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1) 间日疟原非重病, 但疟发之前口 渴, 疟发之后渴退, 是邪伏于内, 以渐外达, 其势 不能遽止。 恶寒汗冷, 脉沉弦数。 宜和营卫以 达邪。
桂枝白芍柴胡淡芩花粉炙草猪苓漂滑石加大枣、老姜皮
(案 2) 疟以禁止, 邪从内传, 遂发不退, 面目黄色, 饮食不进, 脉象虚数。 此温热为风阳煽动,法宜清理伏邪。
前胡秦艽大杏仁茵陈蒌皮木通黑栀淡豆豉甘草加姜皮
(案 3) 疟来间日发不移时, 邪留募原, 不 能与卫气偕出也。 脉象弦迟, 寒多热少, 宜桂苓 甘术汤加清散药。
桂苓甘术汤加木通、青蒿、丹皮、大枣、姜皮
(案 4)
疟频发, 谓之痎疟
, 邪留血分 也。 左脉弦大, 右脉细软, 和血以托邪则愈。
逍遥散加丹皮、杜仲,诸药皆半生半炒,以天泉、井水各半,煎。
(案 5)
但寒不热, 谓之牝疟
, 寒乍起, 胀而不食, 寒再起, 胀反稍宽。 右关尺弦细, 是 脾寒湿也, 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 七分 生白芍茯苓 二钱 甘草大枣姜皮
(案 6) 但热不寒, 胁痞, 盗汗, 脉而弦, 法 宜和营。
归身白芍生鳖甲苡仁丹皮根生地制於术香附浮小麦
(案 7) 疟中病衄, 血去多而元气虚, 法当 补气以生血。
参须丹皮茯苓麦冬白芍牡蛎生地山药
(案 8) 疟病频作, 身痛脉细, 小劳即诸病 皆来, 虚故也。 黄芪於术甘草生地归身牛膝 杜仲
(案 9) 脉系侧关, 界限难明, 但细数无 力, 虚象显然矣。 三阴疟久, 因劳而连绵, 身热 兼咳嗽、 喉痛, 肺脾两伤, 势必发肿, 以避风静养 为主。
淡豆豉 炒熟 秦艽薄荷丹皮大杏仁甘草橘红马勃加灯心 三分
接方:川石斛麦冬苡仁茯苓皮桑白皮橘红秦艽阿胶加姜皮
(案 10) 久疟延成劳怯, 咽痛干咳, 咳甚 则恶心欲呕, 此即劳疟之基矣。 脉细, 右寸关沉 滑, 是上年暑气伏于募原, 渐传肺胃二经耳。 宜 清理, 勿骤滋补。
嫩芦根六一散麦冬法半夏白豆 蔻地骨皮杏仁加姜皮
接方,服清理药,咳嗽咽痛不减,每交午后 咽中如有物升,即燥痒欲呛。此由肾脉络肺,肾 家水亏火旺,故循脉上冲,乃损症机关,即心嘈亦属火烁胃阴,自宜固本为主。
元生地麦冬川石斛北沙参丹皮 天冬冬桑叶橘红枇杷叶
(案 11)
三疟久而寒热日作, 此营卫两 伤, 乃虚候, 非变轻也。 面浮色淡, 全不纳谷, 为 脾败之象。 咽痛, 脉数带弦, 则难投补剂, 病势 殊深矣。 年犹未冠
, 尚属纯阳之体, 姑与清养 法, 以望转关。
根生地丹皮麦冬苡仁青蒿洋参猪苓银柴胡炙草大枣
接方:重病服药,渐得轻减,已属大幸,乃迁延多日,药饵久停,病势日深,谷纳全废,面色白无神,手足痿软无力,犹带寒热,咽喉频痛。此阴枯气索,清补两难之候,危矣。
地骨皮经霜桑叶麦冬元生地洋参北沙参丹皮橘红猪苓
又,寒热仍归三疟,此亦好处。左脉弦大,咽喉尚痛。宜滋肝补肾。
元生地鳖甲麦冬丹皮北沙参地骨皮山药苡仁猪苓大枣
又,去地骨皮、山药、猪苓、大枣,加入牛膝、青蒿、参须
(案 12) 三疟虽轻, 两次发, 脉象细软 无神, 乃大虚之候。
参芪术草地芍芎归附子 五分 大枣
(案 13) 疟疾四作, 顿然形瘦, 腹胀, 脉象 细弦, 是土败木贼也。
归身白芍柴胡大腹绒
橘红丹皮苡仁赤茯苓
(案 14) 疟后心中冲悸, 脉象左大右小。 此元气阴不足, 阴为火扰, 宜补中寓清。
参须元生地茯神小草丹参柏子仁紫石英枣仁加辰砂 三分 , 以红绢包悬药 中煎
(案 15) 三阴疟久, 止才一日, 发恰两日, 此营卫俱伤, 正气不能主持也。 汗多脉软。 治 宜补养兼之。 素有梦泄, 下焦亏损, 虽补不能 速效。
四君加芪、黄、归、味、枣
(以下沈案)
(案 16)
扬州黄府癸丑五月初七日诊。 太翁向来阳虚体质, 今癸丑岁湿土司天, 寒水在 泉
, 交芒种三之气, 脾胃主候, 遂发疟, 初起寒胜,继而热胜,夫脾应乎营,胃应乎卫,二气遍造,邪正相乘,遂为寒热。诊脉右大少神,食纳不甚舒畅,略有嗳噫,如呃之象,汗出肢冷,溺频便溏,全是阳微少振。拟温理脾胃之阳为主,不必多歧缕治。
人参生於术熟淡附子公丁香皮柴
厚朴草蔻仁
初八日,询初有寒热在晡时,今渐渐早发在辰卯,兼神识欲迷,口渴欲饮,寒轻热重,热时衣被皆去。昨方因平素阳虚,故用温补之剂扶正托邪,兼用辛温理脾以宣畅营卫二气,使其气机流行,庶外邪可却。服后更加热渴,小便微黄,想寒热留恋旬日,津液被劫,况初病心悸,虚症早已彰著。用仲景炙甘草汤,为邪少虚多治法。
人参麦冬炙草生地桂枝生姜阿胶大枣去麻仁
初九日,凡疟邪由四末以扰中,胃最受戕,而胃为阳土,其用乃阴,疟热乘中,胃津被耗,理必烦渴,嗳噫,气逆上冲,皆劫津所致。脉数、舌赤,已见一斑。高年温补阳气,固本何疑。今以客邪未除,气从热化,只因体质阳微,不敢沉降清邪,姑与生津养胃,仿古酸甘化阴一法。
照前方去姜桂加乌梅肉
初十日,寒热减半,舌心微黄,渴饮嗳气。诊两手脉来虚数,是胃中不和,津被热燥。议用 《金匮》麦门冬方,养胃汁以供肺,兼治痰气 蒙神。
人参半夏麦冬甘草去米枣加
十一日,寒热未来,诊脉濡缓带涩,与昨诊数虚互异,此寒热稍退之象,第夜来寐不安逸,脘中痞闷,谷食无味,便泻两次,滑不自主,凡五 窍不和,都属胃病,寒热从四末以交会中宫,胃 当其冲,受困可知,夏至大节,脉症渐平,未必非调理中窍所致。今日议进温胆法,以胃属府喜通故耳。
陈皮茯苓竹茹半夏枳实去甘草,加人参、金石斛、谷芽
十二日,前晚寐寤不安,胸脘痞闷嗳噫,因思寒热邪乘,脾胃阳气健运失司,议用温胆汤理痰气以和中,服后胀减寐和,诊时正寒热初来,脉形小弱,是阳为邪郁,寒退自当复耳。再思中下皆虚,虚则邪陷难解,议以分治之法,午余服延年茯苓饮,理痰运阳,培扶脾胃。天明进露姜饮,壮气攻邪,三服可以止疟。至于小便不爽,高年虚人常有之证,勿用渗利再伐下焦。昨云九窍不和,是都属胃病也。
茯苓饮 人参去白术 枳实生姜茯苓陈皮,加泽泻、姜露饮 姜四两 , 连皮捣汁露一宿 空心服。
十三日,两日议进通补,一理脾胃,一益气攻邪,已有小效,诊脉右虚软,左微弦而涩,歇亦少减,仍以茯苓饮方。
照前方去泽泻
十四日,连日进通补却邪方法,诊脉验症颇安,但病伤可复,而平素操持萦思,积劳致损,必须潜静旷达,方得生阳充沛。谚云:心病还须心药医也。若仍烦劳不节,斯心气愈伤,脾营更耗,必至病端蜂起。至若调摄药饵,全以后天脾胃为主,勿费多歧纷缕可也。
《 外台》 茯苓饮加南枣、 煨姜
十五日,夜寐颇安,惟脘中不舒,按之不痛,此属虚痞,数为寒热侮中,清阳少于旋转,用治中法以运阳最稳。
人参生益智陈皮炒半夏茯苓炒菟丝饼炒远志
十六日,服十五日方,加神曲、生谷芽,去菟 丝、远志
十七日,昨方减辛通,佐和中意,服后脘闷 痞胀可见,阳微浊凝,必用通剂,阳通斯浊不上 潜。今议进枳实附子理中汤通阳泄浊,仍有补中之功能。
人参熟附子枳实陈皮生姜汁茯 苓厚朴
十八日,谷芽、神曲和缓,服之脘胀,易以枳实辛泄,姜附温通而效,今以理胃阳为主。东垣为胃降乃顺,脾升则健,不可不分晰也。照前方去枳实。
十九日,茯苓饮加干荷叶。
二十日,茯苓饮加熟附子。
(案 17)
李, 四二。□□
日久阳气不主 伸越, 致邪气留□□ 升举清阳亦可内托, 从汗而 解, 服之已经□□ 东垣云: 夏疟痢都因脾弱, 腥浊闭气易阻,□□ 当禁忌过月, 不使复病。
归身广皮制首乌杜仲白术枸杞炙甘草
(案 18) □□□□ 面黄, 苔白, 脘中格拒, 汤水都呕, 三日疟一至, 据色脉症, 乃足太阳阴 微饮结, 当以温药和之。
丁香柄草豆蔻厚朴制半夏荜拨姜汁
(案 19) 某, 三三。 疟止劳复, 旦发热胜, 心烦口渴, 汗多不饥, 邪在阳经。
知母草果黄芩乌梅生姜
(案 20) 陈。 初因寒湿, 久变为热, 格拒 于中为痞, 疟固在阴, 当与邪陷痞气同法, 用泻 心汤。
黄芩川连半夏厚朴干姜草豆蔻枳实姜汁
(案 21) 李。 疟邪能食不运, 足太阴阳气 受伤, 汤药不效, 乃肠中之气呆滞, 汤则流散气 轻, 小温中由中走下, 兼可解郁除湿, 气得行运, 胀满自减, 以胀乃腑病故也。
(案 22)
蒋, 十。 此饮食失和, 脾胃内伤, 更加暑湿客邪伤气, 幼稚纯阳, 瘅
热无寒之 疟, 面痿黄, 唇舌白, 腹胀便溏。 见症仍在足太 阴脾, 延持太久, 有瘕聚疳疾之累。
人参草果泽泻厚朴广皮茯苓 猪苓生姜
(案 23) 顾, 二十二。 疟热伤阴, 五液 少聚, 气泄则阳化内风震动, 四肢麻痹, 巅眩 心悸, 欲厥之象都属厥阴。 食减不甘, 从胃 和补。
制首乌天冬沙参茯神知母麻仁
(案 24) 顾, 四二。 夏秋暑湿成热, 误伤 寒发散, 胃汁被劫, 腹不知饥, 肌腠皆干燥甲错, 甘寒生津为稳。
麦冬生地知母生甘草竹叶蔗汁
(案 25) 钱, 五十。 少阴疟两月, 胃关衰 不纳谷, 神消形瘦, 攻补不应, 宜举八脉之阳, 阳 壮邪可托出。
鹿茸当归枸杞肉苁蓉大茴香茯苓
(案 26) 某。 从前食物失调, 脾胃受亏, 即与幼稚之疳症病同。 物滞久延必伤正气, 东 垣所称物滞既伤气, 理必消补兼进。
人参厚朴陈神曲桔梗麻仁广皮调磨积丹
五分
(案 27) 钱。 三疟日久, 奇经损极, 邪乘 攻络, 血从便出, 病为伏邪, 而参苓乃理胃之品
非锢邪之品。救逆汤,仲景治火劫惊狂阳亡外越之症,其意重镇之中引以飞走,由表由经脉以固束。余曾用之以治阴疟。至柴葛泄阳,尤非八脉方也。
人参当归枸杞鹿角胶茯苓柏子仁鹿角霜桂酒拌白芍
(案 28) 朱, 四三。 阳微外寒, 阴弱内热, 是为劳疟, 宗东垣内伤议治。
姜枣补中益气汤
(案 29) 周, 廿三。 寒热疟邪都从四末扰 中, 胃阳受侮, 食下胀闷, 大便不利, 是胃病。 据 说胁下有形必系疟母, 邪与气血相混, 久病入 络, 当与通。 每日用仲景鳖甲煎丸, 早夜各服十 五粒。
(案 30) 朱。 久疟溺淋, 五更热止无汗, 治在肝胃。
丹皮知母鳖甲柴胡黑山栀云苓木通阿胶
(案 31) 朱, 四三。 劳倦阳气先伤, 营卫 皆损, 疟无止期, 自述天暖可缓, 阴晦病加, 身中 阳微已著。 与壮脉护阳。
生鹿角白术人参桂枝黄芪当归炙甘草煨姜南枣
(案 32) 杨, 廿八。 邪伏于阴, 而成三疟, 表 散不应, 脉缓, 中焦痞闷。 治在太阴。
草果厚朴桂枝白术茅苍术姜汁
(案 33) 罗, 三三。 疟日发既而间日, 寒 多无汗, 食进不运, 诊脉缓濡, 此阳微邪陷于阴, 寒起四末, 从太阴治。
露姜饮
(案 34) 成。 暑湿阻气, 疟止不饥, 气伤 不可流行, 是脾胃病。
生白术广皮黄芩半夏枳实草果仁
(案 35) 某。 疟乃暑热之后, 侵必伤胃 阴, 先以甘寒生津, 不至再涉时邪。
竹叶心知母 蜜炙 麦冬生甘草蔗浆
(案 36) 赵。 久疟伤阴, 夏热发泄, 咳痰 有血, 清心热, 养胃阴, 淡薄饮食, 半月再议。
竹叶心鲜生地扁豆知母生草茯苓
(案 37) 某。 阴疟经年, 寒热必喘逆痰 升, 左胁已结疟母, 病在厥阴、 少阴, 邪混气血为 难治。
川桂枝生牡蛎熟附子茯苓炒常山
(案 38) 杨, 三三。 阳虚有时饮感令, 暑 湿与痰饮气结混蒸, 湿甚生热, 汗多不解, 舌白 呕逆, 实非风寒。 饮亦湿类, 湿热下注, 便溏不 爽, 三焦不通, 疟不能已, 不宜重剂推荡, 以肥人 阳易虚故也。
半夏淡黄芩草果滑石厚朴知母姜汁石菖蒲汁
复诊,热多消渴,舌色淡黄,目色已白,水入呕酸,脘闷,痰饮热邪居中也。大凡疟邪,寒热必先从四末以乘中,斯则中焦受困,故疟止之后
旬朝不饶饥饱颇多,非奇美也。
半夏 醋炒 生石膏生茅术杏仁厚朴知母
临服加豆蔻末三分。
(案 39) 周, 三七。 邪在阳为三疟, 再为 烦劳伤阳, 寒起足趾, 甚则肢节若堕, 冷饮不适, 阳伤大著, 身痛转甚, 议用温经一法。
桂枝汤加白术、附子
(案 40) 詹, 三十二。 疟愈, 脘下胀闷, 既 而失血盈碗, 是营血既受伤。 据云服地黄病剧, 非滞腻沉阴之药可调。 议以转运脾阳。
茯苓甘草桂枝南枣蜜煮热老姜
复诊:桂芩术甘汤。
复诊:香砂六君子汤。
(案 41) 周, 二十八。 阴气先伤, 阳气独 发, 但热无寒, 是为瘅疟, 舌干、 渴饮、 嗽咳, 暑邪 尚在肺胃。 知饥不嗜食, 乃邪热不杀谷也。 先 用玉女煎存阴清暑以和肺胃。
玉女煎去牛膝,加竹叶心
(案 42) 毛。 阴疟复腹大跗肿, 用养阴清 补而愈, 长夏暑湿外加饥饱内伤, 皆是脾胃受 病, 泻利黏积虽罢, 而腹膨浮肿又来, 舌绛, 唇 焦, 溺赤, 不是纯虚见症。
茯苓茵陈滑石木通大腹皮厚朴
(案 43) 张。 三疟屡止屡发, 时见右臂、 肩背、 胸胁肿凸, 旬日自散, 络脉不和, 必安间静 养可愈, 药未能速效。
(案 44) 吴, 三三。 凡疟久, 邪结必成疟 母癥瘕, 其邪深客于阴络, 道路深远, 肌肤无汗, 能食, 便溺通调, 病不在府, 从腹下升逆, 贯及两 膝腰中, 推及八脉中病, 理固有之, 然立方无捉 摸, 议仲景转旋下焦痹阻例以通阳。
苓姜术桂汤
(案 45) 胡, 二三。 六腑以通为补, 只因 久病外邪疟痢之郁, 初用升阳, 继以温通, 仿古 先表后里之义, 已经获效, 必谨慎物食, 俾脾阳 充复, 可以全愈。
淡附子人参大黄干姜厚朴茯苓神曲浆丸。
(案 46) 叶, 五六。 疟渐延三日而发, 其 邪已深入脏阴之络, 四肢先寒, 太阴见症。 阴中 伏邪, 非发汗和解可效, 惟按经内托扶正以获 安, 特不能速效耳。 腥浊闭气皆为敌树帜, 勿食 为妥。
人参白术桂枝炙草草果生姜南枣
(案 47)
居, 廿八。 脉右沉濡, 左弦, 疟经 两月, 止而复来, 食入便出, 腹中隐痛, 宜谨慎食 物, 正馁
邪陷, 有三阴延绵之虑。
鳖甲煎丸
(案 48) 王。 舌白不大渴, 寒战后热, 神 躁欲昏, 而心胸满闷更甚, 疟系客邪, 先由四末 以扰中宫, 嗽痰呕逆, 显是邪干肺胃, 体虚邪聚, 闭塞不通, 故神昏烦躁, 郁蒸汗泄得以暂解, 营 卫之邪未清, 寒热蔓延无已, 此和补未必中窍,按经设治为宜。
白豆蔻黄芩炒半夏杏仁淡竹叶姜汁
复诊,寒热呕逆,心胸痞闷,夫心胸非停食之地可以攻消,不过因疟邪交会,秽浊蒙蔽使然,故疟过即安,苟非芳香,何能开其蒙蔽?舍此并无捷径。
牛黄丸 二服
(案 49) 李。 自病十三日, 夜不得寐, 肢 臂有斑, 寒起四末, 热郁中焦, 渴不能饮, 胸胁痞 胀, 按之则痛, 舌现灰白滞色, 二便皆不爽利, 此 邪伏在络, 寒热后永不得汗, 古云疟不离手少 阳, 小柴胡投之不应, 其邪在络何疑? 议通厥阴 阳明。
桂枝木 一钱 茯苓 三钱 生牡蛎 三钱 淡干姜 一钱 姜汁 四分 半夏 钱半 , 炒
复诊:紫斑且多,邪伏于营,脘膈仍不爽,用至宝丹,每用三分,金银花汤化服。
(案 50) 叶, 四一。 诊脉右小弱, 左空弦, 视形色枯槁不华, 舌白不渴饮, 病及一月, 寒热,
干呕,神气欲昏,微呃,烦不欲寐,汗出。此伏邪久而伤正,阳气日漓,邪陷入阴,胃虚客犯,当邪乘攻触,见此昏烦呕呃,议温胃阳益虚镇肝逆,逆理呕烦,用旋覆花代赭石汤。
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广皮煨姜南枣
复诊,交子时乃戌亥纯阴之余气,阳气不复,形寒鼓栗,巳午盛阳司时乃安,况阳从汗出,舌白为胃阳虚。用附子汤法。
(案 51) 张, 四三。 三疟, 背寒骨束, 并无 汗战呕逆, 治在少阳督脉。
鹿角霜枸杞归身沙苑淡苁蓉大茴
(案 52) 金, 二十。 太阴脾土性畏寒湿, 暑湿既在深阴, 疟三日一至, 饮酒再助其湿, 疟 痢兼作, 但肛坠而肠胃不痛, 脉来濡弱, 当理湿 以生阳, 用桂苓甘露饮。
(案 53) 金。 间日疟发, 头痛, 脘闷, 痰 多, 劳倦挟外感, 表剂宜轻。
半夏黄芩桔梗枳实青蒿苏梗生姜
(案 54) 沈, 三三。 嗔怒复疟一月, 腹膨 胀满, 二便仍通, 形寒汗多火升。 此肝木内震, 脾胃被戕, 气衰为滞, 非阴药可效,《 金匮》 首章 理脾胃必先制肝木, 仿此为例。
人参炙草椒目延胡茯苓益母厚朴川楝子
(案 55) 某。 素有劳怯, 外感疟邪, 更伤 脂液, 阴不上承, 上燥失音, 当与肺痿同治, 彼麻 黄、 桑皮散邪泄肺, 于病于体皆悖。
鸡子白生甘草葳蕤麦冬白元米 汤煎。
(案 56)
瞿。 失血数载, 经脉久空, 瘅寒 无热为牝疟, 每发于阳气不足之人。 柿味甘寒, 蟹味咸寒, 阳失行宣, 是皆左券
宜乎? 日加寒懔而血络并逆矣。
救逆汤
(案 57) 汪, 二八。 越三日必寒热, 腹痛 不饥, 途中吸入寒热不正之气, 消散与参术 皆非。
苏合香丸
(案 58) 姚, 十八。 脉弱小促, 疟不肯止, 皆辛散过投, 卫伤则寒, 营伤则热。 用补中益气 汤, 数日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