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提要

作者邵杏泉,清末医家,具体事迹不详。据抄本题记,其为咸丰、同治年间(1851~1865年)名医,太平天国时期曾在上海行医。著有《邵氏方案》六卷,从抄本看,系由其不同弟子抄写整理而成。另有《三折肱医案》,与《邵氏方案》基本相同,略有增减。

《邵氏方案》共涉及七十种疾病,包括内、外、妇等科,录医案千余条。惜乎邵氏诊务繁忙,其医案记载大都过于简略,缺乏完整性,药物剂量亦未录全。但从中可以看出,其所治疾病以江南一带的多发病为主,患者体质多阴虚、多痰湿,故辨证用药受温病学派 的影响颇深。

邵氏所治内伤杂病,当疾病明确之后,多从脏腑辨证入手,并十分注重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治疗虚 劳,偏重于培补肝肺肾之阴;治疗内伤咳嗽,首先辨清肺与其他脏腑是否兼病,如肠、肝、脾、肾,再从阴阳、邪正、痰瘀等方面进行治疗。有些疾病用脏腑病机来直接命名,如胃寒、肝气、肝阳、脾阳等。其治疗不同证型的疾病多有其代表性的药物,并善于化裁经方与成方。如治疗痰哮用葶苈子,治疗虚劳阴亏用固本汤,治疗阴虚咳嗽用阿胶散,治疗痰壅肺气不利用三子养亲汤、二陈汤,治疗肝络瘀阻的失血、胁痛用《金匮》旋覆花汤,治疗湿阻的浮肿、黄疸、腹膨以五苓散或四苓散为基础方,治疗湿热痢疾多取张洁古芍药汤之意等。从其用药来看,比较注重顾护阴液,如使用五苓散或四苓散时,由于白术过于温燥,有碍于阴而往往不用。此外,邵氏对于疾病与外界气候的关系和病后护养也十分注意,常嘱咐患者在节气交替时更要小心,平时注意节制嗜欲等等。

《邵氏方案》中记载的外感病皆为温病,包括春温、湿温、暑湿、伏邪、冬温。由于温病发展较快,邵氏十分重视发病的日数,以此来判断传变的阶段和疾病的深浅。用药寒凉结合宣泄,多配用豆豉、荆芥一类清轻疏表的药物,使邪气外透,无内陷之虞。但辨证明确时也不避麻黄、桂枝等辛温药物。在内伤兼外感病时,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往往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的方法。

此外,邵氏治疗妇科、外科、五官科及皮肤科疾病也有一定特色。如治疗月经不调,重在利气和血、柔肝养阴;在疏风清热凉血治疗皮肤病的同时,兼顾脏腑的功能;对于鼻渊、口糜、疝气等疾病,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配合药物搐鼻、外涂、熏洗等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邵氏方案》内容较为丰富,涵盖范围较广,案虽简略,但能紧扣辨证要点,用药也有一定代表性,可供目前临床参考。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代抄本整理。 m+At8P1iPCstGsqA87ncx9xTpdq2rNmtmkCA4WxP3QZwjjKGJck2l5W+egMLu0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