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1) 身热无定期, 胸闷, 咳嗽, 舌绛无 苔, 是肝肾不足, 阴为阳烁也。 宜滋养之。
元生地丹皮麦冬白薇夏枯草橘红甘草稆豆皮北沙参
(案 2) 身热二十余日, 用表药不应, 此受表邪而不避风,邪伏营阴所致,宜景岳补阴益气煎。
熟地归身炙草橘红杜仲秦艽淡豆豉麦冬干荷叶 炒 , 三钱
(案 3) 恶寒, 发热, 咳嗽, 盗汗, 右脉无 神, 姑与建中汤。
川桂枝 去皮 生白芍炙草加大枣、饴糖
(案 4)
自八月至今已六十余日, 其间寒 热参差
反复, 而热退之后仍不能进食, 口苦无 味, 唇燥舌苔
, 此余邪未清也。 近来又发寒热 一次, 寒时小便涩痛, 热时精漏不固, 是元气大 虚, 脾肾两衰。 皆因从前白浊已久, 精关所以频 滑耳。 诊脉左手弦急, 右手细软, 亦为正气亏 乏, 邪气留连之候。 治宜先清理, 接用补养。
(案 5)
左尺斜出脘侧, 是为阳维脉,《 内 经》 为阳维为病, 苦寒热。 今舌
不退, 而呕呃臭水,此难治之候,姑与镇降法。
生地天冬紫菀冬瓜子龟板活磁石牛膝橘红胡桃肉
(案 6) 日行百里, 筋骨两伤, 致有寒热, 其伤内应肝肾, 自是略有行走, 寒热即发, 盖所 伤不能遽复也。
归身白芍制冬术
香附丹皮苡仁新会皮杜仲益母草加桃叶
七片
(案 7) 上年下痢, 今春寒热又无定期, 舌 苔半边蓝半边红, 此气血两伤也。 咳嗽, 盗汗, 昨又咯血, 脉左弦细, 右寸软。 宜仿双解饮 子法。
元生地丹皮青蒿黄芪甘草杏仁花粉稆豆皮
上诸药一半炒用一,半生用一一,半河水,半天泉水煎服。
(案 8) 寒热之候, 忽变口眼 斜, 此风入阳明之络,宜以血药祛风。
生地归身白芍川芎秦艽钩钩荆芥天虫桂枝黄芩甘草
(案 9)
身热, 呕吐, 泄泻, 兼发风饼
, 脉 弦带数, 暑风袭于阳明也。
赤芩广藿
荆芥丹皮连翘豨莶草
酒炒
,
三钱
赤芍木通
(案 10) 身常寒热, 汗出如旧, 饮食如常, 夏月痊安, 春秋反发, 此外寒束其内热也。 脉 细, 右手带滑, 宜古方地骨皮散。
四物加地骨皮、丹皮
(案 11) 病后微有寒热, 盗汗, 干咳, 胁 胀, 溺赤, 脉带弦, 肝阳上扰也。
淡豆豉 炒熟 丹皮地骨皮麦冬杏仁 大 香附夏枯草白芍橘红浮小麦
(案 12) 仲夏疟疾, 近复发热, 心忡耳鸣, 不食, 左脉细涩难寻。 此气血两衰, 高年之重 症也。
生地苡仁茯神麦冬丹皮杜仲小草橘红北沙参
(案 13) 向有咳嗽内热, 乃阴虚体质, 所 以形瘦食少, 已具怯症情形。 七月前忽发寒热, 过十日外竟不止, 其热左边尤甚, 夜间则周身壮 热, 舌干, 耳聋, 又加泄泻, 脉左手弦细而数, 右 手细软。 此以虚损之本病而兼外感之客邪, 殊 非轻候。 盖前月余夜不能寐, 身中酸楚, 安乃血 虚火扰, 致起寒热, 病中复感微风, 热遂不退, 热 甚则干渴引饮, 脾弱不能分渗而泄泻。 今若清 理客邪则真阴愈涸, 热仍不去也; 若滋养真阴, 则滑润大肠泻必更增矣。 病势之重在乎此。 就 脉论治, 当扶正以托邪, 庶使元气不陷, 则伏邪 自透, 方可向安。
参须生地白芍柴胡川连丹皮赤芩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