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字尧封,一作尧峰。浙江嘉善人,清代乾隆年间医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少习举业,三十岁起专心医术,十年学成,治病多效。著有《医经读》《伤寒论读》《女科辑要》《治哮证读》《治杂病读》《视诊心编》等(后三书已佚)。
俞震( 1709-?),字东扶,号惺斋。浙江嘉善人,清代医家。少年习儒,工于诗词,后因体弱多病而师从金钧习医,颇有医名。著有《古今医案按》十卷,为研 究前人医案之范本。
《 沈俞医案合抄》 系沈、 俞二医家医案的合编, 共 载医案 191 则, 其中俞案 106 则, 沈案 85 则, 内容涉及 中风、 时证、 阴虚阳虚、 疟、 厥、癎、 郁、 神昏、 眩晕、 不 寐、 肝病、 脾胃病等十余种病证。 沈、 俞二人为同时代 的嘉善名医, 颇有交情, 二位医家的医学风格相近, 所 撰医案皆“ 立案明晰, 制方轻灵”, 甚至有“ 一鼻孔出 气” 之说。 故后世王文鎔将两家医案合编而成本书。 观沈俞医案, 其突出特点有三:
医理分析,详略得当。二家医案,皆长于病机分析,一症一机丝丝入扣,对于不同的病情又有详略之别,病证单纯者,可寥寥数语,直指病本,如肝病案二“咽喉如有线牵引,不便俯仰,脉象左弦大,此肝阳射肺也”。而对病情复杂者,则不惜笔墨,详加分析,如时病案二,关于病因者,就有“夏日曾患痢疾,又于酒醉后仆水,此暑湿之邪蕴结已久。中秋加以感冒……是外邪合身……此番纵啖生冷”等,层层加以剖析,在考察诸病因间的相互影响基础上,结合患者体丰好饮的体质特点,最后得出“湿痰伏热未清”为其主要病机,制定利湿消痰为主,兼透伏邪的治疗法则。
辨证论治,不拘成法。沈俞二家皆注重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如俞氏治疗郁证,六案六法,或滋养濡济,或化痰利气,或清理肝肺,或壮水之主,或开镇同行,或温阳蒸动。再如沈氏治疟,仔细观察疟发展过程中证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法。疟案十六记载了连续十四天的诊治经过,可贵的是沈氏一日一诊,一诊一方,这在古代医案记录中是十分少见的。
药不伤正,调理为先。二医家遣方用药处处顾及正气,强调药不伤正。如时证案六虽为阳症,“但虚者不可过于攻击”;暑湿案十三强调“体质素虚,勿用重剂伤损阴阳”;厥案三“阳虚之体”理应右归补阳,但虑“桂辛甘损耗肝血”,而“易以温柔固摄”;脾胃案七更引“攻邪十之六七”之经旨,提出“调寝食于医药之先”的观点。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民国十年抄本整理。
鄙人每有作品,随手抒写,从不起草,非矜腹稿也,盖诊务告蒇
,往往弥夜篝灯,速记,无暇及此也。后序乃十四年前所撰,老之将至,精力日衰,以今视昔,觉向所视为草率者,尚属整齐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