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1) 汪, 五八。 气热上炽, 秋令失降, 体本下虚, 近因燥气主令, 暂清其上, 酒客病, 苦 辛为宜。
黑栀象贝杏仁米仁桑叶大沙参
(案 2) 张, 廿一。 毒郁气血之中, 营卫二 气遇邪痹热, 考广毒门忌用血药滋腻, 分消渗利 为治。
萆薢土茯苓银花通草地丁地肤
(案 3) 黄, 廿二。 热伤元气, 务在调中, 天令清肃, 健旺非难。
焦术荷叶边丹皮茯苓新会皮冬桑皮
(案 4) 华, 三十。 气热甚则化燥, 用喻嘉 言气燥治肺之法, 得上和再议下病。
杏仁葳蕤花粉川贝沙参
(案 5)
黄, 四三。 暑邪从上窍而入, 上焦 气分
郁, 耳目胸次痹塞, 不饥不纳不便。 热 病须分三焦,《 经》 言从上病者, 当治其上。
杏仁石膏连翘川贝白豆蔻大竹叶
复诊:热久气阻,辛凉治上颇效,阳明络行身之前,宜清膈主治。
连翘石膏生甘草川贝杏仁竹叶
复诊:玉女煎加花粉。
复诊:凉膈散去硝。
复诊:伏暑未尽,晡热,口渴,泻后腹中微痛。竹叶白虎汤加麦冬。
(案 6) 顾, 二十。 舌起黄胎, 烦热口渴, 伏暑未清, 蔬食旬日, 不致变症。
竹叶石膏汤
(案 7) 计, 廿七。 体质阴虚, 当夏秋暑热 内侵, 客于膜原, 致寒热不欲纳谷, 诊得阳明脉 大, 用养阴清暑方。
玉女煎加竹叶
(案 8) 王, 五七。 丰腴体质, 适值过劳, 阳气受伤, 呕吐食物, 身热而无头痛, 已非外感 风寒, 间日烦躁渴饮, 唇焦舌黑, 是内伏热气, 由 膜原以流布三焦, 亦如疟邪分争营卫者然。 然 积劳既久, 伏邪客病, 脉来小缓, 按之不数, 可为 征验, 且二便颇通, 略能纳谷, 焉有停聚滞积? 仲景于痹热无寒之条不出方药, 但曰以饮食消 息。 后贤参入圣旨, 以甘寒滋养胃阴, 其热自 解, 要知表散之辛与苦温苦寒, 沉降消滞, 俱犯 圣戒矣。
竹叶心麦冬生地蔗浆杏仁花 粉连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