔门齿最幼,其卒年更当远后于孔子。然则此书最少有一部分为孔子卒后数十年七十子之门人所记,无疑。书中于有子、曾子皆称“子”;全书第一章记孔子语,第二章即记有子语;第三章记孔子语,第四章即记曾子语。窃疑纂辑成书,当出有子、曾子门人之手;而记孔子言行,则半承有、曾二子之笔记或口述也。

七七 何谓三种《论语》?

汉初《论语》计有三种:(一)《鲁论》,鲁人所学,凡二十篇;(二)《齐论》,齐人所学,凡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二篇;(三)《古论》,出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分尧曰下半篇为从政篇。

七八 *《孝经》为何书?作者何人?

《孝经》为论孝之记录,有今古文之别:今文十八章,古文二十二章。旧说系孔子自著或曾参所作。清代毛奇龄断为七十子之徒所作,以书中内容多接近孟子思想,此说似较可信。旧说所谓“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者,实出纬书家之附会。《孝经》所述,为自天子至庶人事亲之道。

七九 《孔子家语》是否孔子所作?

今所存《家语》,非原著,乃魏王肃所补辑。

八〇 何谓孔门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为孔门四科。孔子常各因其材以四者教人。

八一 *孔门四配、十哲为何许人?

四配者,即于孔子庙配享者。唐太宗配享颜渊,玄宗并配曾子,宋神宗、度宗以孟子、子思皆配享庙堂。故后世始有四配之目。今孔子庙中,东配为颜子、子思,西配为曾子、孟子。

颜回
(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
《故宫周刊》

十哲,谓孔子之十大弟子,在孔庙祀典中列位者。“十哲”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十人。后以颜渊配享,遂升曾子入十哲;复后又以曾子配享,升子张为十哲之一。

八二 《竹书纪年》为何人所作?

《竹书纪年》作者不可考,或云战国时魏史官所记。原有十三篇。晋太康二年(281年),盗发汲郡魏安釐王冢,得竹简书数十车,《纪年》即在其中。武帝诏付秘书,校缀次第,写以今文,始传于世。

八三 *何谓五伦?

伦常之道有五,《孟子》云:“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孟之道,实以五伦为其纲领。

八四 *何谓六行?

《周礼》西周大司徒教民以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又,贾谊《新书》有云: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行和则乐,与乐则六,此之谓六行。为别一说也。

八五 *何谓三纲五常?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白虎通》曰:“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为六纪。”后世乃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说,则全为歪曲古义。

五常有二义,一谓五伦;一谓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贤良对策》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常者,谓人生应常行之道也。

八六 何谓《尔雅》?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者,近也;雅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 (《序录》) 梁任公云:“《尔雅》今列于十三经,陋儒竞相推挹,指为周公所作,甚可笑。其实不过秦汉间经师诂经之文,好事者编于类书,以便参检耳。”此说颇有见释。

八七 何谓五雅?

明郎奎金汇刻《五雅》,因有其称:

(一)《尔雅》,晋·郭璞注,二卷;

(二)《释名》,一名《逸雅》,汉·刘熙撰,八卷;

(三)《小尔雅》,自《孔丛子》第十一篇中辑出,汉·孔鲋撰、宋咸注,一卷;

(四)《广雅》,魏·张揖撰,隋·曹宪音释,十卷;

(五)《埤雅》,宋·陆佃撰,二十卷。

八八 *试述孟子之主张

孟子推阐子思之性说而为性善说;于孔子所谓仁为德本之外,又标举一义字而为仁义说;证明仁义为人类所固有,而为良知、良能说;复称述井田、学校、关梁、树畜之制,归本于王道而为政治说。性善说为孟子哲学之本原,尝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子上》,下同) 推之于人皆有不忍之心,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之生既有此四端,四端推衍发展,遂为仁义礼智四德。又以口有同嗜,耳有同听,目有同美,故知人心之于理义亦有同好;好善恶恶,好正恶邪,皆人之本性使然。人之德立,而天下治。此孟子思想之大凡也。

八九 《孟子》为何人所作?

汉儒传说,此书为孟子自撰 (见赵岐《孟子题辞》) 。梁任公以书中称时君皆举其谥,其人未必皆先孟子而卒;又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其门人皆曰子;遂断为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所追述。因记二子问答之言最多,而二子在书中亦不以子称也。

九〇 试言《孟子》一书内容要点

(一)哲理谈倡性善之说,如《告子》上下篇、《尽心》上篇。

(二)政治谈发挥民本主义,如《梁惠王》上下篇、《滕文公》上篇。

(三)一般修养谈多用发扬蹈厉语,提倡独立自尊之精神,排斥个人之功利主义,见《滕文公》《告子》《尽心》等篇。

(四)历史人物之批评借古人言论行事证实本人之主义,《万章》篇最多。

(五)对于他派之辩争如辟杨墨、与告子论性、斥许行、陈仲子之徒。

(六)记孟子出处辞受及日常行事等。

孟子
(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故宫周刊》

九一 何谓四书?

宋程正叔 (颐) 自《小戴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二篇特别提倡,朱晦庵 (熹) 乃创为“四书”之名。其次序:(一)《大学》,(二)《论语》,(三)《孟子》,(四)《中庸》。

九二 *《中庸》作者何人?

《中庸》为《礼记》中之一篇。朱晦庵谓“子思作之以授孟子”,其言无据。篇中有一章袭孟子语而略有改窜,据清人崔东壁 (述) 所考证,则其书决出孟子后也。 (《考信录》) 其第一章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一篇之大旨也。

九三 *《大学》所言何事?

《大学》为《礼记》第四十一篇,专论古者大学教人之次第,或以为记古人“博学”之道,由是可以达于“为政”之意。《大学》之思想后人总结为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九四 *何谓道统?

儒家承继之正宗: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 (文王、武王) —周公—孔子—颜曾 (颜子、曾子) —子思—孟子—周子—程张 (程子、张子) —朱子。以儒家向以独尊,故道统亦专就儒家而言。

管子
(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
《三才图会》

九五 何谓六家、九流?

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见《史记·自序》)

九流: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若更以“小说家者流”入之,则为诸子十家。 (班固《汉书·艺文志》)

九六 *九流之领袖为何人?

儒家为孔子,道家为老子,墨家为墨翟,法家为韩非,阴阳家为邹衍,杂家为吕不韦,名家为施惠、公孙龙,纵横家为鬼谷、张仪、苏秦,农家为许行。

九七 何谓儒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远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汉书·艺文志》,有晏子等五十三家)

九八 何谓道家?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汉书·艺文志》,有伊尹等三十七家)

九九 何谓阴阳家?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汉书·艺文志》,有宋司星子韦等二十一家)

一〇〇 何谓法家?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有李悝等十家)

一〇一 何谓名家?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析乱而已。 (《汉书·艺文志》,有邓析等七家)

一〇二 何谓墨家?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有尹佚等六家)

一〇三 何谓纵横家?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其言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汉书·艺文志》,有苏秦等十二家)

一〇四 何谓杂家?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汉书·艺文志》,有孔甲等二十家)

一〇五 何谓农家?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汉书·艺文志》,有神农等九家)

一〇六 何谓小说家?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有伊尹等十五家)

一〇七 *试述诸子学说产生之基础

诸子学说产生之原因有二:一为出于王官,一为出于救世之弊。古时政教不分,官学合一,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官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之学。后官司失职而师弟传业,遂流为某氏某家之学。此为出于王官之说也。班固《汉书·艺文志》等主之。

周代承平日久,至春秋战国,积弊日深,政治趋于黑暗,社会纷乱已亟,遂出种种反动思想,忧时、厌世、乐天、安命、愤世等各亦有之,结成诸子之理论,进而作对于宇宙人生真理之探讨;时各国务在富国强兵,延揽人才,故各以其学说争鸣当时,学术思想之隆盛,亘古所未有。此诸子出于救世之弊说,其说刘安《淮南子要略》主之。

一〇八 主诸子出于救世之弊者何人?

(一)淮南王刘安 (见《淮南子要略》)

(二)胡适 (见《中国哲学史大纲》附录“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一〇九 儒家有八,其名为何?

(一)子张之儒;(二)子思之儒;(三)颜氏之儒;(四)孟氏之儒;(五)漆雕氏之儒;(六)仲良氏之儒;(七)孙氏之儒;(八)乐正氏之儒。 (见《韩非子·显学篇》)

一一〇 荀孟同出于儒家,其根本不同之点安在?

儒家之学,孔子以中庸为极则。孟轲则偏重于直觉。唯荀卿在儒家中别开生面,独树一经验派之旗帜。言人性则孟主性善,荀主性恶;论政则孟法先王,荀法后王;教人则荀重教训,孟贵自得。学问,则孟谓“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尽心上》) ,荀倡“隆师” (《荀子·修身》) 。二氏虽同出于孔丘之门,而思想竟异趣如此,夫何故欤?近人冯友兰论荀孟之比较,极中肯要,兹录其言,以为解答:“詹姆士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柏拉图即软心派之代表,亚里士多德即硬心派之代表也。孟子乃软心派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趋向。荀子为硬心派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趋向。……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中国哲学史》)

一一一 *晏子何以列入儒家?

后人以《晏子》中多诋毁孔子之言,疑《汉志》列入儒家为不当。不知儒家之教,以五伦为基本,以礼乐为工具。周公制礼作乐,千古莫与之比,故为儒家肇始。晏子、孔子同为祖述儒家,而晏子非孔,正如孟、荀二子同尊孔子而荀子非孟略同。

一一二 老子究竟有无其人,其书是否本人所作?

老子为道家始祖,其履历,见于《史记》之《老庄申韩列传》,后之论老子者,无不引以为据。传文迷离惝恍,复列老莱子、太史儋史实,疑为老子化身,愈使人不可捉摸。然其人绝非子虚乌有,已为不易之论。唯《老子》一书著者谁氏,学者皆深致疑焉。

老子
李耳(前571?—?),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中国历代名人图鉴》

崔东壁谓此书绝非出自老聃,汪容甫则定为史儋之作。近人梁任公亦列举六大疑问,证明《老子》作者之非老聃:其一为孔、老子孙同时之不合情理;其二为孔子书中未尝称赞老子一语,墨、孟著述亦无评列老子之文;其三孔子问礼之老聃,其人拘谨守礼,完全与五千言精神不相侔;其四为《史记》所据寓言十九之《庄子》,不能视为信史;其五为《老子》书中语多不似春秋时人之言;其六为书中之成语,非战之议论及所列官名,全为战国时代。即此六端,已足判明《老子》之著作年代绰然有余。

冯友兰于近著《中国哲学史》中复补充三项:(一)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二)《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之后;(三)《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李季亦谓(一)寥寥五千言之《道德经》曾言“不贵难得之货”,又言“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身与货孰多”,所谓货即商品,此种鄙弃商品之语,皆针对商业发达之战国而言;(二)所有“民多利器……人多伎巧……法令滋彰”等语,亦为技术进步、法令繁多的战国之写照。 (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

自冯李两氏之论出,而老子之谳定。吾人可据以得一结论曰:作《老子》者,战国时代之李耳也;与传说中之“博大真人”老聃也,了不相涉。乃太史公不察,混而一之,实亦谬矣。

一一三 《庄子》一书,何篇为真,何篇为伪?试言之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即晋郭象之所删定。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自外篇以下,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即《骈拇》以下各篇是也。只内七篇已尽其意,其外篇皆蔓衍之说耳。杂篇中《让王》《说剑》《盗跖》《渔父》四篇,文笔拙劣,前贤断为伪托。《天下》一篇,评较诸子,论者亦谓为后人订庄所作全书之后序。要之:读庄至难,即已辨其真伪,苟不除其衍辞,订正错简,亦终睹其真面而莫由也。

庄子
(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蒙(今安徽蒙城,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三才图会》

一一四 *略述老子与庄子之异同

崇尚自然,绝圣去智,此老庄之所同也。老子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主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则自信不争,始能胜敌,依乎天性、顺其自然,“委心任运,乘化以待尽”。此又老庄之所异也。

一一五 杨朱有无著作,其主张如何?

杨朱字子居,或曰名戎。尝见老子,又与禽滑釐问答。与墨子、列子同时,尝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又尝游鲁宋。据《列子·黄帝篇》,杨朱曾受教于老子。故陈沣谓杨朱为老子弟子。杨无著述,其学说今载《列子·杨朱篇》。

杨朱哲学之根本方法,在其“无名主义”。其学本于老子,老子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杨子言曰“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又曰:“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此种无名论之应用,因视一切名器礼文为人造虚文,遂认个人为重要,漠视人伦之关系,此杨氏人生哲学,“为我主义”之所自。“为我主义”绝非“损人利己”之谓,观夫其言“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轻物为贱”,可知矣。氏又尝倡为悲观之论,每以人生苦多乐少,卒至贵贱贤愚同归于尽,良深叹惋。然氏虽厌世,而仍贵我;因贵我,故重养生。养生之道,唯求“药生”“逸身”,不祈长寿;盖氏又深知“理无不死”也。

一一六 法家共分几派?

近人陈柱分法家为五派:

(一)尚实派 李悝、管仲;

(二)尚法派 商鞅;

(三)尚术派 申不害;

(四)尚势派 慎到;

(五)大成派 韩非。

一一七 商鞅有何著作?

商鞅著《商君书》,原书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一一八 试述《韩非子》重要之篇名及其文章之价值

《韩非子》中最重要者为:

(一)《五蠹篇》,用物观法证明其法治主义;

(二)《显学篇》,对于儒墨两派施以攻击;

(三)《定法篇》,批评申商之学;

(四)《难势篇》,专驳慎到之势治主义;

(五)《问辩篇》,攻击惠施、公孙龙等名家;

(六)《孤愤篇》,述纯正法家与社会不相容之故;

(七)《说难篇》,研究发言之方法及效率。

《韩非子》文章之价值,唐宋以来文人多能言之。其文最长处在壁垒深严,能自立于不败之地以摧敌锋,非深于名法者,不能几也。

一一九 墨子之重要学说有几?

墨子重要学说有十:(一)天志,(二)兼爱,(三)非攻,(四)明鬼,(五)非命,(六)节葬短丧,(七)节用,(八)非乐,(九)尚贤,(十)尚同。

一二〇 何谓墨子之三表法?

墨子谓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有原之者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有用之者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第一表述过去之实际应用;第二表注重耳目之经验,为科学之根本;第三表系指实际上之应用,最为重要。

一二一 墨学有何派别否?

(一)《庄子·天下篇》:“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

(二)《韩非子》:“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子之墨。”

墨子
(前468—前376),名翟,宋国人。
《列仙全传》

一二二 《墨子》注释有何善本?

《墨子》注释以清人孙诒让之《墨子间诂》为最佳。

一二三 *儒、道、墨三家不同点,试举其要

据李石岑、夏曾佑说列下表 (前三说李也,后一说夏也)

一二四 《山海经》为何人所作?

《山海经》共十八篇,相传为禹益所作 (郭璞传) 。据近人考证,山经五篇,为战国时作品,海内外经各四篇,为西汉时作,大荒四篇与海内经一篇为东汉以后作。此书绝非夏代散文。 (见陆侃如著《中国文学史简编》)

一二五 中国最古之诗歌总集为何书?

《三百篇》 (《诗经》) 为中国最古之诗歌总集。

一二六 何谓《楚辞》?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云:“裒集屈宋诸赋,名定《楚辞》,自刘向始也。”又于《楚辞章句提要》中云:“刘向裒屈原《离骚》《九歌》《天问》……”论者据此,皆谓《楚辞》之名,始自刘向。唯近人郑宾于考诸《七略》《汉志》,均无记载,王逸《楚辞章句叙》亦仅谓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而未尝言分《楚辞》为十六卷。且王逸《楚辞章句》现极风行,刘作则寂然无闻,遂断《楚辞》一名创于王逸。以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自屈原作品以下,宋玉、景差、唐勒之作,无不在内。所以命名者,因宋玉诸人同为楚产,作物又与屈原关系颇切之故,此则王逸之“集书创制”也。茲录两说于上,以俟学者之探讨焉。

屈原
(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国人
《故宫周刊》

一二七 *试述《诗经》与《楚辞》之别

《诗经》与《楚辞》,虽同为先秦诗人之创作,而内容实多不同。以地域言:《诗经》为北方文学之代表,《楚辞》为南方文学之代表。以内容言:《诗经》主质实,《楚辞》重想象;《诗经》多写人事,《楚辞》多写神话。以形式言:《诗经》文辞质朴,《楚辞》语言华丽。总而言之,皆为中国文学两大渊源也。

一二八 《九歌》是否屈原所作?

《九歌》厕身于辞赋之中,殆二千年,自昔文人,无不视为忠君之赋,初未尝以诗歌目之。近经学者多方考证,始知此为楚国民间祀神“巫歌”之一种,近于舞曲,王叔师、朱晦庵固早言及矣。此诗春秋时即已产生,几经蜕变;及至屈原,始加润色修饰,声调遂益谐适、嘹亮,词句遂益整饬。盖非经名手不能成为名著;然灵均之于《九歌》,初不似《离骚》之为其创作也。

一二九 何谓《离骚经》?

王逸《离骚经序》曰:“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别离,忠心愁思,独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悯其志焉。”

一三〇 《楚辞》中真正屈原作品皆为何篇?

(一)《离骚》;(二)《九章》 (九篇) ;(三)《天问》。

一三一 宋玉有何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今所传者有《九辩》《招魂》 (以上二篇见《楚辞》) ,《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以上四篇见《文选》) ,《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以上六篇见《古文苑》) 共十二篇。最可靠者唯《九辩》与《招魂》,其余多疑出于后人所伪托。 sKMxiD5Q933RxY8bUXEWrhXYPBQj815E01sQE7ga8e1YDoLiDqkx2Ki8J85zk2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