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产率无法决定人的价值

现在,让我们回到康复训练的话题。

无论我自认为自己走得有多么好,出院后都不得不面对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每天行走在城市,到处都可能会有坡度,人行道也会有些许倾斜。而且,也不像医院那样随时开着空调,保持着恒温恒湿,所以有时明明没走多远却搞得自己筋疲力尽。

有的人,因为无法做到入院前或生病前做到的那些事而深受打击,于是进行大量的康复训练,可出院后却依然遭遇挫折,沮丧懊恼,导致最终放弃了康复训练。

医院之所以让人感觉舒适,不仅是因为安全无障碍,而且在院期间,还可以从竞争中逃离出来。由于可以专注于自己的课题,专注于“优越性的追求”,所以我不用考虑得失成败。这就是在住院期间体会到的幸福之处。

对此,解决方案唯有一条——那就是在出院之后, 依旧 像住院期间那样,坚定地不和他人比。 如果用“加法式”思维方式,多关注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那么在出院之后也可以继续感受到这种喜悦和积极。

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都是结果如何。有言论表示,要用“生产率”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的确,在工作场合,人的生产率很重要,但我认为万万不可将人的价值完全机械地等同于生产率。

总会有人身患疾病,抑或年岁渐长,无法再像从前一样工作。有人很消极沮丧——明明以前手脚很麻利,可以把家务活做得很漂亮。但如果他们能够明白,不用生产率来判断自己的价值也是可以的,那么无论到什么年纪,处于何种境地,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价值。

我曾在精神科诊所做过一周一次的日托兼职。那些日子里,有一项工作就是和患者们一起做料理。

首先,工作人员定好菜单,然后对所有人说“现在去买食材吧”,但是在六十人中,行动起来的往往只有五个人左右。买好食材后,“好了,开始做饭吧”,但这回参与进来的也只有十五人左右。然而,当饭做好了,只需说一句“开饭”,所有人就都聚到了一起。

但在这个诊所,绝不会责备那些不帮忙的人。今天状态不错所以帮了忙,也许下周就帮不上了,也许这周和下周都无法帮忙,但都没关系。

因为,不仅仅是去采买食材,或者准备料理,那些什么都没做的人吃得津津有味,这对做料理的人也是一种贡献。无论是工作了的人,还是没有工作的人,都对享受食物这件事做出了一份贡献。

不要说什么“不劳动者没饭吃”,能工作的人,在能工作的时候工作。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没必要因此而感到抱歉。这是健全社会的标志,不责备不工作的人,在这间诊所,能工作的人就工作。

尽力去做当下自己能做到的事,无论自己状态如何,只要是存在着,活着,都能对他人有所贡献。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无论是衰老还是疾病,都不再可怕。

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所贡献,这与人生的幸福感深切相关。这是生存的食粮,是幸福的基石。在下一章,我将更深入地剖析这种“贡献感”。 T2jXUy5zIBN7H5cqWhi2v1PKH9N7/0dq4DS0OliMszDZyFppRw6Q7hvHWTC0Wh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