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很多博物馆里有时能见到巨大的恐龙骨架以及逼真的恐龙模型。不过,你知道吗?这些骨架和模型在最开始时可能只是一堆零散的、沾满泥土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到底用了什么“法术”,才让它们焕然一新呢?
要把一堆散乱的恐龙化石重新理清顺序,然后恢复恐龙本来的面貌,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除了要对恐龙的骨骼构造了如指掌,还要有一定的细心和耐心。万事开头难,只有把最开始的复原工作做好,才能让接下来的事情一帆风顺。
1.清理化石: 当挖掘工作结束以后,打包好的恐龙化石会被运往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小心翼翼地从皮劳克中取出化石,然后把每一块化石上包裹着的泥土、岩石之类的杂物清除掉。一定要注意:在清除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对化石造成损伤。
2.研究与记录: 面对清理完成的化石,工作人员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研究。他们要弄清楚这些化石属于哪种恐龙、位于恐龙身体的什么位置、彼此的名称是什么以及这些化石该怎么关联到一起。在此期间,工作人员会详细记录、研究得到的数据。另外,在有的化石表面可能还会存在恐龙肌肉附着的痕迹,而这种痕迹对后期还原恐龙肌肉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3.进行复原: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骨骼化石或多或少会缺少些“零件”,不会存在结构100%完整的化石。这可怎么办呢?不要急,这时候我们之前记录的数据就派上用场了。工作人员会根据数据记录和已有化石,用一些材料(石膏之类)补完缺失的部位,然后对它们进行标记。至此,复原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把恐龙化石复原好,工作是不是就结束了?等等,先别急。你注意到没有,此时的化石和博物馆里展出的似乎有些不一样?这就涉及我们接下来的工作——让躺在地上的恐龙重新“站”起来,也就是“装架”。
“装架”不就是把分散的恐龙化石连在一起吗?多容易啊!你要是这样想的话,那可就错了。这可不只是专业人员的脑力活,更要求专业人员是技术过硬的好车工!
1.按照拟定好的装架姿势,分段制作结实耐用的金属钢架,然后组装起来。再把它和沉重的底座固定好,准备组装化石。
2.安装化石之前,先把它们按标记的编号进行摆放,或者直接按照骨骼所在的位置依次放置。这样做,一是为了安装时省事,二是为了防止出错。
3.通常,最先安装的部分是恐龙的腰带(骨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钢架的稳定,便于工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掌握平衡。不过,必须注意安装位置是不是很牢靠,要不断加固安装位置,防止化石意外掉落。
4.安装好腰带(骨盆)以后,再连续在其前后方安装对应的骨骼化石。在安装大型恐龙骨架的时候,可以动用机械设备,既事半功倍,又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同时,不要忘记对已经装好的骨骼进行再加固。
5.恐龙的头骨因为位于整个钢架的最前端,所以要最后安装。这样做不仅符合安装顺序,也利于保证钢架的平衡,避免珍贵的头骨化石受到意外损伤。
6.组装完成后,再次检查一下安全性。因为要进行公开展示,所以要给化石有损伤的部位做一下“美容”,涂抹上和化石颜色相同的油彩(不会损害化石),将损伤处遮盖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