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 女,伏邪痢疾,虑其妨胎。
白芍 黄芩 白术 桔梗 黄连 炙草枳壳 荷蒂
(案2) 伏邪为痢,缠绵五旬,近因寒热而痢顿减,脉细数,唇红舌白,形削色。暑去湿存,中阳式微矣。急急扶正,唯恐不及。
补中益气汤
(案3) 脾肾两亏,痢红不痛。
黑地黄丸
加地榆
(案4) 久痢腹痛,舌白,谷食艰运。湿热下着,中气大亏。
白术 炙草 木香 白芍 炮姜 茯苓川连 楂炭
又方:白头翁汤加木香、炮姜、茅术
(案5) 伏邪身热,自寒露缠自小雪,既疟 既痢。正气不胜,则恐其脱。
人参败毒散
(案6) 复痢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五苓散
(案7) 身热腹痛,块攻下痢频频,脉微神倦。邪从下陷,正气不守,颇为棘手,勉拟逆流挽舟法。
人参败毒散
(案8) 脾肾两亏,湿热下着。若不戒酒,痢无止期。
白头翁汤 四神丸
(案9) 痢久中虚,而湿热尤复,下着。
白头翁汤加木香、炮姜
(案10) 暑湿食滞酿痢,腹痛,后重里急,其势猛烈。
败毒散加黄芩
(案11) 高年休息久痢,恐非阴药所宜。
连理汤 即理中加连 加木香、秦皮
(案12) 夏秋病后,元未恢复,辄而动劳,更受秋凉,似疟似痢,正气欲脱,全不进谷。将何疗治? 清暑益气意,分两须轻 。
葛根 陈皮 白芍 川黄柏 苍术 神曲甘草 党参 升麻 补骨脂
(案13) 伏邪疟后,自不慎守,里陷为痢,形脉皆虚,饮食减少,将何恃而不恐?
党参理中汤加熟地、归身、煨木香、菟丝子、茯苓。
(案14) 素居阴亏营热,肝气抑郁,秋初半产之时,以后寒热如疟,邪传太阴,则腹胀消而变痢。痢无休息,复又寒热互作,骨瘦如柴,脉微如丝,舌光如镜,皱纹如纱,此属阴液干涸、阳气外脱、营卫分争之势。正秋冬之交,历历危 惧竭蹶。拟方:
人参 炙草 生姜 白术 归身 大枣 阿胶 橘白 稻叶
(案15) 由疟变痢,起自半秋,缠绵休息,近冬不瘳,腹中微痛,面黄不泽,舌苔白腻,脉左关弦右濡,下痢红白相兼,大便不实。此因湿暑伤中,气分有湿,血分有热,脾虚肝盛所致。治以扶中养肝,清热利湿。
四君子汤加白芍、陈皮、楂炭、藕节炭、荷蒂,焦锅巴代水
(案16) 古方痢疾名曰滞下。滞者,言其湿热之邪蒸酿为痢也。若不清理湿热,则漫无止期。阳药既多,自当以丸剂图之。
炒焦茅术 一两 煨木香 五钱 炒地榆 八钱 大白芍 一两 土炒於术 两半 六神曲 一两 川黄连 五钱 北秦皮 一两 福建泽泻 一两 南楂炭 两半 乌梅肉 三钱 炙甘草 三钱 白云茯苓 两半 炮姜炭 三钱 川黄柏 七钱
炒黄米汤泛丸,每日服五钱,参汤送下。午后服东引臭椿根皮 去木洗洁,晒干切片,磨粉 炒糯米粉,黑糖拌服。
(案17) 女,久痢命门酸坠,脉细数,舌红,腹痛后重。恐阴亏气陷,暑湿黏着,最恐妨胎之险。
焦白术 白芍 黄芩 谷芽 云茯苓 炙草 川连 荷蒂
(案18) 酒醴湿热,蒸伤脏腑,夕阳在山之象。
葛花 川连 茯苓 鸡距 秦皮 神曲