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处: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历史:930年
主要成分: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
整体药性:寒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镇静祛风。用于痰热上扰引起的胸中郁热,惊悸虚烦,头晕目眩,中风不语,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等症
典型征象:急火攻心导致的头晕目眩,神志不清
牛黄清心丸是国人最熟悉的经典老药,即便在近国日本、韩国,“清心丸”也是他们的常用药。这个药又叫“局方牛黄清心丸”,因为始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到现在已经是历久不衰的效验名方了。清代之后,当时的名医又对它进行加减化裁,最后定为“清宫秘方熬”。虽然重在一个“清”字上,但药物组成是攻补兼施的,是一个集清心化痰开窍与滋补强壮于一体的急救药,也是现在同仁堂的十大名药之一,甚至成为外国人来中国时经常要买的旅游产品。
其实,中国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一说,这是在形容中国人对补药的喜爱。大家都觉得开补药的医生是好医生,即便是补错了也认了,而如果用泻药治病,无论是医生的医术还是对病人的接受都是个考验。在这种传统意识中,以“清心”见长的牛黄清心丸能成为常用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人心不静,因为“心火”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才使这个“祛火”成了时尚。
我见过一个病人,平时身体很好,没有其他基础疾病,也不过四十岁的样子。有一年年终的时候,因为资金问题公司突然面临危机,他是领导,跟着着急了好几天,终于在就要放假的时候出事了。平时思维严谨的他突然变得思维混乱,语无伦次,同事吓坏了,赶紧把他送进医院。医生一开始也诊断不清是什么原因,甚至想到药物中毒上去了。正好这时候来了个中医,让他伸出舌头,发现舌尖非常红,上面似乎有细碎的裂痕,这个中医马上诊断,是“心火”太盛了,紧接着就让人去外边的药店买回了最好的牛黄清心丸,让病人吃了两丸。到了傍晚,病人好像换了个人似的,逐渐清醒过来,自己慢慢明白了刚才发生的事。
在中医里,这就是典型的痰热、心火上扰,用西医的话说,就是精神受了强烈的刺激,一过性的精神障碍。如果没有这两丸牛黄清心丸,估计他的复原还要花很长时间,因为炽盛的“心火”没法清解下去。
这个病人后来有了经验,每当自己觉得压力大了,精神紧张了,夜里睡不好,心里觉得烦了,感到快要心力交瘁的时候,再看看舌尖,又是红得明显,就先吃一两天牛黄清心丸,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去,像那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中医的“心”,不仅包括了每天给身体泵血的跳动的心脏,还包括精神和意识,所以在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中,只有心是不带“肉月”偏旁的。这就意味着,中医里边只要提到“心”,就不单是心脏的物质结构,还包括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结构的精神、思维、意识。所以“清心”就有帮助恢复正常意识的作用,因此,牛黄清心丸也可以视为中医的“精神类药物”,用于比较轻微的精神异常的治疗。
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久考未中的范进,过度惊喜于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俗话说是“乐疯了”。这是完全可能的,在心理学中,不管是喜讯还是噩耗,只要是过分的精神刺激,只要引起情绪的巨大波动,都可以产生精神乃至躯体问题。比如很多高血压、冠心病病人,会因为遭受突然打击发病,也可以因为看了一场紧张的球赛而发病。具体到范进,之所以会“乐疯了”,因为中医讲“喜为心志”。
中医的五脏和五种情绪相对应,其中,怒对应肝,悲对应肺,恐对应肾,喜对应心,所以我们形容一个人暴怒的时候会说“大动肝火”,至于范进,就是因为过喜而使心神涣散了。涣散了的心神自然导致意识的昏聩、混乱。当时的范进是被岳父打了个嘴巴,逐渐清醒起来,那个嘴巴有终止大喜的作用,大喜停止了心神会逐渐清静下来。当然了,如果当时有牛黄清心丸的话,效果自然更好。
“上火”,特别是上心火是现在人常见的,虽然不至于出现精神混乱这种极端状况,但心火会以其他形式、症状出现,最典型的是长口疮。口疮很常见,但一般情况下是长在舌边或者口腔黏膜上,那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吃了辣的引起的“胃火”,而因为“心火”而长的口疮有个特点,一定是长在舌尖的。这个时候你回忆一下,要么是最近压力很大,赶时间做什么事情,要么是情绪不好,为什么事情着了很大的急。舌尖口疮或者舌尖红,就是典型的“心火”指标。这个时候要吃药的话,就不是普通的黄连清胃丸之类的了,也不可能像去“胃火”那样通过泻肚、通大便来解决,而是要吃“清心丸”这一类,而且要通过利小便来达到泻火的效果。因为中医讲,心与小肠相对应,中医说的“小肠”主要负责泌尿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是心火盛,舌尖红,舌尖长口疮,只有小便利了,症状才能缓解。
我见过一个孩子的例子。白天父母不在家,他一个人煞费苦心地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编了个小栅栏,满以为会被父母夸奖。谁想,父亲回来后,觉得栅栏挡路,随手就给毁了。于是,孩子大哭一场,连饭都不吃,不仅如此,到了晚上居然开始“尿血”,这下可把父母吓坏了,担心是肾炎,好端端的怎么小便变成红色的了?赶紧带孩子去医院。还好,遇到了一个有经验的医生,详细地问了病发前的情况,然后告诉父母,不是“肾炎”,就是孩子因为生气、恼怒上了“心火”,“心火”下移到小肠了,所以小便才发红,好像“尿血”一样。医生给开了几服药,只吃了两服,症状就全好了。那服药就是以另一个名方“导赤散”为基础加减的。
很多人有泌尿系感染的毛病,这种情形女性更常见。她们自己有经验,一种是劳累之后发作,一种是着急上火之后发作。后者就要通过清心利尿来治疗,就和这个孩子吃“导赤散”是一个意思。赤就是红,红是入心经的,所以“导赤”就是“清心”之意。这个方子很简单,就三味药:竹叶、木通、甘草。三味药都是入小肠经的,所以都能清热利尿,小便一利,心火就泻了。现在药店里也能买到它的中成药。
如果你因为压力很大已经感到心烦了,夜里也睡不踏实,舌尖红,舌尖都长口疮了,不一定马上就吃牛黄清心丸,但可以用“导赤散”这个作用相对和缓一些的药物。通过利尿而去“心火”,也能及早防止“心火”的“燎原之势”。
现在人都担心胖,都在减肥,导致肥胖的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摄入的大于消耗的,通俗地讲就是吃得多、运动少。吃得多是很多减肥人难以克服的问题,他们很难改变自己食欲旺盛的问题,总是觉得饿,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心火”的问题。
因为五行理论中“火生土”,“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胃”,“心”是“脾”之母。作为“母亲”的“心”如果亢奋,“心火”过于旺盛,自然要影响到作为“孩子”的“脾”,所以“心火”盛的人往往胃口也超好。
西医里有一种病,叫“饕餮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往往事发于精神压力,情绪因素。患者为了排除压力而狼吞虎咽,大吃大喝,这就是“饕餮”的意思。这种疾病最多出现在失恋的人身上,很多女性因为失恋而变得肥胖,好像变了个人。
用中医分析这个成因,就是因为心中有火,影响到脾胃,脾胃功能异常亢进,所以胃口异常地好,饭量大增。治疗这种人就不能单纯地盯住脾胃了,还要“清心”。只有把“心火”消减了,换句话说就是情绪平稳了,“饕餮”的习惯也就改了,脾胃的功能才能如常。
治疗胃火的药物时常要用到黄连,比如“黄连清胃丸”“牛黄上清丸”里都有,因为黄连入心经、胃经,不仅能直接清胃,还可以通过“清心”而对亢奋的脾胃功能“釜底抽薪”。所以如果你有舌尖口疮的心火问题,或者因为精神不痛快而总是下意识地想吃东西,可以吃吃含有黄连的清火药,也可以直接用黄连1克泡水,能心火、胃火兼治了。黄连虽然苦,但它的苦味很正,并不难以下咽。
这是“心火盛”对脾胃消化的影响,还有一种人与此相反,是“心火”不足,确切地说是“心气不足”,没心气儿了。作为“母亲”的“心”的动力不足,自然要影响到作为“孩子”的脾胃功能。常常是遇到特别失望、悲观的事情之后,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万念俱灰”的时候,肯定没心情吃饭,没有任何胃口。电视剧《刘老根》里高秀敏演的那个角色,怀疑自己是肺癌,结果吓得失魂落魄,茶饭不思。后来医生推翻了这个误诊,告诉她只是普通的肺炎,她马上胃口大开,一连吃了三根香蕉。
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都十分重视病人的胃口,患相同疾病的人,一个能吃,一个不能吃,仅靠输液,即便输液的营养物质比吃饭还要全面,但胃口好的那个病人肯定比不能吃饭的那个病人预后要好得多。因为胃口的好坏不仅是消化功能的指标,更是中医“心”的指标,胃口好至少说明了病人有求生欲,精神没有崩溃,而这在疾病的预后、生命的保有上至关重要。
牛黄清心丸可以救助一些急性的精神障碍,但这种疾病的程度不能太重,只是比一般的着急上火严重一点。真的影响到神志的时候,中医有更加有效的“急救三宝”,即便在现在,很多家庭也值得储存一些,以备不测。这“三宝”分别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都是大寒大凉,传世的“祛火”老药。
安宫牛黄丸从清代开始就有了,之所以叫“安宫”,是因为中医认为“心”是人身的君主,所以要住在皇宫里。药物安抚的这个“宫”就是“心的宫殿”,其实包含了“清心”“安心”之意。除了安宫牛黄丸之外,还有个药物叫牛黄清宫丸,清热和救急的功能都不及安宫牛黄丸,一般用在发热、烦躁、头痛、眩晕、惊悸不安的时候,包括孩子因为高热的抽风,虽然也是清“心”火,但药力远不及安宫牛黄丸,感冒发热时常会用到。
安宫牛黄丸里面有牛黄、犀角、麝香、黄连、黄芩、生栀子、朱砂、珍珠、冰片、雄黄、郁金等。虽然现在用人工牛黄代替了天然牛黄,犀角也改用水牛角浓缩粉代替,但多年来的实例表明,大量水牛角足以与犀角媲美,所以现在的安宫牛黄丸依然有神效。“非典”时期,很多病人是高热、昏迷,安宫牛黄丸的现代制剂“清开灵”救了很多人的命。现在临床上用得更普遍的醒脑静和清开灵同一出身,但前者比后者更安全有效。
紫雪丹在“三宝”中历史最悠久,因为外观如“霜雪紫色”而得名,且药性大寒,所以也是“冷若霜雪”的。其中有大寒的石膏、寒水石、滑石、犀角、羚羊角、麝香及朱砂等。如今市面上较多的,是该药的另一种剂型,叫“紫雪散”。
至宝丹的古方不仅有麝香、犀角、琥珀等昂贵药材,还需要用金银箔,这是为了加强药方中琥珀、朱砂的镇惊安神之效。如今至宝丹中的犀角也已改成了水牛角浓缩粉,市面上常见的是“局方至宝散”。
“急救三宝”过去主要治疗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一般都有发热、昏迷出现,现在也广泛用在脑损伤、脑血管意外上,但必须有明显的热象,至少舌头要很红,舌苔要黄,呼吸的声音很重,即便是昏迷了,也有很粗的喘息声。但三者药性不同,安宫牛黄丸最凉,其次是紫雪丹,再次是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适于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
紫雪丹适于伴有惊厥、烦躁、手脚抽搐,常发出响声的患者。
至宝丹对昏迷伴有发热,神志不清,但不声不响的患者更适用。
综合这些特点,中医间口口相传就成了“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
只要符合这个指标,不管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还是因为煤气中毒、外伤导致的昏迷,都可以尽快服用。越尽快保护脑细胞,后患越小。因为脑细胞是最高级的细胞,因为高级也就金贵,缺氧几分钟,就会出现细胞死亡。能及时吃对安宫牛黄丸,就是在抑制细胞死亡。
牛黄清心丸为红褐色的大蜜丸,气味芳香,味道微甜。用温开水口服,一次一丸,一日一次。
牛黄解毒丸
牛黄解毒丸比牛黄清心丸使用得还要普遍,因为它解的毒是更为常见的肺胃之毒,是去除肺胃火热的传统“祛火药”。它适合治疗的是因为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或者是因为天气干燥引起的上火症状,比如口臭、口疮、大便干、嗓子疼。这个时候,吃牛黄解毒丸缓泻一下,火气就消了。但是要注意,曾经有吃了三年牛黄解毒丸而出现肝腹水的病例,因为这个例子的出现,使用了多年的牛黄解毒丸几乎被打入冷宫。但这绝对不是牛黄解毒丸的错,错在了常年长期地使用。对于牛黄解毒丸这种典型的祛火药,一定要遵从中医“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的总纲,就是上火的症状消失之后马上停药,绝对不能长期服用。因为即便是药物没有毒性,任何人也经不起常年的“清热祛火”,过度“祛火”“清热”就是对正常功能的折伤。
一般情况下,这个药每天两次,一次一丸就可以,如果身体较壮,体重较大,可以每次增加到两丸,一般不超过三天。
黄连清胃丸
这是针对胃火的祛火药,最适合用在吃了过多的辣椒、油腻之后,出现了口臭、便秘等。有的时候在吃麻辣火锅之前,可以少量服用一点,也能对胃火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感冒发热也属于热性的时候,如果手边没有很好的祛肺火的药物,用这个清胃丸也可以替代一下。因为它可以通便,而大便通畅对肺火、胃火都是有效的遏制。
一般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一丸即可,最多增加到两丸,连续服用不应该超过三天,如果感到问题还没解决,就应该考虑上火之外的其他问题了。
新清宁片
这是一种纯大黄制剂,从大黄提取出来的成分,主要的作用就是通便,所以对于无论是肺火还是胃火引起的便秘都适用。因为它有通便效果,所以很多想减肥的人把它当成减肥药,这是大错特错的。
先不说这样的减肥没能从根本上杜绝肥胖的成因,更重要的问题是,大黄这样的泻药是有依赖性的。今天吃5片可以通便,1周后,5片的效果就差了很多。如果你依赖这样的药物来通便,只能不断地增加药量,所以它只适合于胃火、肺火起的便秘,长期的慢性便秘要找原因,绝对不是“祛火药”能解决的。
这个药每天服用两到三次,一般一次3~5片,如果是初次服用,3片即可,也要看通便的效果。如果大便已经很通畅了,就没必要拘于剂量,剂量和次数都可以酌减。
牛黄降压丸
牛黄降压丸确实有降压作用,可以在高血压初期,通过生活方式、饮食、运动调整之后血压仍旧降不下来的时候服用。而且这种人一定要是实证,舌尖很红,大便干,经常面红目赤,失眠烦躁。如果你是一个长年的高血压患者,用西药控制得已经很好了,绝对没必要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改服中药。一个是中药长期服用也存在不良反应问题,另一个原因是,血压保持稳定是高血压人最关键的问题,不能为少吃药,吃所谓毒性小的药,而冒血压升高的风险,因为后者的后患远比吃药的不良反应要大。
如果是小蜜丸,一日吃两次,一次20~40丸;大蜜丸则一日吃一次,一次1~2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